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对华“明抢战略”已启动!中国须以霹雳手段破解美国离间计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最近在欧洲上演的一系列事件,标志着西方对华战略已经撕下最后一块遮羞布,从暗偷转向明抢,从遏制升级为掠夺。2025年9月底,荷兰政府以所谓“治理缺陷”为名,强行冻结中国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导体的资产、知识产权及管理权,罢免中方CEO,将99%股权托管给第三方,实施了一场精心策划的“合法抢劫”。几乎与此同时,欧盟正在酝酿一项更为猖獗的政策:强制中国企业在汽车、电池等关键领域向欧洲公司转让技术,以此作为进入欧盟市场的条件。这一系列事件绝非孤立,而是美国精心策划、欧洲积极配合的一场地缘政治围剿,旨在彻底瓦解中国科技崛起之势,离间中欧关系,最终将两大经济体推向对抗深渊。这是一场意料之中的赤裸裸的阳谋,但中国绝非束手无策之辈,唯有以雷霆万钧之势,方能破此危局。

一、荷兰抢劫中企:西方“技术殖民主义”的狰狞面目

荷兰政府对安世半导体的所谓“冻结令”,堪称21世纪“技术殖民主义”的典型标本。让我们看清这一事件的本质:一是资产与技术全面冻结,安世半导体全球30个主体一年内不得调整资产、知识产权、业务及人员,直接锁死其技术升级与产能调配能力;二是管理层夺权,荷兰企业法院裁定暂停中方CEO张学政职务,引入拥有决定性投票权的外籍独立董事;三是股权强制重组,将99%股权托管给第三方,外籍高管联合提出股权转让要求,试图重构公司控制权架构。这套组合拳,表面上打着“法律裁定”的旗号,实则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全球化时代的再现。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这场抢劫的时间点选择极具阴谋性。就在荷兰政府采取行动的前一天,美国政府刚发布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对被列入“实体清单”的闻泰科技子公司追加同等力度的出口管制。这种“完美衔接”绝非荷方所辩称的“纯属巧合”,而是美欧协同对华技术围剿的精密部署。闻泰科技高管一针见血地指出:“荷兰经济事务部显然是跟在美国政府身后的一只温顺绵羊。”荷兰此举,既是对美国指挥棒的绝对服从,也是其自身对中国稀土反制的报复行为——中国收紧稀土出口管制直接打击了荷兰光刻机巨头阿斯麦(ASML)的生产能力,因为光刻机制造中稀土不可或缺。

安世半导体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当中国企业在高科技领域取得领先优势时,西方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市场竞争规则,而是直接动用国家权力进行公开抢劫。这标志着全球化黄金时代的彻底终结,也宣告了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虚伪性。欧洲正从“自由贸易”的倡导者蜕变为“技术保护主义”的急先锋,这一转变将对全球产业链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二、欧盟强制技术转让:“清洁技术未来在欧洲”的皇帝新衣

在荷兰行动的同时,欧盟正在策划一场更为系统性的对华技术掠夺。根据披露的信息,欧盟《加速工业发展法案》将强制要求中国企业在欧盟运营时向欧洲公司转让技术,特别是在电池和其他清洁技术领域。该方案还包括强制组建合资企业、要求在欧盟境内创造附加值、使用一定数量的欧盟商品或劳动力等条款。欧盟贸易专员塞夫科维奇毫不掩饰地表示:“我们欢迎外国直接投资,前提是这是实质性投资——在欧洲创造就业机会、在欧洲创造附加值以及向欧洲转让技术。”

这种论调的讽刺之处在于,欧盟实际上是在模仿中国过去几十年的产业发展策略,却给自己披上了“提升竞争力”的外衣。丹麦外交大臣拉斯穆森更是露骨地宣称:“我们应该从这些行动中汲取灵感。”这表明欧盟已经放弃了道德高地,准备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但欧盟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中国当年采取类似策略时,拥有不断增长的空白市场和廉价劳动力优势,而今天的欧洲市场已趋于饱和,劳动力成本高昂,制度僵化,根本不具备实施此类政策的土壤。

