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局众生相2:小张往事
和小张的初见还是2004年。
年轻时,所有的事都是眼前事,人到中年,越是久远的事越在眼前。想起来才惊觉已经过了十几二十年,岁月的流逝都在不经意间,回首的那些物是人非也不过就是几个片段而已。
那时的小张跟着老板在做餐饮,管着几家店。老板和那位从黄河路发家的前首富、还有某某渔港那几位是一个时代的,后来年纪大了不折腾,退休出国前把餐饮事业都交给了小张,这是后话。小张是接得住的,当年几件小事我就看得出来。
那是个还很流行红酒掺雪碧的时代,最顶的佐餐酒是“人头马一开好运自然来”,每瓶都要一两千以上。当年的餐饮行业是不允许自带酒水的,酒水的利润占了餐饮的大头,而且那些洋酒红酒,说实话也真假难辨。
但是在小张的贵宾包间里,客人永远都可以自带。用小张自己的话说,这些大佬随便说个三言两语给你听,那都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信息。要是他们觉得你这个人可信任,愿意带你做点事,那这样的机缘又怎么是一两瓶酒能换来的呢。
老汪第一次去小张那里吃饭,就是自己带的白酒去的。当时喝白酒还显得有点土,而且商务酒局不点高端的洋酒,就像前两年请客吃饭不上茅台一样,会给人没有档次的感觉。
但是小张完全不以为意。
也许是出身体制内、商海浮沉已经多年的老汪气场特别强大,也可能是他随便说的几句话就让小张觉得这是个高人,总之小张服务老汪的时候,跑前跑后特别殷勤周到,而且之后每次老汪来,他都拿出十二分的精神,提前备好白酒壶白酒杯不说,还会非常贴心地先给每位来宾面前放好酸奶,不要钱,都是小张送的。
老汪是个特别讲感觉的人,面子给足了,从此,小张的店就成了老汪的请客定点。
有一次还是个白酒局。那时白酒里的顶流有四个品牌,茅台、五粮液、水井坊和酒鬼酒,价格都在七百多块,酒鬼酒还稍贵一些。在座的酒客们口味各有不同,评点起了这几款酒,有人就说:来,让我们餐饮业的行家来说说。
小张一听点到了他,毕恭毕敬地起身,先敬了在座各位一杯,姿态语气非常客气,但是观点很鲜明。他说,最近水井坊和酒鬼酒在降价促销搞活动,短期来看做热了市场,但是长期对品牌价值是很大的损害。五粮液坚持顶住没有降价,而茅台还不降反升,所以他认为未来白酒市场里,唯有茅台会是顶流,而五粮液则会稳居老二。
这一番观点虽然在当场并没起什么浪花,很多人听过就算了,但我却因此关注到了他的眼光。
小张的眼光不仅在见事,还在见人。老汪看得上小张,小张也就紧跟上了老汪。在之后的很多年里,小张忙在餐饮店里的时间越来越少,大把的精力都跟着老汪在做商业地产。
凭借老汪的眼光和人脉,小张开进商场的餐饮店就没有踩过坑,而且很多物业管理、租金甚至是装修和日常服务方面,有老汪的面子打过招呼,小张就有了各方面的优惠和便利。时间长了,老汪的面子也渐渐地变成了小张自己的面子。
因为小张做人相当有一套。他不仅在饭局上会记住每一个人的各种信息,比如从事什么行业、在哪家公司、什么职位、是哪里人、有什么喜好和忌口,甚至这个人的风格是属于儒商、官商、洋商还是土商,他都会按人给到不同接待。人家一来和他说上两三句话,就觉得如沐春风,遇见知己。
而且他懂得开口求人。我们一般人都好面子,觉得求人帮忙总有些冒昧和不好意思。而小张给自己的定位很清晰,咱就是个做餐饮的小老板,请大佬帮忙再正常不过。
但是他很懂求人的方法。第一次开口都只是一件对方顺手就能解决的小事,而他在解决后的感谢方式会远超过这件小事的价值。有一次他请人帮忙解决了一下装修验收检查方面的小问题,也不过就是个万八千的事情,但他连请客带招待休闲娱乐,连对方的上司、下属甚至部分家属都带上,花销远不止这个数。
从此以后十几年,小张在这方面再没碰到过问题,甚至其他朋友遇见事儿还会请他帮忙牵线搭桥。
小张在商业地产经营领域逐渐拥有了自己的人脉和资源,但是他的资金远不足以支撑起一个独立的商业地产案子。好在认识的大佬比较多,关系也都不错,有的会在他的项目里参一个小股,投点资金,有的会跟着他去盘铺租店,也有的会给他一些特别的折扣或者优惠条件,让他的招商引资有与众不同的竞争力。
于是在商业地产的圈子里,有时候小张是一个群组织的干事,有时候像是一个掮客中介,也有时候作为组局者看起来很像老板。当小张的装扮从餐饮店的廉价套装变成了杰尼亚西装的时候,小张也逐渐成了张总和张哥。
之后在各种饭局上见到小张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但每次就算他本人不在,也一定会将饭局张罗得妥妥帖帖。而他出现的时候,只要老汪在主位上,他就永远会主动在包房门口边的位置入座,这时往往会有一些喊他张总和张哥的人再三谦让,他才往上挪几个位置。
有一次老汪的饭局约他,他说出差在外地。但是那天深夜,我在另一个好友的朋友圈里看到了照片,背景是外滩,小张坐在主座上笑容可掬,红光满面,红得都有一点紫气东来了。
他的左手边是一位银行的私行负责人,右手边是律所合伙人,碰巧我都认识。我想了想,还是按下了点赞,小张看不看得见我不知道,但我没和老汪说。
