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迁记(中)

说到底,这地方本身就是乡下,穿过民乐城北边的下盐路立马进入了农村地界,目之所及都是些稻田、菜地、种植园、采摘园;即便是在民乐城里面,很多闲置的空地也被种上了蔬菜。这里就跟国内其他地方的农村一样,搞得又干净又漂亮,很适合带孩子近距离观察认识一些动植物——夏末秋初的夜里,我会让孩子们戴着头灯拿着手电在家楼下的菜地边上抓蟋蟀。老实说,我自己小时候从来没抓过蟋蟀,想不到我儿子倒是赶上了。这是上海市区无法想象的“亲子娱乐活动”,而这才是我想象中童年该有的样子。

500

▲从民乐城穿过的浦东运河,是过去重要的漕运水道

500

▲社区里的运河,水质相当好

500

▲河道里的荷塘,夏日清晨开满荷花

500

▲露营野餐完全不受限

500

▲水上运动也不受限制

500

▲夏天傍晚经常能看到有人在河道里游泳

500

▲搞得我也想去弄一艘皮划艇来玩玩

500

▲小朋友们晚上会在社区游乐场摆摊,卖闲置玩具或者其他一些自己批发来的小玩意儿

500

▲小朋友摆的套圈摊,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社会实践,比上各种补习班有用多了

500

▲夏日夜晚老人们会在街边乘凉,很像我小时候。如今市区已经很难见到

500

▲民乐城原本其实就是农村,现在与农村也只有一条路之隔

500

▲民乐城这个地块还有很多没开发的地方,在其边缘能够窥见从前的模样

500

▲过去就是典型的小桥流水

500

▲这些农村旧房估计坚持不了多久就会被夷为平地

500

▲社区里尚未开工的闲置地块,会被种上各种农作物,边上的河道可以提供灌溉用水

500

▲3月份装修期间,我家对面的一块空地上开满油菜花,也是满惊艳的

500

▲到了五月份,果然还有人来收油菜籽

500

▲我小时候五谷不分,后来随着走南闯北上山下乡,才渐渐学会了分辨各种作物。馒头现在生活在这样的环境,有机会认识各种各样的作物

500

▲现在农村里不让养猪了,不过倒还能看见山羊

500

▲村里人送给孩子吃的甜芦粟

500

▲馒头胆子大,虫子都敢直接上手抓。这是我们晚上出门抓蟋蟀

500

▲抓到蛤蟆

500

▲大蚱蜢

500

▲一手一只蛤蟆

南汇作为上海当地出名的农产品基地,住在市区的人会专程过来采购农产品,我搬来这边之后自然是近水楼台。举例来讲吧,我原来买西瓜,能买到那种卡车上拉来的西瓜就心满意足了,因为卡车西瓜通常都是瓜地里直接采的,又好又便宜;到了南汇这边,家附近就有瓜田,我都直接去瓜田买,那真叫一个新鲜水灵,瓜皮上带着白霜色。与此同时,街边还会有本地农民阿伯阿婆摆摊卖自己种的时令果蔬——这些纯天然的有机果蔬在上海市区有钱都买不到,因为市区你找不到地摊。

500

▲街边农民菜那真是住在郊区的一大福利

500

▲全都是纯天然有机菜,作为一个日常下厨的人,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这种时令蔬菜就是比菜篮子工程的山东菜、云南菜要好吃啊!我发现这边有些本地人宁可不吃菜,也不吃那些外地大棚菜——比方说夏天天气最热时,小葱种不出来,那段时间他们就不用葱。

500

▲能在民乐城的各种角落找到农民菜。这些摊位都是流动的,会依据城管出没的状况更换阵地

500

▲从小我常会跟着我爸一起去菜场,现在我经常带着自己孩子一起逛菜场,也算是一种代际传递

500

500

▲我的日常就是每天早上骑车出门买菜,经常会给我爸妈也捎带一点,他们那边虽然也有农民菜,但品质不如南汇这边

500

▲吃瓜群众的最高境界就是直接去瓜田买瓜

500

▲春天摘草莓,秋天摘葡萄。新鲜的瓜果表面会带一层白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南汇最大的农贸产品交易中心——五角兴农城就在我们家附近。

