被外卖大战伤到的商家,正在互相搀扶修复中

作者:雷斯林 公众号:为你写一个故事 / raistlin2017

500

餐饮行业正在面临一场无法回避的巨变,每个从业者都在亲历关乎生存的考验。

头部品牌,譬如海底捞,在最新一季的财报里说:外卖大战显著影响了海底捞的利润率,让他们受损严重。打不过就加入,于是他们也干起了外卖,变着法子救自己于水火之中。

连锁大品牌有资本、有团队,试错空间大,哪怕走错两步也还能调头。

更苦的还是那些开在街角的夫妻店、个体户,连试错的本钱都没有,只能在一波又一波的行业冲击中,黯然关店,寻求别的谋生之道。

去年此时,餐饮业也在寒冬里挣扎,好不容易等到春节,行业回暖,生意刚有起色,大家正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就被外卖大战打回原形。

回过头看,2024年那一轮“餐饮寒冬论”的导火索是北京“限额以上餐饮利润为负”,实际上全国餐饮收入还在增长,只是大家不爱买贵的了。今年外卖大战最凶的6-7月,全国餐饮收入真正陷入增长停滞,中小商家的利润直接被干负了。

国家连续几次约谈,终于叫停了外卖大战。餐饮老板刚喘口气,预制菜争议又被点燃,信任危机接踵而至,本就艰难的餐饮行业雪上加霜。

如今回望2025年的风雨飘摇,餐饮人只剩一句感慨:“没有最难,只有更难。”

500

毫无疑问,持续数月的外卖大战,是很多餐饮老板们的至暗时刻。

我曾经在餐饮咨询直播间,听到过很多做餐饮的小老板诉苦。

有个老板做的是黄焖鸡米饭,选品是大众喜好,选址也在人流量大的大学商圈。按理来说,生意应该不错,结果没开多久,就倒闭关门了。

他很困惑,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但主播一针见血,“67%订单来自线上外卖,但店面租金和人力成本却是按堂食标准设计的,两者不匹配,根本撑不下来。”

说白了,就是大家都去抢补贴点外卖了,没人愿意来店里了。

一位在重庆开火锅店的老板,说自己做了八年生意,从来没觉得有这么难。客单价从三位数降到了两位数,顾客还是越来越少,有些每周都来的熟客也逐渐见不到了。

他原本在当地本来开了好几家连锁门店,现在已经关停到只剩一两家了,“不光线下有租金和成本的压力,线上也要花钱砸补贴,对现金流的需求太高了。”

这样的故事不是孤例。

500

外卖大战打得正欢的时候,社交媒体上每天都能刷到某某店铺爆单的消息,行外人一听还以为赚了大钱,但只有内行心里苦不堪言。

因为消费者对餐饮消费的需求是有限的。人的胃就这么大,就连最资深的时间管理大师,也没办法一天塞进去八九十顿,否则都要吃坏掉了。

所以补贴力度再大,也难以提升消费频次,也不可能进行超前消费、囤积消费。

正如朱光玉火锅馆的创始合伙人李扬所言,电商平台几百亿的外卖补贴,吸引来的并非真正的增量,而是把原先堂食的流量导到了线上,最后死的都是真正守店的夫妻老婆店。

后者是最大的受害者。

论规模论定价,这类个体户、夫妻店都够不到大品牌的门槛,主要靠平价打市场。大部分用户消费它们,是图性价比高,能够吃喝个痛快。

现在,大品牌拿着平台补贴,价格也被打下来了,那谁还愿意花更多的钱,来消费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品牌呢?

