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使乱说“文明”,英文表述闹出外交风波

上午发一预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将于2025年10月16日(星期四)下午3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文明乡风建设以及举办中国文明乡风大会有关情况。

于国际传播而言,这将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文明”翻译实战。中文“文明”一词在时政语境中使用频率极高,语境多样、内涵丰富,翻译起来常常令人头疼。

文刀君不由想起8月底美国驻土耳其大使Tom Barrack因“文明(civilized)”一词引起的风波。

500

《卫报》截图

2025年8月26日,美国驻土耳其大使兼叙利亚问题特使汤姆·巴拉克在黎巴嫩总统府举行记者会。记者高声提问,现场一度嘈杂。巴拉克随即走上讲台,要求记者安静,并表示:

The moment that this starts becoming chaotic, like animalistic, we’re gone. ......Act civilised, act kind, act tolerant, ......

一旦场面开始混乱、像动物一样,我们就走人(结束记者会)。......请“文明”、友善、宽容......

词典告诉我们,“civilized” = 文明、有礼貌,但在这个语境下使用不妥,关键不在字面,而在语境、暗示和权力关系。这里,它成了贬低与命令的代名词。

“Act civilized”自带居高临下的文明优越感,暗示记者“不文明”“行为野蛮(barbaric behavior)”,再与前面的“animalistic”形成组合拳,侮辱意味十分明显。

“civilized”在英语中不仅仅是“礼貌”的意思,它还承载着历史上的殖民话语。在殖民时代,西方常以“文明化”为借口干涉、统治他国,将非西方文化视为“野蛮”或“落后”。当一位美国特使对黎巴嫩记者说“act civilized”,这不仅是对行为的批评,更可能被解读为对整个文化的贬低。

随后,黎巴嫩总统府以及信息部均表态,对巴拉克的言论表示遗憾;黎巴嫩记协更是发声明批他“傲慢(arrogance)”,要求他正式道歉。

当然,“civilized”并非总是贬义词。用于表达尊重或文化修养时,它可以是中性或正面词汇,例如 a civilized discussion(一次文明的讨论:强调理性交流)。

语言的妙处在于:同一个词可褒可贬,也可中性,关键在于如何使用,身份、语气与场合都会改变它的语感。若脱离语境学词,只能隔靴搔痒,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中文语境下的“文明”丰富多彩:从“厕所文明”、“文明养狗”到“就地过上文明生活”等等,每个语境都不同。周末有时间在知识星球里展开聊聊。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