五角兴农城说起来也很有意思,它原先叫做“五角世贸商城”,兴建于2004年,其外观山寨美国的五角大楼,因而出了圈。“五角世贸商城”最初定位非常高,旨在打造一个集保税物流、国际会展、跨境电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进出口贸易展示中心,目标是成为辐射长三角乃至全国的进口商品展贸平台,在其中心地带甚至建了一座观光塔。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2008年南汇区人民政府迁去了临港新城,次年南汇区并入浦东新区,原来上海东南角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惠南镇逐渐边缘化,其区位优势丧失殆尽。本来想依托惠南镇区位优势的“五角世贸商城”因而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由于其所处的地段偏远、市场定位脱离实际,开业后长期客流稀少、招商困难,多次转型尝试亦以失败告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沪上最大闲置楼”。

这座山寨五角大楼最近的一次转型,正是现在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我第一次来这个地方时被惊呆了——首先“五角大楼”作为市场真是太大了,里三层外三层还高三层。但其设计其实很失败,五角形的环绕结构仿佛迷魂八卦阵,初来乍到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哪个角。第二我发现这里真的应有尽有,几乎可以买到任何农副产品,而且都是批发价。由于市场实在太大,在诸如下午这种人流较少的时段,允许你直接开着电瓶车进入室内区域逛;百货日用品区乱中有序的陈列,让我仿佛梦回中东的那些大巴扎。最让我喜出望外的是这边的水产市场,海鲜品种之多、品质之高,简直好像身处鱼市码头;前一晚刚刚钓捕上来的带鱼,一条条就跟银绸带似的闪闪发亮,新鲜得简直可以做刺身吃。偌大的农贸市场,只占了“五角大楼”的两个角;建筑群的另外一边,目前被用于交易二手车,绝大部分的空间处于闲置荒废状态。

作为一个从来不点外卖、顿顿自己做饭的家庭煮夫,南汇这边丰富的新鲜食材资源,自然为我的厨艺提供了极大赋能。

500

▲“五角大楼”位于机场禁飞区内,这是用无人机抵近到禁飞区边缘拍的全景。红色的两个角是农贸市场,蓝色那个角是二手车交易市场,黄色和绿色都处于闲置状态。但即便是已经启用的几栋楼,二三层大部分也都是空着的。

500

▲火热招商广告下面的窗户都是破的

500

▲“全球农产品展贸中心”——这个抬头狠不狠?

500

▲第一次来这里一定会迷路

500

▲里面实在是太大

500

▲就我的感觉,其实非常像中东地区的大巴扎

500

▲连一些杂货店铺的陈列都很像中东巴扎

500

▲如果这个地方搞成功的话,我觉得或许能够成为一个像义乌小商品市场那样的地方

500

▲水产区几乎能买到所有我们能想到的日常河海鲜,而且新鲜度极佳

500

▲看这银光闪闪的带鱼,浙江那些鱼市码头也不过如此

500

▲这种杂货日用品商店在PDD的冲击下,眼下的处境相当艰难

500

▲五角兴农城里的水果也又便宜又好

500

▲在这里可以实现“榴莲自由”,快要熟透的榴莲会打骨折出售,正常品质的金枕榴莲也不过十几二十块一斤

500

▲蔬菜区比较常规,由于我可以直接买到农民菜,老实说有点看不上这里的大棚菜

500

▲不过呢,菜场里主打一个品种繁多,比起只卖时令蔬菜的农民地摊有更多选择

500

▲过去卖翡翠的店面,如今成了乡村振兴直销店

500

▲探索“五角大楼”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离开市场区,就进入了一片“废土”

