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背后的政治考量
已辞世的英国女王伊利沙白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曾优雅地问道为何这么多优秀经济学家,没有预判到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西方尤其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经济学家们,当代主流的几乎都在叶公好龙,如同当年孔老夫子始终追忆周公辉煌,所以这次诺贝尔奖委员会决定给炒熊彼特冷饭的徒子徒孙们颁奖,实在是矮子中选高个,同时继续认可了,以熊彼特海耶克等日耳曼族裔经济学家们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主导地位。
最出名的西方诺奖得主,无疑是现任哈佛大学名誉校长美国克林顿政府前财长,血统高贵自经济学诺奖家族的萨默斯。他父母都是经济学家,一个伯父叫保罗·萨缪尔森,一个舅舅叫肯尼斯·阿罗,均为诺奖得主。他16岁进入MIT,很快从物理学转到经济学,27岁取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在一年后拿到终身教职。萨默斯在33岁成为第一个拿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沃特曼奖的社会科学家,1991年37岁成为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萨默斯在1993年39岁时拿到有经济学“小诺贝尔奖”之称的约翰贝茨克拉克奖,其主要研究贡献是“公共财政和劳动经济学”。
萨默斯与诺奖结缘除血统外,就是他过早介入政治,成为了西方经济学界地位显赫一言九鼎的泰山北斗级人物。他的博士导师是以宏观经济和公共财政闻名的费尔德斯坦,1982-1984年担任里根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当时他就把还在读博士的萨默斯拉进了委员会。克林顿成为总统后,成立了国家经济委员会,任命了前高盛主席鲁宾为委员会主席,鲁宾之后成为财政部长,而萨默斯在1993-1995年任职财政部国际事务助理部长,1995-2001年成为财政部副部长。萨默斯在世界银行和美国财政部奉行的政策就是“华盛顿共识”,主张任何经济体无论大小强弱,都应该实行自由放任市场经济,资金自由流动最大可能放松各类管制,特别是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管制。最终在萨默斯的坚持下,金融衍生产品不被纳入到金融监管体系下,直接引爆了被伊丽莎白女王诟病的2008年金融危机。客观来说,“华盛顿共识”在推动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上是功不可没的,克林顿主政期间,萨默斯在推动中国加入WTO上也扮演了积极角色。但被萨默斯们盛赞无比的金融创新衍生产品,最终引火烧身雷曼兄弟和花旗银行甚至美国保险同时,虽然成就了全球资管巨无霸贝莱德,但其对华尔街金融业割投机钱韭菜的强度和烈度,也是华盛顿众人始料不及的。
华盛顿共识,放松监管,华尔街的贪婪都被视为90年代新兴市场危机、2000年互联网泡沫和2008年金融危机的核心原因。事后格林斯潘著书承认自己的错误,芝加哥学派的主张失灵让他备受煎熬;过去十多年中国经济与金融行业的乱象,也与一批经济学家主张的市场至上与去监管密切相关,只不过类似格林斯潘这样的反思在中国还基本没有出现。萨默斯虽然是推动华盛顿共识和金融去监管的另一主力,却从未认错,也确实为操控华尔街的老钱们割到了投机钱巨额韭菜。相反,他很擅长忽悠掩盖过去亲手造成的,必须用纳税人的钱救助华尔街的政策失误,甚至在财政部的自我介绍页面上,把别人正确但并未采纳的主张,大言不惭地事后诸葛亮般白纸黑字成自己的政绩。因此他也一直能保持与华尔街的亲密关系,他从华尔街获得的收入,是他在哈佛大学任教的十倍。
了解了萨默斯如此辉煌学术和职业人生,就可以理解他,对美国自由放任金融强国富民导致实体经济沦丧,作为理论操盘手之一的举足轻重地位,他的贡献实在是无人能出其右,确实前无古人。当然萨默斯对美国金融霸权的最大贡献,应该是对前苏联经济崩盘的既顾又问:苏联解体后,叶利钦依靠一群哈佛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参与制定了俄罗斯的“休克疗法”,而萨默斯是核心人物之一,这一经济转轨方案对前苏联实体经济的后果,如同美国金融危机也是灾难性的。1992年价格管制放松后,通胀一度高达2000%,随后的国企私有化导致了一系列官商勾结,贪污腐败;寡头经济下普通民众陷入极度困境,甚至人均预期寿命下降了5年,实际预演了2008年金融危机。自始至终对萨默斯持怀疑否定态度的西方经济学者看来,他的政策建议造成的严重后果,甚至直接导致了普京个人的崛起,和中国实体经济对美国的反超。