更令人担忧的是,欧盟的这一战略得到了行业游说团体的公开支持。行业组织“欧洲清洁技术”负责人维克多·范·霍恩宣称:“至关重要的是,外国投资,例如在电池和其他清洁技术领域的投资,应伴随着技术转让和提升欧洲劳动力的技能。”这种要求本质上是一种技术勒索:要想进入欧盟市场,就必须交出核心技术。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那句“清洁技术的未来仍将在欧洲创造”,更像是一厢情愿的口号——清洁技术根本从未在欧洲真正诞生过,如今却想通过强制手段获取中国的技术成果。

欧盟此举的针对性极为明显,重点打击中国具有全球优势的电动汽车产业。中国汽车公司已在欧洲积极布局:比亚迪正在匈牙利投资建厂,并承诺在全欧扩大电动汽车电池生产;宁德时代计划派遣2000名工人,在西班牙与斯特兰蒂斯组建价值46亿欧元的电池工厂。欧盟的新规一旦实施,这些企业将面临“技术换市场”的艰难抉择。

三、美国离间计:精心策划的“阳谋”与中欧关系生死劫

500

荷兰抢劫中企和欧盟强制技术转让,表面上是欧洲的单独行动,实则是美国精心策划的地缘政治“阳谋”。这一阳谋的核心目的是离间中欧关系,破坏两大经济体之间的合作基础,最终使欧洲完全倒向美国阵营,形成对中国的全面围堵。

500

美国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幕后操盘手的角色。在荷兰对安世半导体采取行动前,美国抢先发布了针对闻泰科技的出口管制新规,为欧洲盟友“示范”了如何打击中国半导体产业。欧盟随后跟进的钢铁关税翻倍政策——将免税配额削减47%至1830万吨,对超额进口征收50%关税——也与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如出一辙。欧盟委员会一名高级官员私下坦言:“这一提议将成为我们与美国接触的一个非常好的基础,我们可以借此表明,我们现在拥有一套非常强大的钢铁产业保护体系。”这种直白的表态,揭示了欧美对华协同战略已进入实操阶段。

美国离间中欧关系的战略考量十分明确:一是阻止中欧经贸合作深化,避免欧亚大陆形成排除美国的经济整合;二是利用欧洲作为遏制中国科技崛起的抓手,弥补自身实力的相对不足;三是转移国内矛盾,构建“西方对抗中国”的叙事以凝聚盟友共识。在这一战略下,欧洲被赋予“技术打手”的角色,期望通过强制技术转让提升自身产业竞争力,同时削弱中国的技术优势。

这一离间计之所以被称为“阳谋”,是因为它的意图明显且难以破解。面对这一局面,中国陷入两难:若强硬反击,可能进一步推动欧州倒向美国;若妥协退让,则可能引发更多效仿行为,形成对华技术掠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美国正是不折不扣地利用了这种困境,企图让中国无论选择哪条路都会付出沉重代价。

四、欧洲的算计与困境:技术自卑与战略焦虑的双重驱动

欧洲积极参与美国对华围剿,并非完全被动服从,而是基于自身算计的主动选择。这种选择背后,是欧洲日益加深的技术自卑与战略焦虑。

在技术层面,欧洲在许多关键领域已显著落后于中国。以稀土为例,中国不仅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稀土储量,更掌握了先进的稀土冶炼与提纯技术。即便其他国家拥有稀土矿,没有中国的加工技术,这些矿石也无法转化为工业级的稀土材料。中国对稀土出口的管制直接打击了欧洲高端制造业,特别是光刻机巨头阿斯麦。这种技术依赖使欧洲陷入恐慌,进而产生了“必须获取中国技术”的迫切心态。

