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飞虎队到中秋之月:跨越时空的中美民间情谊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8月30日,“飞虎队·中美情”中美友谊雕塑揭幕仪式在重庆举行,陈纳德将军的孙女帕蒂·露·陈纳德出席了仪式,与中美双方代表共同为雕塑揭幕。这座雕塑以“飞虎队”和“中美友谊”为主题,由美国飞虎队友好协会捐赠,将永久珍藏在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它不仅是对历史的一次纪念,更是中美民间情感的展现。

500

八十多年前,来自美国的飞虎队成员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他们在滇缅线上空守护中国领空,在危机四伏的山林间互相救助。那时的中美人民,没有复杂的政治计算,只有共同抵抗侵略的勇气与信任。许多飞虎队队员在中国人民的帮助下得以生还,而他们也在中国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情谊。战争结束后,不少人依然与中国保持通信、互访,甚至在晚年回到云南、桂林等地祭奠旧友。这种情谊,不由外交主导,却比政治更真挚、也更持久。

如今,这种历史性的友谊正通过新的形式被延续--它正以更平凡、更温暖的方式出现在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里。今年中秋节,我所在的北卡教堂山大学中国学生会举办了一场盛大的中秋晚会。和在中国庆祝不同的是,这次的观众中有许多外国学生,他们来自美国、英国、韩国、甚至非洲国家。晚会上,有人表演古筝,有人教外国朋友写汉字、做月饼。那些外国同学一边尝试用中文朗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边露出笨拙却真诚的笑容。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样的场景,正是飞虎队精神在当代的延续——它让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节日的氛围中找到共鸣。

类似的民间交流还有很多。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来中国旅行、学习,而中国学生也走出国门成为交换生。各国的节日庆典、文化体验活动——这些小小的相遇,让不同文化之间的距离一点点缩短。我们开始更愿意去倾听、去理解与我们不同的声音。

当我们与外国朋友一起仰望中秋的月亮时,就像八十多年前中美士兵在战火中建立的信任一样,跨越了语言与国界的障碍。历史的友情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继续生长,只不过从枪火的战场,变成了音乐、食物和笑声的交流。

或许,真正稳固的国际关系并不只是由条约和会议决定的,而是由这些看似平凡的民间交流织成的。飞虎队留下的是信任的种子,而我们要做的,是让这颗种子继续开花结果——在节日的欢笑中、在跨越语言的交谈里、在每一个真诚相遇的瞬间。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