时间来到2012或者2013年,当小张一手接触着大批商业地产的开发商和经营者,另一手又有着相当多有钱大佬们的关系,他很自然地就开始参与到金融行业。
那张饭局的照片就是一个预告。
如果能够直接用人脉和资源来做生意,钱生钱,特别是用别人的钱来挣自己的钱,谁还愿意苦哈哈地去做那些具体落地的经营事务。
于是小张又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各路饭局里了,但是他会挑,他特别愿意去的是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出没的场合。当他发现这群人并不那么喜欢饭局,他就开始学习高尔夫,接着报名去商学院读起了书。
有一次我问他餐饮业还做不做,他笑着摇了摇头说,正在逐渐脱手,有些地方还留着点小股、干股。他反问我说,刘哥你没注意到现在的环境动向吗?对公务宴请,甚至对公务员和国企身份的人参加宴请的管理都越来越严格,中高端餐饮的前途我是不看好的。
又过了一年吧,有一次小张突然约我和老汪。在我印象中这好像是唯一一次只有我们三个人在一起吃饭。小张有打算和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合作,那是当时非常热门的领域。
老汪听过以后,脸色变得非常严肃,他说金融是整个经济运转中的顶层机制,牵一发动全身,不是随随便便什么人都可以做的。他建议还是要和正规有牌照的机构才能合作。
直到现在,我还非常佩服老汪的境界。我当时只是规劝小张一定要注意底层资产的清晰、基础收益的评估、还有各种风险隔离,回想起来我说的都还只在术上,而老汪看的才是道。
小张找老汪咨询的是房地产行业的前景,老汪说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也许还有上升空间,但是和风险相比,性价比已经不高了。小张找我看重的是投资背景以及金融的本科,想约我一起合作,但我总觉得路子稍有点儿野。我们都没给他满意的答案,但小张还是做了他想做的事,很快也是风生水起,成了当时几家知名互金机构的座上宾。
之后几年,风云变幻,房地产和金融市场都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整顿。许多公司都不仅仅是亏损,甚至不仅仅是破产重组的问题,相当一部分还牵涉到了刑事责任。小张也在各个圈子里消失了。有人说他出事儿了,有人说他出国了,有人说他在配合各种调查,也有人说他没事,只是修身养性不方便见人。
直到2023年,经过了那几年之后似乎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老汪用了五六年的时间,逐渐将手里的事儿处理的七七八八,损失肯定是有的,但是壮士断腕,好歹还剩了那只能自由打牌喝酒的手。
小张也重新出现了,新的身份是文旅基金的管理合伙人。没有人去问他之前那些年到底怎么了,依稀听说当年合作的那些金融大佬里也有并没有倒下、安然无恙的,那位大哥又搭上了新的门路,踩上了文旅经济的赛道,和各地的国投、景区合作打造新的文旅目的地,在文化和艺术的加持下,一个个原本并不出名的小地方渐渐地成了网红,从而带动起了整个地区经济。大哥感念和小张曾经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感情,决定继续带着小张一起飞。
其实我是很佩服小张的眼光的,从餐饮,到房地产,到金融基金,再到现在的文旅,虽然也踩过坑,但只要没彻底倒下,整体他都是踩准了趋势一路向上的。
他看人眼光也不错,当年押宝老汪,与其说是看对了他的资源,不如说他看对了老汪的人品和格局。而他曾经交往合作过的那些大佬们,也基本没有人品不过关的,现在带他飞的大哥,也是因为他当初跟对了人。其实小张本人的人品也没大问题,无论是在场面上,还是经济交易里,做得都非常到位,口碑也很过得去。
只是在我这种老派的酸儒眼里,有些小细节告诉我,可以做朋友,但做不了老汪那样的知交。
现在的小张有时候穿西服套装,有时候穿中装衬衫,取决于在那个场合他是基金管理人还是文化人。他开始读历史,读儒释道,读唐诗宋词,底蕴是来不及夯实了,但以他的聪明,抓出一些亮点来装扮自己还是很容易的。
而且他很清楚,文化对于他来说,不是生活修行的意义,而只是投资和赚钱的工具。既然是工具,能用就行,够用就好。
在上一篇文章《一局众生相》里的那一餐饭之后,小张没再和老汪约过,但还约过我两次。我还蛮乐意去的,因为在座总有几位我仰慕的教授和艺术家在,我算是一个跨界的代表,舞文弄墨的前投资人。而我们存在的意义,是告诉他的贵宾们,搞文化,他是认真的,而且有资源。
我们和他的文化一样,也是工具。我懂。
但工具和工具之间,有我们热爱的意义。这就够了。
—— · END · ——
No.6577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刘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