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斑马智行:下一代智能座舱,一定要有服务结果和能够履约的生态
文/窦文雪
编辑/子夜
在AI大模型重构汽车智能体验的浪潮下,智能座舱的发展方向到底是什么?
或许每个智能座舱企业自成立以来,都在试图答好这个问题。
如果从用户的角度来看,有关这个问题的灵感可能来源于电影《钢铁侠》,每个人或许都希望能拥有一个像“贾维斯”一样智能的人工智能管家,它能自动理解需求、听懂用户的话、看懂用户的表情、适时地进行询问并提供帮助。
而必须找准用户需求的智能座舱企业们也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试验,试图离这个目标更近一点。
2025年以来,随着大模型、芯片等底层技术的不断完善,这个想象正在加速变成现实。
如今,越来越多的智能座舱方案背后,都站上了一个成熟的AI大模型;行业的竞争也早已从功能堆砌、算力比拼,逐步转向以用户体验为中心、以场景服务为闭环的生态体系构建。
流畅的语音对话几乎成了如今智能座舱产品的标配技能,用户甚至可以看到,曾经想象中双商皆高的人工智能助手“贾维斯”,即将成为现实。
近期,斑马智行在2025云栖大会中发布了全模态端侧大模型实车方案Auto Omni,该方案将帮助车企客户实现智能座舱体验从指令式交互到Always On主动服务的代际提升。
会上,斑马智行首席技术官司罗、斑马首席战略官邢悦与在场媒体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探讨了智能座舱行业面临的挑战、现状、未来的发展方向等问题。
以下为对谈详细内容,连线出行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了略微删减和修改。
一、短短两个月内实现一次迭代,“落地”是斑马最关注的事
提问:在今年7月的人工智能大会中,斑马就首发了端侧多模态大模型解决方案,两个月后的今天,斑马又首发了全模态端侧大模型解决方案。在斑马看来,在这两个月中,斑马做出的最大突破在哪些方面?
司罗: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两个字——“落地”。
我们在WAIC上提出了多模态上车的方向、概念。当时,可能大家更多看到的是实验室场景,而今天,大家可以看到实车。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从概念到真正地落地,我觉得这是非常大的跨越。
第二,我们在交互上有了新的变化。从曾经需要说“你好斑马”才能交互,到如今的主动交互,做到了用户在车里不用唤醒,只聊天就会触发非常多的功能,比如空调温度、开车窗、帮车主推荐电影院、餐馆等。拓展更多的真正对用户体验起到非常大帮助的新场景也是我们一个非常大的突破。
邢悦:司老师有一个特别好的观点,他说大模型翻车不是因为它不会聊天,而是因为它没有学会闭嘴。
如果大家去体验斑马的全模态端侧大模型,它在什么情况下不跟你说话、什么时候会插话,把握好这个时机也很重要,我觉得这个也是很大的一次变革。
提问:是什么原因让斑马实现了这些突破?
司罗:很大程度是因为斑马的积累,包括它在交付上、工程上、研发上的积累,也非常依赖于公司伙伴非常密切的合作。
我们既有阿里云,又有阿里通义,还有高通的密切支持和配合,好多工作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其实是非常困难且也难以想象的。这也是斑马能有机会集合生态能力,在智能座舱的发展上,迈出一大步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邢悦:吴妈(吴泳铭)也说了一个观点,他说今天如果让大模型学习一手数据,而不是来自人类的二手数据,它一定比你强。但是没有办法,目前由于我们没有办法拿到一手数据,所以大模型就没法有更好的表现。
所以,今天Auto Omni在交互上是“全聆听”的状态。它能够看到车主和车内的情况,以及在所有状态下车内成员的习惯。它相当于是被隔离在了端上,这本身也是在给全模态交互打下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提问:Auto Omni上车之后,它的自然交互依然是行业的痛点。斑马智行是如何看待多模态交互与现有语音系统兼容性的问题?
司罗:其实我们在这个tank整个的solution里面,设计了不同层面的解决方案,就比如说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芯片,设计不同的解决方案,在不同的芯片的解决方案之中,还可以用完整的多模态语音交互。
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来适配一些已经在其他模块中有不小投入的厂家。比如说有的厂家已经有了自己的ASR,或者已经有了NLU的模块,再比如说DMS、 OMS 等等,我们也有相应的融合的方案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提问:斑马智行的Auto Omni方案,未来是可能会服务于不同的车企,不同的车企对于入舱是有不同需求的,定价也是不一样的。斑马智行的Auto Omni有没有一个比较标准化的工具来提升效率?
司罗:每个车厂都是不一样的,甚至我认为,将来个性化的智舱就应该是每一台车中配备的智能座舱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其实在设计的过程中,就考虑到了平台化的能力。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在车控方面,我们设置了一个中间的语义表示,比如说标准的车控、标准的车窗、标准的空调是怎么样的?后续如果有新的厂商合作,我们再做从中台的语义层映射到每个车对手键中的表示是什么,比如它的空调是什么API、座椅通风是什么API等等,这样就能够加快适配进程。
同时我们跟很多的CPSD都做了非常广泛的应用,针对这些应用也做了相当多的抽象,我们有一种方式能够抽象出整个的交互流程,比如说订电影票、订宾馆等,我们可以根据不同车厂的要求、每个车厂的座舱展现形式来打造相应的UI。
二、激烈的竞争中,斑马如何脱颖而出?