500

▲汽车、电瓶车可以直接开上屋顶

500

▲从屋顶看中心广场

500

▲观光塔

500

▲屋顶上的有些车子明显是被人废弃的,车胎都已经没气了

500

▲到处是破窗碎玻璃

500

▲这种玻璃门不锁还好,锁上的话很快会被人砸掉

500

▲大部分区域处于无人看管维护的状态

500

▲这个场景特别像游戏里的废土世界

500

500

▲上屋顶的螺旋车道

500

▲上下楼的大斜坡

但如果仅仅是这些,并不足以让我对民乐城有如此高的评价,现在上海郊区很多新规划的住宅区都这样——注重生态、理念先进、配套齐全。另一个让我感到意外惊喜的方面,是惠南镇这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底蕴。

民乐城属于惠南镇,但惠南镇核心的老城区在民乐城南边。我直到装修房子需要开通水电煤气,才头一回去了那边,当时就有种穿越的感觉。首先,惠南老城区的路名带着一股时代感扑面而来,什么解放路、工农路、文体路、跃进路、三八路……曾经那个时代的烙印被系统性地保留了下来。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乐城这边的路名却颇有几分古韵,诸如拱极路、听潮路、通济路、迎薰路。

然后呢,惠南老城区虽然街面上修整一新,看起来好像一个外地的八线小县城;但只要往小巷子里一钻,就仿佛穿越回了小时候的上海,可以看到很多计划经济时代特有风格的建筑。作为一个喜欢人文纪实题材的摄影爱好者,在我眼里惠南老城区简直是个大宝藏,可拍的东西太多了!我发现,这里甚至都不是寻常江南古镇可比的,而是一座实打实的古城——通过遗存的“东门大街”、“西门大街”等路名,表明曾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一圈正正方方的护城河更是印证了我的猜想。惠南镇上有一座浦东历史博物馆,通过博物馆里的介绍以及镇上的文宣,我了解到了南汇和惠南镇的前世。

话说我过去一直都有点嫌弃上海这座城市缺乏历史底蕴,我以为上海的历史是从1843年开埠之后才开始的。但事实上,上海真正悠久的历史不在外滩万国建筑群、不在十里洋场南京路,更不在网红武康大楼,反而在上海远郊一些地方,如松江、青浦、嘉定,以及南汇。

南汇这个地方大约在一千年前淤积形成陆地露出了海面,长江水出海后转向南方,与钱塘江水在此交汇,因而得名“南汇”;由于其形状像个鱼嘴,所以也叫“南汇嘴”。元末明初时倭寇经常侵扰江浙沿海,于是就在南汇、川沙、高桥(老宝山)三个地方分别建立了三座军事要塞以抵御倭寇。惠南镇彼时位于沿海,正是“守御南汇嘴中后千户所”的驻地,城池修筑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正方形的城池长宽都是1公里,设有东“观海”、南“迎薰”、西“听潮”、北“拱极”四座城门,“静海”、“通济”两座水门——刚才说到的惠南镇上的一些古韵路名,正是源自于此。不过现在“惠南镇”这个地名是1934年民国政府在当地实行“保甲制”之后才开始使用的,源于镇上的“惠南书院”,意为“有惠于南汇”;之前清代在此设立县治的时候叫“城厢镇”——“城”为古城,“厢”为附属在古城东侧的居民区。在长达800年的时间里,惠南都是南汇的中心。然而正因为其区域中心的地位,惠南在前几十年有充足的资源进行大拆大建,以至于镇上的老街古建几乎被摧毁殆尽。说起来,那些知名的古村古镇古城——如周庄、宏村、平遥、丽江,大部分都是因为早年太穷太偏远,在“发展”大潮中掉了队,才阴差阳错保存了下来。

虽说变革已经彻底改变了惠南古城旧有的面貌,总算其城墙仍有留存,“方城”格局亦清晰可见,行走其间更是能感受到一种混杂着浓郁市井气息的独特风味,让我时常会有意外发现。比方说惠南镇上福泉寺的古银杏树,是一棵宋代古树,已有千年树龄,历史比惠南古城还要久远,需要几人才能合抱,有很多相关的传说……

