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万亿小米,难当第一

500

 

2024年2月最后一天,轰轰烈烈的苹果造车戛然而止。

 

面对这个庞然大物的退出,雷军表示“非常震惊”,紧接着宣扬了自家战略。

 

彼时,李想、何小鹏、马斯克也都做出了表态,只有雷军,借机宣传了小米。

 

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举动。

 

长久以来,这种近乎是本能的宣传营销,让小米无往不利。但穿透营销,小米似乎总走在拼命证明自己的路上。

 

500

 

事故

 

10月13日凌晨,四川成都天府大道主干道发生一起新能源汽车事故。

 

一辆疑似小米SU7 Ultra的车辆在行驶中发生碰撞后起火燃烧。

 

事故的最终原因是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与其他车发生碰撞后越过道路中央绿化带,起火燃烧。

 

在车主涉嫌酒驾之外,车门无法开启的问题引发了广泛争议。据报道,不少路人勇敢参与救援,但碍于车身严重变形打不开车门,砸窗无果后,最终酿成悲剧。本次事故中,消防最后用电锯切割开车身。

 

围绕隐藏、半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问题,引发了广泛争议。

 

不少网友强调,无论是超速,还是酒驾,跟车门能否从外部打开,不构成冲突关系。

 

事实上,小米SU7 Ultra车内是有机械拉手的,并且由于之前的安徽事故,还添加了“应急机械拉手”标识。但在紧急事故时,一旦车子断电、模块损坏,车内人员很可能因慌乱或受伤而无法及时操作机械拉手,最终导致车门无法打开。

 

500

 

这不是小米第一次出现类似的情况。

 

今年3月底,3人从湖北自驾小米SU7标准版前往安徽,行驶过程中发生碰撞事故致车辆燃烧,造成3人身亡。问题的焦点同样包含“车门为何无法打开”。

 

新能源汽车门把手问题已经不是新鲜事,今年9月24日,工信部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等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

 

其中明确提出:强化汽车车门外把手在碰撞以及车辆起火等事故场景的安全逻辑,增加机械或者断电保护等安全冗余设计要求,保证断电、碰撞等事故中车门系统能够开启。

 

同样是事故,相比于其他车企,小米的问题似乎更容易受到广泛关注。这是小米广泛关注度之下,不得不背负的难题。

 

某种程度,小米在宣传上,很难避免陷入这样的挣扎。

 

去年11月,雷军对外宣称,小米智驾进入新阶段,将命名为 Hyper Autonomous Driving——小米超级智能驾驶。“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内测。

 

“超级”“端到端”“全场景”等词汇的使用,很大程度上会让用户产生误解,以为小米智驾能够放心托管。

 

雷军本人在直播时表示,“我们和华为一入场,我们都把智驾做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这也客观上将小米与华为的智驾绑定在一起。

 

500

 

可实际上,小米毕竟起步时间较晚,暂时与华为智驾能力有差距。

 

当企业的声量与用户的期待值被拉满,任何瑕疵都可能在聚光灯下被放大,而悲剧性事件所带来的舆论反噬则会更为剧烈。

 

苹果之所以不再造车,也与这个原因有关,库克也许不是好的产品经理,但多年的产品线证明,苹果对品控超出可控范围的新产品非常谨慎。时至今日,折叠屏量产超过7年,苹果为了良品率依然无法推出折叠屏新品。

 

小米拥有与苹果相同的品牌知名度,如今被放到聚光灯下放大问题,也是不可避免。

 

雷军造车是不是个正确的选择?

 

60分万岁?

 

雷军在2023年的演讲时,分享的经验中提到一句,“别畏难,先干起来再说!”

 

这是互联网思维的极致体现。容错导向‌打破完美主义桎梏,允许早期方案存在缺陷,核心在于通过快速切入市场,快速迭代、动态优化应对不确定性。

 

过往,小米已经在手机、电视、白电、小家电等各个领域都排到了前列。

 

从效果来说,雷军的方法论依然奏效,小米虽然磕磕绊绊,依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乘联会数据,小米汽车以41948辆的成绩位列新势力品牌销量第二名,仅次于零跑汽车。

 

但是,汽车不同于手机,汽车事关人身安全,互联网思维应用在汽车工业,这种试错成本正在被无限放大。

 

此次事故中的小米SU7 Ultra被标榜"性能怪兽",量产版在德国纽博格林北环赛道,以7分04秒957的成绩,刷新了纽北赛道量产电动车圈速纪录。

 