在产业层面,欧洲企业面临中国企业的全面竞争。中国钢铁产品曾通过第三国加工再出口欧洲,规避欧盟关税;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大举进军欧洲市场,迫使欧盟考虑采取极端手段保护本土产业。欧洲清洁技术产业在全球竞争中节节败退,只能寄希望于通过强制技术转让实现“弯道超车”。

然而,欧洲的这一战略面临内在矛盾和困境。首先,欧洲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欧盟对钢铁进口的限制已引发英国的强烈抗议英国钢铁工业协会总干事加雷思·斯泰斯称:“这或许是英国钢铁行业有史以来面临的最大危机。”欧盟27个成员国在对华政策上存在分歧,中东欧国家与中国有密切的经贸往来,不愿完全追随西欧国家的对抗路线。

其次,欧洲的保护主义措施是一把“双刃剑”。短期看,提高关税等防御性措施或许能为本土企业提供缓冲期;但长期看,它可能抬高汽车制造、电力设备等下游产业的成本,损害最终消费者利益和这些行业自身的全球竞争力。贸易保护主义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欧洲钢铁业在效率和能源成本方面的结构性问题。

最重要的是,欧洲低估了中国反制的能力和决心。中国已宣布对至关重要的稀土矿产实施新的出口管制措施,这一反制直接打击了欧洲的软肋。正如业内人士所指出的:“荷兰可能从未想到,曾经用来卡中国脖子的光刻机,最终却被中国稀土管制'卡住'了脖子。”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使得欧洲在对华采取强硬措施时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五、中国的破解之道: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全面反制

面对美欧的联合围剿,中国绝不能被动应对,而应主动出击,采取一套系统性的破解策略。这套策略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构建对等反制机制。中国应迅速建立“不可靠实体清单”制度,对那些参与掠夺中国技术和资产的国家、企业和个人实施精准制裁。对荷兰的抢劫行为,中国应采取对等措施,对等级别的冻结荷兰在华资产,限制荷兰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特别是针对阿斯麦的光刻机,应严格审查其合规性,必要时限制其在华销售。同时强化光刻机的国产化进程,实现竞争性替代和反向打击。让欧洲清楚认识到,每一次对中企的抢劫,都会换来对等的报复,甚至是对等的被替代,且中国的反制将更为猛烈和彻底。这方面,中国反制美帝制裁就是极为成功的案例,可以说,美国制裁中国什么,最终导致什么东西的市场份额不断被中国蚕食甚至取代。这个定律,对付欧洲,同样有效!

第二,发挥稀土“王牌”作用,实施源头反制。 稀土是现代高科技产业的“维生素”,中国在这一领域具有绝对优势。全球不仅依赖中国的稀土供应,更依赖中国的稀土提纯技术,后者占全球精炼产量的90%以上。中国应善用这一战略武器,对参与技术抢劫的国家实施稀土出口管制,精确打击其光刻机、电动汽车、军工等关键产业。要让美欧明白,对中国技术的依赖远高于中国对西方技术的依赖——西方离开中国稀土,高端制造业将陷于瘫痪;中国凭借完整产业链,完全能够自主创新突破封锁。

500

第三,分化瓦解欧洲内部,破解美欧统一战线。 欧洲并非铁板一块,中国应利用这一特点实施精准外交。对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合作的中东欧国家加大投资力度;对德国汽车产业、法国核能产业等有在华重大利益的国家和行业施加影响;在美国与欧洲之间打入楔子,揭露美国“牺牲欧洲保全自己”的战略本质。中国应让欧洲清楚认识到:跟随美国对抗中国,欧洲将成为最大的输家;保持中欧合作,欧洲才能在中美博弈中维持战略自主性和经济利益。

第四,加速技术自主创新,突破“卡脖子”环节。 中国半导体产业要实现从追赶到引领的根本转变,必须加大研发投入,集中力量攻克光刻机等关键设备的技术瓶颈。正如任正非所言:“如果有人拧熄了我们的灯塔,我们要自己成为那盏灯。”中国企业应以闻泰科技事件为警示,调整全球化战略,在敏感领域设立“防火墙”,避免核心技术过度集中于地缘政治高危地区。同时,中国政府应引导企业重构供应链韧性,建立多区域协同的产业链网络,减少对单一地区的技术依赖。