500

更何况,新平台为了冲击单量峰值,会将补贴、运力都倾斜向大型连锁品牌,大量小、散、单店事实上并未或极少获得平台补贴,导致他们面临更大的冲击。

中小店铺的资金流没那么充裕。那些因为超级补贴而炮制出来的超低价订单,对他们来说完全就是不可承受之重,越做反而越亏钱,影响到的是整个店铺的正常经营。

不但要自己掏钱去做补贴,或者降价,来保证能够获得稳定的客源,还很有可能因为订单超出门店承受能力,而引发更多订单延误、错单漏单的现象,影响自身的口碑。

结果就是,连锁品牌靠补贴抢市场,夫妻店却被卷死在价格战里。

餐饮是普通人最低成本的创业,维系着百万乃至千万的就业,平台跟商家也是共生的关系,所以肯定不会坐视不管,一直在想办法鼓励堂食、扶持中小商家。

比如小微企业都有税收优惠,市民出行能领到消费券,这就是国家在降低开店成本,鼓励消费者走出家门,去实体门店坐一坐。

外卖平台也一样,美团去年就在给商家发放助力金,希望那些特色小店和品质商家能够脱颖而出,重新夺回消费者的青睐。

一位在上海经营安徽菜的老板说,助力金发下来之后,“打算先把厨房里的灶台升级一下,添置新的设备,让出餐再快一点儿,再给员工发点儿福利”。

谁能想到,今年就外卖大战了。或许去年拿到助力金的商家,今年有幸维持住了现金流,但这些钱原本可以用来研发新品、升级服务的。

500

与此同时,极致性价比的风也席卷了餐饮业。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8月,全国餐饮收入达到3.5万亿元,同比增长9.7%,但餐饮消费价格指数却同比下降了0.5%。

虽然吃饭的人次和频次在增加,但大家的平均消费变少了。

媒体做过调查,24.2%的消费者表示商务宴请减少或公司团建聚餐减少;21.6%的消费者表示减少了亲友聚会频次;超过40%的消费者增加了家人/自己做饭的频率。

500

我身边很多朋友,现在都习惯了在家做饭。

他们说,同样是一百块钱,自己去菜市场,可以买到三四斤虾或牛肉,还特别新鲜。如果是一人食,可以吃上好几天。

但在饭店,只会端上来一小碟肉,距离吃饱还有点远。

偶尔出门外食,大家挑选餐厅的标准也有了变化。

以前爱吃漂亮饭,要摆盘精致,要服务体贴,要出片;现在性价比才是王道,哪里能花更少的钱,吃得更好,大家就会去哪里。

消费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

《2025年上半年中国餐饮行业发展报告》指出,超过70%的受访餐饮企业表示,2025年上半年其门店的平均客单价相较去年同期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红餐大数据也显示,“截至2025年8月,全国餐饮大盘人均消费降至36.6元,较2024年同期下降7.7%。其中,现制饮品赛道的人均消费下降幅度最大。”

500

某种程度上,这是市场发展的某种必然。

餐饮行业发展到如今,已经趋向于饱和,同质化严重。有些人对风险预期低,只想复制已有的成功模板,去做加盟,去做同类产品,导致市场越发没有新意。

现在走在马路上,三步一家贵州菜,五步一家先煮云南米线;点开外卖软件,也全是那些连锁品牌占据头筹。消费者光是看到名字就能想到味道,又哪能产生消费欲望呢?

于是行业陷入了供给过剩、存量竞争的状态,不得不内卷起来。

再加之,现在的消费者是理性的,务实的,注重“性价比”的。

所以餐饮老板们既不能提高价格,也不能降低质量,只能另辟蹊径。

先是大牌餐饮们纷纷放下身段,拿出更有性价比的套餐。

高奢酒店如丽思卡尔顿也玩起了移动汉堡车,把和牛汉堡套餐的价格打到了两位数。新荣记前所未有地推出398元/288元的“商务套餐”。

500

大众连锁品牌也接二连三地降价,布局平价产品线。

星巴克在瑞幸的刺激下,也频繁地在各大平台上投放优惠券,变相拉低消费门槛。西贝直接搞了个快餐子品牌,做小碗菜,客单价直降到30元上下。

很多人不理解,自己在家做饭,去掉食材水电,成本也就几块钱,为什么外面吃那么贵?