在宣传中,小米着重介绍了多达21处应用碳纤维部件,1548马力,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等等。这些从外表看,光鲜亮丽。

 

500

 

然而实际上,小米这样的宣传,很大程度上无法真正在用户端放开。

 

多位车主反映,提车后突然收到OTA更新,马力被强制限制到900匹,解锁全功率的条件竟是要求车主在认证赛道跑出1分46秒的圈速。

 

另有博主实测视频显示,宣称具有"双风道空气动力学设计"的机盖,进风口与机舱完全隔绝,鼓风机狂吹纹丝不动。

 

这起事件一度引起了车主维权。汽车关乎生命安全,消费者对参数真实的容忍度为零。

 

不仅如此,在某些层面上,关于汽车的监管更为严格。

 

9月19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公告,召回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生产的部分SU7标准版电动车,共计116887辆。涉及到小米上市以来总交付量的近三分之一。

 

召回原因是,部分车辆在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开启的某些情况下,对极端特殊场景的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不足,若驾驶员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增加碰撞的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500

 

问题出现在智驾身上,这证明,小米智驾并没有当初宣传的那般出色。

 

小米在回应中表示,公司将通过OTA技术,为召回范围内的标准版小米SU7车辆免费升级软件。如果车辆在本次召回范围内,只需将车机版本升级至Xiaomi HyperOS 1.10.0,即可完成本次OTA召回升级。

 

然而,根据召回编号,这次升级并不是主动召回,而是受调查影响召回。

 

今年以来,从高速公路爆燃,到SU7 Ultra车主维权,再到召回争议,最后到车窗无法打开争论,都让小米重营销、安全冗余不足、前期产品需要优化等问题显露出来。

 

这也让小米过往的逻辑面临挑战。

 

难当第一

 

小米很容易做到60分,乃至80分,但是从80分到90甚至100分,小米并没有心得,至少也看不出有这方面的追求。

 

凭借极高的关注度、出色的设计、相对有辨识度的产品体验,小米能迅速让用户感知到,从而获得用户。但是从长期看,总是很难避免关于创新问题、安全问题、产品质量问题的指责,这些冰山之下的问题,导致小米在很多层面缺少领跑行业的水准。

 

手机方面,全球范围内,小米只有东南亚市场取得了第一。

 

全球整体出货量方面,Canalys报告显示,小米排名第三,占据15%的份额。在中国市场,华为以18.1%的份额登顶,小米位列第四,份额为15.1%。

 

在欧洲,小米出货量 540 万部,同比下降 4%,市场份额 19%。

 

在非洲,小米含红米和POCO的出货量约280万台,份额14%。

 

在印度,小米出货500万部,份额降至5%。

 

只有在东南亚,小米做到了第一,但是领先的市场份额很小,只比传音高1%。

 

500

 

家电领域,洛图科技数据显示,9月海信、TCL、创维三大传统品牌排名前三,占据62.0%的市场份额,小米约50万台出货量排名第四,占据17.1%的市场份额。

 

中怡康数据显示,空调市场,美的以28.6%的零售量份额居首位,海尔、格力分列二三位,小米目前处于第四的位置。

 

当前热门的扫地机赛道,科沃斯、石头科技、云鲸排名前三,小米排名第四。

 

凭借强大的口碑能力,小米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切入新市场,并且呈现极快的速度增长。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问题通常会暴露出来。进而对小米向上冲顶带来负面影响。

 

长时间来,产品与营销效果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使得小米始终无法真正站到引领者的角色。

 

在最新的公开演讲中,雷军表示,预计投入至少500亿元,开启为期十年的自研手机SoC(系统级芯片)征程。

 

今年5月,玄戒O1发布,小米在3nm制程手机SoC芯片上自研成功。

 

参与造芯,这本身是一个很有勇气的动作,但市场的第一反应不是欢腾,而是质疑。不少网友质疑这款芯片自研的含金量。

 

这像极了一个狼来的故事。

 

2014年小米松果成立,开始自研手机SoC芯片。

 

2017年,澎湃S1首发,小米大力宣传。最终这款28nm制程的澎湃S1未得市场认可,澎湃S2发期不定。

 

2019年,造芯受阻转战“小芯片”,直到2021年,小米再度重启大芯片计划。

 

这一系列失败,加之过往小米在技术能力上始终弱于营销能力,业界对于小米的技术底色始终存疑。

 

极致务实、价格主义,配合十几年如一日的营销,让小米能迅速冲到前列,但在技术、产品上难以做到一百分,小米始终无法真正领跑行业。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