500

第五,主动设置全球议程,重塑国际技术规则。 中国应联合俄罗斯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形成一个庞大的经济共进退体,共同反对西方的技术保护主义和单边制裁,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技术贸易体系。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框架内,倡导“技术合作共赢”理念,反对技术霸凌行为。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推广基于平等互利的技术合作模式,与西方形成的强制技术转让形成鲜明对比。

六、新时代的中国战略定力:从技术自强到民族复兴

当前这场围绕技术主导权的博弈,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和中国的国运走向。面对西方日益露骨的打压,中国既要有坚定的斗争意志,也要保持高度的战略智慧。

我们要清醒认识到,美国离间中欧关系的阳谋之所以难以破解,是因为它抓住了国际政治中联盟对抗的历史规律。但今天的中国已非昔日的苏联,我们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最大的消费市场、最强的人才资源和最具创新力的企业群体。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

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中,无数次面临看似无解的困局,但总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从长征路上的围追堵截,到抗战时期的民族危亡,从建国初期的国际封锁,到改革开放后的种种挑战,中华民族总是在逆境中奋起,在压力中成长。今天的技术围剿,不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又一道坎,我们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迈过去。

在战略层面,中国要坚持“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的原则,既要敢于斗争,也要善于斗争。对欧洲的技术抢劫行为,要坚决反击,让其付出沉重代价;对愿意与中国合作的企业和国家,要开放包容,共建共赢。这种“斗争+合作”的双轨策略,正是“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生动体现。

在战术层面,中国要充分发挥市场优势、产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形成组合拳。我们的稀土管制已让美欧感到疼痛,我们的市场规模让欧洲企业难以割舍,我们的技术进步让西方传统优势逐渐消解。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既是博弈的焦点,也是破解围剿的突破口。

新时代的中国,不仅要成为技术的创新者,更要成为国际规则的塑造者。西方强制技术转让的企图,违背了世贸组织规则和市场经济原则,中国应强化国际法力量的配置,联合一切支持多边主义和国际规则的力量,共同反对这种保护主义歧视性做法。同时,中国要继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让全球企业共享中国发展红利,形成“围堵中国就是放弃机遇”的国际共识。

结语:中国的红旗必将在科技高峰上飘扬

荷兰抢劫中企、欧盟强制技术转让、美国离间中欧关系,这一系列事件构成了中国崛起之路上的一道险关。但这道关,阻挡不了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步伐。

从历史长河看,任何国家的崛起都必然经历遏制与反遏制的斗争。今天的科技战,不过是这种历史规律在21世纪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是,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底蕴、十四亿人民的团结一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这是我们破解一切困局的根本保证。

面对西方的技术殖民主义,中国唯有放弃幻想、准备斗争。要通过精准反制让抢劫者付出代价,通过自主创新突破技术封锁,通过统一战线分化围剿联盟,通过全球合作重塑技术规则。这是一场关乎国运的较量,也是一场决定未来世界格局的博弈。

“百年历程,许多人和事仍然历历在目,许多呐喊和高歌犹在耳旁。”从夏明翰“抛头颅、洒热血”的铮铮誓言,到钱学森、邓稼先创造“两弹一星”奇迹的艰苦奋斗,中华民族从来就不缺在逆境中开创局面的精神和能力。今天,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科技战中,我们同样需要这种九死而不悔的坚定信念和攻坚克难的斗争精神。

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也不会辜负社会主义。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必将突破西方的技术围剿,实现科技自强自立,让五星红旗不仅在太空、在深海、在极地高高飘扬,也在全球科技的巅峰上迎风招展。届时,任何离间计、任何围堵战略、任何技术抢劫,在强大势力面前不堪一击,也都将在中华民族的钢铁意志面前土崩瓦解。

中国的红旗,必将在世界科技高峰上飘扬!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