500

500

▲江南的古镇多如牛毛,然而敢以“古城”自居的地方还真不多。没想到自己一不小心居然住在古城边上

500

▲惠南镇其实挺注重历史文化宣传的,可惜就是没啥影响力。

500

▲从命名来看,真的还是古人有文化

500

▲原来古城楼里的明代观音像石碑,文革期间被观音禅院的两位师太砌在墙里才保留了下来。这流畅的笔触也真的只有在清代之前才刻画得出来,宋明之后中国的文化艺术事实上经历了一场大降级

500

▲惠南镇街上的文宣,把惠南的历史捋得很清楚,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南汇是1958年从江苏省划给上海市的,一起划过来的还包括川沙,青浦,松江,奉贤,金山,崇明。所以这些地方原先都是县,后来改制为区,如今南汇和川沙都成了浦东新区的一部分

500

▲惠南镇上最繁华的商业街东门大街

500

▲护城河

500

▲是不是有种县城既视感?

500

▲这也是非常典型的“县城景观”

500

▲充满时代感的路名

500

▲上世纪的建筑风格

500

▲上世纪建筑有两大可识别元素,一个是喜欢外墙贴瓷砖,另外就是喜欢用钴蓝色玻璃

500

▲这个建筑的时间就更早了,市区里面已经找不到这样的房子了

500

▲挤在城区里的南汇四中也很有意思,教学楼居然跨了一条街。如果在外地县城看到这样的景象我不奇怪,但这可是上海啊

500

▲曾经惠南镇的头牌大酒店,现在已经停业

500

▲老牌的吴良材眼镜店

500

▲街边的这种新华书店现在也不多了

500

▲城区里的拱桥

500

▲或许是由于产权问题,惠南老城里很多老房子都动不了——因为这些房子可能是祖父或者曾祖父辈传下来的,经过几代人的开枝散叶,如今涉及到的继承权非常复杂。一旦想要出售变现,就会冒出来一堆远房亲戚声称有房子的继承权

500

▲有不少认定的文保建筑,屋主依然生活在里面

500

▲惠南古城东边的城中村

500

▲别说是上海了,就连外地都不容易找到这样的地方

500

500

▲这片区域其实就是原来“城厢”的“厢”

500

500

▲充满了年代感,真的很像我们小时候

500

500

▲经常会有这样的一栋瓦房夹在多层公房中间

500

▲惠南马氏宅

500

▲据说当地人其实都非常有钱,人均几套房

500

▲很魔幻的“火疗宫”

500

▲晚上在街头乘凉的老年人

500

▲国庆期间允许摆摊,东门大街上的地摊

500

500

▲夜间的流动小吃摊,这在上海市区也是见不到的,特别有烟火气

500

▲地摊和夜总会的对比

500

500

▲古城里的清凉庵

500

▲清凉庵边上的福泉寺

500

▲千年古银杏树

500

▲下个月就能去拍金黄色银杏了

500

▲银杏也是惠南古城的标志之一

500

▲另一个标志则是这种乾隆年间铸造的古钟。镇上有个古钟园,原来就放着这口钟,现在放回福泉寺了

除了惠南镇之外,民乐城以北不远的盐仓(行政上属于祝桥镇)也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在宋元时期,浦东这边的滩涂非常适合晒盐,下沙、新场、盐仓等地有着规模巨大的盐场,而盐仓正是盐场仓库所在。明清至民国年间,此地乃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极为繁盛。如今的盐仓老街则是一座非常原生态的古镇,那些近几年才开发的江南古镇在进行复古改建之前,大部分其实就是类似于盐仓老街的样子,砖木结构的青瓦,小桥流水人家。据这边的老人说,从前每逢秋收前后的三个月,盐仓镇上都农商云集销购两旺,沿街全都是店铺,各行各业应有尽有,甚至直到六七十年代这里都还很热闹。随着农村合作社化以及漕运的没落,盐仓老街渐渐边缘化,商铺大都关门歇业。十多年前,当地的一座老石桥不知何故被拆除重盖了水泥桥,原来的石板路也被挖走铺上了水泥路(如今则改成了柏油路)。盐仓现在夹在祝桥和惠南之间有点两头不靠,在城市化大拆大建的浪潮中被遗忘,时光在这里几乎静止,显得寂静落寞。