当然和萨默斯曾经对美国为首西方世界的呼风唤雨相比,这次诺奖得主就完全显得是被滥竽充数,稀松平常的甚至让人难以应景捧场。具体来说:莫基尔、阿吉翁和霍伊特凭什么赢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经济史学家乔尔·莫基尔获得了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纪念奖的一半奖金。在他的研究中,他成功地重新掀起了一场相当僵持但老学究们的争论:工业革命为新纪元的到来铺平了道路,这是无可争议的;但经济学家们长期以来对工业革命为何发生以及哪些经济因素促成了这场革命存在分歧。一方面,经济学家们以相对价格、需求、投资和出口为依据,解释了工业革命为何始于英国。然而,另一派经济学家主要研究了长期数据,他们反驳道:工业革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整个过程相当缓慢。1992 年,乔尔·莫基尔出版了《财富的杠杆》一书,这位出生于荷兰的经济学家对工业革命为何成为持续经济增长的起点提出了另一种理论。福克斯-舒恩德尔解释道:“莫基尔分析了技术进步的条件因素:第一,科学和技术的共同发展;第二,将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机械能力;第三,社会对进步持开放态度,并补偿这些变化中的失败者。”
因为有些技术变革时期并没有带来可持续的增长。亚当解释道:“莫基尔阐明了为什么某些社会从进步状态陷入停滞状态。”古罗马就是一个例子:当时科学进步很大,但缺乏“机械能力”——知识未能给日常生活带来有用的改进。中国也是如此。直到 14 世纪,中国在技术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工业革命没有到来,创新速度却逐渐放缓。伊利诺伊州西北大学经济学和历史学教授莫基尔认为,中国缺少了首要条件:开放的科学。这次回国三周,细致了解了上海高校院所的科研人事安排和资源现状,发现这位经济学诺奖得主的研判,确实有现实指导意义。当下上海高校院所研究资源,总体要么被(因强势领导)权利垄断,要么(因领导能力有限)被均分无的放矢,两者导致的后果一致即研发资源被大量闲置浪费,所以上海近年自主创新成果寥寥,被广东浙江等全面赶超就不足为奇了。
相比之下另外两位诺奖得主的成果则完全是,对熊彼特创新带来经济内生增长(驱动力)理念,细枝末梢的技术层面应用推演。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纪念奖的另一半授予了经济学家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霍伊特。伦敦大学学院教授亚当评价道:“两人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学术领域。”因为阿吉翁和霍伊特是“熊彼特增长范式”的创始人。“创造性破坏”的概念源于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竞争和创新也会产生失败者,并使旧的技术和机器过时。与莫基尔不同的是,两人参考的时间线较短,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持续增长期。亚当解释道:“该理论做出了有趣的预测,例如,未来的高创新支出会抑制当前的创新活动。”其背后的逻辑是:当前的创新可能会因未来的创新而更快地过时。“菲利普·阿吉翁是一位非常杰出的研究者,他非常支持欧洲推行有利于创新的政策,”WZB主席福克斯-舒恩德尔说,她以前曾与这位法国经济学家合作过。他总是散发着乐观的气息,因为他看到了许多可能的方法,从产业政策到更好的资本市场,再到贸易和研究政策。
据内幕人士披露,这次瑞典皇家科学院再次选择了增长经济学家,应该是着眼欧洲当下需要,尤其是如何应对德国经济近三年来经历的经济停滞问题。如同诺贝尔和平奖为了照顾懂王失落情绪,选择了白宫当下在南美打压重点委内瑞拉的持不同政见者,原本经济学诺奖更应关注贸易经济学和关税政策,如此就会更具有现实意义,但会令懂王白宫更为不满甚至敌对。伦敦大学学院教授亚当评论道:“贸易经济学家仍然在名单上,机会依然很大。”毕竟,该学院的决定并不一定与当前事件有关——也许这些错过今年的,就是 2026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候选人。
孟凡辰博士2025年10月15日星期三于上海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