因为餐饮老板算的,是另外一个账单:每天一睁眼先倒欠房东几百块钱,还要花钱做推广,请骑手来配送。即便是买食材,也比大家想象中更费钱,一定会出现损耗。

其实追求性价比并非是要绝对的低价,大家只是想在同等价格下更有“获得感”。

但现在买卖双方的心理预期,存在很大出入。这是难题,也是机会,谁能弥合这种差距,谁就能拿到新时代的船票。

过去一两年,餐饮业已经有这方面的创新和变化了。

海底捞、老乡鸡等知名连锁品牌,都在尝试更具性价比的店型,借用现有供应链开辟小型生产线,以“品牌卫星店”的形式降本增效,增加线上订单。

原有的“拼好饭”模式也得到了充分利用。最近有人发现,肯德基低调上线了。今年7月,美团拼好饭宣布引入1万家知名餐饮品牌。

拼好饭之所以便宜,是因为商家预测需求和集中出餐,平台顺路配送降低履约成本,再加上简餐菜品成本不高,各个环节都在省时、省力、省钱。

别打价格战,只有模式创新,才能让餐饮老板们获得更多机会,顾客吃上高性价比的好饭。

500

然而,就在大众紧盯外卖价格时,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恐慌又被引爆了。

先是罗永浩发文爆锤西贝“菜品多为预制,售价却高”,后来又被网友发现有些预制菜包的保质期甚至长达一到两年,完全与消费者期待的新鲜菜品背道而驰。

500

紧接着,西贝为了澄清自己,公开进行了后厨直播,结果意外被观众看到,有员工疑似用烹饪用的锈钢漏勺清理下水道,导致消费者更加惶恐了。

人们无法避免地想到自己过去吃到的那些食物,不仅仅指在西贝,别的是否也这样制作出来的,是否也是用了冷冻已久的料理包、并不干净的烹饪餐具。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因为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餐饮行业悬而未决的炸弹。

社交媒体上,时不时就能看到有人抱怨在某家店吃出了异物、吃坏了肚子,抱怨花了很多钱结果吃的却只有僵尸肉、料理包,宛如诈骗。

这些问题从来都没有被解决,只是被忽视了。

如今当问题被引爆,顾客们对餐饮后厨透明化,对预制菜信息知情权的需求,也达到了巅峰。

信任危机一旦出现,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弥补。

这也导致消费者对餐饮店的审视更加严苛,筛选也更加谨慎。

连锁品牌或许有余力去完善流程,但普通小门店又该如何应对呢?

很多人都知道,要让顾客看到干净的灶台,但直播会不会很烧钱,有没有用?再者,做到什么程度是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很多夫妻店其实根本不清楚。

国家有相应鼓励政策,如何让餐饮老板积极落实,就需要全行业一起努力了。

这方面,美团的思路很简单:通过开放新能力和补贴,降低商家食安展示的门槛。

500

一方面,平台上线了“明厨亮灶”专区,商家们可以通过平台直播后厨情况。类似全聚德这种品牌商家,今年新增的卫星店,全都要配备明厨亮灶。

另一方面,成本有限的中小商家,可以随手拍“食安日记”上传到平台,像发朋友圈一样记录后厨真实环境。

除此之外,餐饮商家还可以自主增设“现制现炒”标识,回应顾客的预制菜焦虑。

还有一种叫“浣熊食堂”的新模式,商家共享厨房,平台统一采购食材、冷链配送,集中培训和管理商家,从源头和制度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而且,餐饮品牌、配方和利润都归属商家,平台不做自营、不与商家竞争。

既不用给商家增加太多负担,也让消费者不再雾里看花,实现了双赢了。

这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更是对那些认真做菜的商家的一种支持。

500

如今,我们已经站在了2025年的尾声。外卖大战已经过去,食品安全风波只剩余温,但接二连三的争议对餐饮行业造成的伤害,依旧需要时间去修复。

熬到此时此刻,仍在坚持的餐饮商家们早已修炼出了一颗大心脏。他们从未把某个平台当做“救世主”,而是不断自我尝试和调整,各自用自己的经营之道,在危机中重塑生机。

外卖平台也在履行自己的责任,主动帮商家承担更多责任,更好地回应公众的期待。

对于历尽千帆的餐饮老板们而言,这是个好的信号。

从始至终,他们都不要可怜,要的是被理解、被支持——希望平台规则更公平,希望顾客多一分信任,希望行业能走向良性竞争。

毕竟这是一条很长的路,大家彼此扶持,才能走得更远。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