500

▲盐仓老街明明是在远郊农村,但这里看起来却有一种市井气息

500

▲街道上原本铺的都是青石板

500

▲老街仿佛时光停滞,最难得是这里完完全全的原生态,没有一丁点儿商业气息

500

500

▲固守着一家“烟纸店”的老爷叔,就是他跟我讲了一些当地的掌故

500

▲在如今这个连计算器都快被淘汰的时代,他的店里居然还摆了一把算盘

500

▲这原来也是个铺面,现在生意做不下去了

500

▲老街上一些建筑都是老式的砖木结构

500

500

▲咱们现在有些古镇街面,其实都是从这样的街道翻新重建的;而有的古镇索性就是整个新建的,从里到外都是假的……盐仓老街原生态的价值不言而喻

500

▲真的有种穿越回小时候的感觉

500

▲“清洁户”那个牌子下面是“南汇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年轻的读者可能都已经不知道“爱国卫生运动”这回事儿了

500

500

▲从前典型的印花碗,当地人嫌老气不爱用,我在农村里捡了一些放在现在的家里用,效果非常好

500

▲家里的陈设

500

▲盐仓老街是围绕河道建立起来的,现在这条河的生态治理情况远不如民乐城里的运河

500

▲从前生活废水都直接排到河里,如今沿河修建了污水总管,集中处理

500

500

▲沿河的老房子

500

▲有一说一,这里居住条件相当恶劣

500

500

▲河道两头都有水闸桥

500

▲当地居民还在从河里取水,可能是用于浇菜种花

500

▲抓鱼的人不少,但没见到抓上来的鱼

500

500

▲现在零星还能看到几艘货船经过这里

500

▲盐仓古镇尚存一座古桥——修建于乾隆年间的南仓桥

500

▲但这座桥经过重建,原来桥面的石梁改成了桥墩,现在的桥面则是钢筋混凝土的

500

▲仔细观察现在的桥,会发现一些古老的石构件

500

▲南仓老街的一些有趣对比

500

500

▲南仓老街西边有一座姚氏老宅

500

▲也是处于使用状态中,房间都租给了别人

500

500

▲南仓老街北边卫民村的祝桥钱氏宅,这栋院子要比钱氏老宅气派多了,是一栋围起来的四合院,也是仍在使用中

500

500

500

▲中间的堂屋,里面铺的是青石板,房梁上有木雕

500

▲中堂外面是中西合璧的彩色玻璃窗格

500

500

500

500

▲这些雕花比不上江浙皖南那边的老宅,但考虑到这是一栋仍然在使用中的建筑,就相当难能可贵了

500

500

500

惠南镇的缺点也很明显。这里并非上海市政府扶持的“五大新城”,周边缺乏产业支撑,经济发展停滞乃至衰退,就业情况估计不是很好,老龄化严重。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支撑不起大规模的商业消费,即便是当地排名第一的大型商场,看起来人气也不咋地,总体而言真的很像是一个隐藏在上海市郊的“小县城”,最近几年这里房价也跟小县城一样在不断走低。不过这种“缺点”对我而言不算啥问题,毕竟我原本已经打算去真正的外地县城了,能在上海行政区域内找到这么像外地的地方实属不易。而且这种“缺点”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南汇是目前全上海本地人纯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到处都能听到说上海话,除了南汇本地人之外,也包括很多从上海市区那边拆迁来的居民。“新上海人”一般看不上这里,多半在市区租房,或者在“五大新城”置业。

假如一定要鸡蛋里挑骨头找缺点,那么惠南有两个缺点——第一,没有山。我这人有点无山不欢,理想中的居住地最好附近有山,哪怕只要能远远望见山都让我感到心旷神怡。第二,湿度大。南汇由于靠海近,湿度似乎比上海市区要更高。我跟我太太的体质都更适合寒冷干燥的地方,不耐湿热。想要回避这两个的缺点,那就只能不住在上海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