提问:您认为智能座舱下一代的竞争会集中在哪些维度?
司罗:首先,最重要的是AI,因为智能座舱AI是变革中最重要的因素。而AI能力取决于基础大模型和基础大模型在场景中的适配、优化和部署能力,在这些能力上打出优势,是不可或缺的。
第二个方面是AI能力跟AI生态的结合能力,只有这两个方面结合得更好,才能让智能座舱产品拥有更好的体验,并提供更完整的服务。
邢悦:你认为下一代座舱是什么?如果站在用户的视角,下一代座舱至少会实现助手,甚至是助理,或者是一个更高的境界:硅基伙伴。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一个维度就是实现用户的这个需求。
站在商业模式的角度上来讲,其实今天AI这件事很火热,但是另一个层面上讲是水深火热。因为大家一开始是为工具买单的,不管是用户也好还是车厂也好,都在为工具买单,你有一个App能上车,大家就认。后来大家发现,要为过程买单,比如要投入多少人等等。
现在大家既不会为工具买单,也不会为过程买单,开始为结果和服务买单。所以下一代座舱,一定要有一个服务的结果、拥有能够履约的生态。用户更关注的是它能否根据我的精神状态陪我聊天给我解闷?能不能在我的生活中形成一个服务的闭环?这背后才是下一代座舱真正要解决的问题。
提问:如果用三个词形容斑马,您会用什么词?
司罗:我觉得是“创新”、“落地”、“共惠”。
“创新”是斑马和阿里的基因;“落地”是在行业里多年的积累,比如之前提到的10年800万辆车,这个相应积累的经验、知识和数据都是弥足珍贵的;“共惠”是斑马一定是要为主机厂商,为CPSD,为用户都创造的价值,在这样的价值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提问:在刚才的发布会中我们了解到。斑马已经定点落地了十多个品牌,还有二十个品牌在积极地合作推进中。在斑马看来,这样的定点情况在行业中处于什么水平?
司罗:从昨天现场的情况来看,客户的反响非常热烈,很多车厂来参观我们实车的演示,每10分钟-20分钟就要换一波人,还要限时。
作为一家供应商,斑马能吸引这么多生态的伙伴,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可以说明斑马在行业上的影响力。
邢悦:从另一个侧面来看,从AI时代到AGI的这一轮变革,技术基本每个月都必须要迭代;每三个月就要进行一次验证,如果三个月内找不到客户定点,基本上就被淘汰了;六个月拿不到收益,基本上又被淘汰了。
虽然我们无法评价自己定点家数的多少。但是从我们了解到的时间的频率和技术的实现门槛,以及目前全行业能够拿出方案的到底是PPT还是Demo,还是落地实车的方案,市场会去做评判。
提问:斑马与行业中的其他玩家相比,有哪些优势?
邢悦:我觉得今天行业的确很卷,但大家都可能卷的方向,就是从与主机厂合作,到未来以用户为中心、以车主为中心。
其中,斑马相对行业其他玩家会有三个比较独特的点。
一是AI技术,我们拥有通义千问,以及以高通系为代表的大量的芯片平台作为我们的合作伙伴。
第二是,我们有非常强的工程能力。我们与其他的模型公司不同,大模型想要真正上车,必须解决最后一个公里的问题,现如今我们已经适配过像高通的8155、8295、8397等多种芯片,拥有三十多个芯片平台。这其实需要很强的工程底软能力。
第三就是生态能力。生态能力还有两个核心驱动力。一个还是技术驱动,为什么QQ音乐作为腾讯的生态也来支持阿里的场子?因为它也需要技术合作伙伴,有团队定制化上车。
第二个驱动就是我们的商务模式,我们的分成模式其实就是CPSD,这种新的商业模式看重的是车的流量,而今天我们服务了800万车主,月活达到了400万。基于这样的数据,各大应用就会与我们签订分成协议。我们与车厂又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以前是这些应用问车厂收钱,而今天是我们跟车厂分钱,这种双轮驱动的商业模式会让我们这个雪球越滚越大。
提问:斑马的这种工程能力,以后是不是不一定只用在车上?
司罗:对,前几天我参加了一个会议,叫聚合智能。
目前,聚合智能落地量最大、需求最大的就是智能汽车。但后面还有无人机、机器人等行业。这些行业背后的供应链比如芯片、各种各样的机械零件、传动的零件等等,既会用在智能车上,又可能会用在机器人上。
所以其实我们当下是聚焦于智能汽车、智能座舱的这个方案,但只是一个领域而已,从设计的理念来看,未来斑马的这种工程能力其实能够适应整体的聚合智能和聚合产业的发展。
邢悦:所以我们的目标是从斑马智行到斑马智能,不仅是车,还有眼镜、耳机以及机器人等等。未来,人、车、家这三大场景里面会有非常多的智能终端,或智能设备,而平台化的方式可以复用到更多的智能终端上。
三、结语
在智能座舱从“功能驱动”迈向“服务驱动”的转型浪潮中,整个行业都在面临多模态交互成熟度、服务精准履约等多个环节的挑战。
但从云栖大会中展现的情况来看,不管是在技术迭代的速度、产品上车后的表现情况、还是在车型定点数目的上,斑马智行都展现出了较强的增长潜力。
未来,智能座舱行业的竞争,不仅是技术之争,更是生态与服务闭环之争。像斑马智行这样,能持续为用户提供好用产品的企业,才能真正在智能汽车的下半场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