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命卖出来的大女主人设,她不当了
作者 | 柳飘飘
本文由公众号「柳飘飘了吗」(ID:DSliupiaopiao)原创。
最近有个素人的热度发酵得很厉害——刘思远律师。
她是《令人心动的offer》律师季中的带教师傅,以直接、狠辣的行事作风被实习生们评为“四大恶人”之首。
观察嘉宾和弹幕都被她的威慑力吓到瑟瑟发抖,是一个标准女魔头形象。
但有趣的是,最近她参加《我家那闺女》,冷酷疏离的精英形象瞬间被颠覆,但观众却认为她以一己之力拔高了整个节目的质感。
与此同时,节目外的她也自营互联网账号,被越来越多网友定位为亲切的“互联网姐姐”,并视其为榜样。
刘思远带给大众的观感为什么这么复杂,如此形象不统一的一个素人,没有专业团队运作,怎么就成了新一代热门偶像?
作为当下一个罕见的非主流偶像,大众投射在她身上的,究竟是什么?
乍看,刘思远走红很合理,因为她就是一个绝对标准的爽文大女主。
职场精英。
清华毕业,仅30岁就成为中国最顶尖律所合伙人。
雷厉风行,眼神笃定锋利,讲话直接,一针见血。
面对青涩的实习生,即便对方已小心翼翼修改多次方案,她仍不留情面地批评:
你这像是给家里亲戚写的一封信。
隔着屏幕,远在演播厅的观察嘉宾大张伟老师都被其吓到直言“有点狠”。
实际上,刘思远并非面对实习生才如此严格直接,即便是面对衣食父母客户,她也会直言:
没有时间寒暄,直接说事。
她高度自律,每天睁眼就开始处理工作,经常凌晨还在回复邮件,最多一天飞五个城市。
再举个执行力爆棚的小例子,作为素人,为了上节目有较好的精神面貌,录制期间,她清晨跑步,晚上打羽毛球,二十多天瘦十斤。
她还多次自曝一个原创的高效工作思路:折叠时间法。
即把多个任务浓缩在同个时间段处理,比如通勤打车路上一边化妆,一边开电话会议,这样就能一次性解决三件事。
能看出来,她是一个绝对自律,浑身散发生人勿近,高效至上的职场强人。
不刻意亲和、不讨好任何人的“硬核”作风,以绝对自律、高效的状态急速运转,时刻保持清晰、镇定,强悍。
这种形象本身就很符合大众对职场精英的完美想象,也在现在大家推崇的“高能量女性”的范畴内。
刘思远在此基础上,还是个自带金句的女子,传播力度广度也就更强。
被问及房价飞涨是否带来生存压力,她的回答是:
房价飞涨也涨不过我的挣钱能力。
姐姐杀我。
与此同时,作为一名女性,她不受世俗束缚,在婚恋上表现出的清醒,同样踩中当下时代情绪。
她并不是一个断情绝爱的职场女性,事实上,她曾有过一个交往多时的男友。但一次家长会面,打断了她的婚恋进程。
饭桌上,男方父母直接提出,希望她婚后不再以事业为重,专心相夫教子。
她用开玩笑的方式体面回绝:她挣钱比男方多,男方才应该是照看家庭的人。
以魔法打败魔法,拆穿以性别简单粗暴剥夺女性追求事业权利的荒谬:
这次分歧,让刘思远看清,与前男友成立家庭自己需要付出的巨大牺牲,果断选择了分手。
断绝对自己人生不利的婚恋关系,同样让人对她的明确、坚定、果敢拍手称快。
事业感情上的双重强悍,都似乎把爽文女主标签焊在她身上。
但现实大女主与爽文大女主的区别就在于。
她们明白每一份“爽”的背后,都是真真切切的血汗与取舍。
刘思远如今能成长为这么强大的人物,背后付出了一般人无法想象的努力。
她公开承认一种深受争议的生活方式——“用生命的长度换宽度”。
她每天只睡4-5小时,生活和工作并没有明确边界,她永远都在工作,即便是周末。
化妆超过5分钟就觉得浪费生命,每天都在超极限运转。
晕车赶路,可是这个需要修改的方案一下车就要用到,怎么办呢?她在巨大的不适中一边强忍眩晕,一边修改方案。
实在忍不住,就一边吐一边改。
拼命工作,无休止地加班,并不只是发生在项目繁忙时期,于刘思远而言,这个状态贯穿她整个职业生涯。
可是无论她意志力多坚定,凡人之躯也有疲劳的时候。长期劳累,她便常利用碎片时间眯一会。
但为了不让对手看到她的疲惫,也为了不让客户担心她的状态,她的休息地点,是马桶盖。
长时间高压工作,让她早已出现各种慢性病。
长期头痛,腰肌等部分均有越来越严重的疼痛症状。
她靠吃止痛药熬,与此同时,去医院,变成她的打卡项目。针灸、正骨、喝药,把她折磨得嗷嗷叫。
医生劝她休养,她讨价还价说要拼个五年,医生无奈表示,再拼下去回来可能就要躺着了。
可这些却依然没能阻挡她继续燃烧身体,往前奋进。
因为除了世俗上的成功,成为一名对社会有价值的律师,是她无法割舍的梦想。
她妈妈含泪聊到,有次她深夜归家,已经累到说不出话,脸色难看。妈妈看不下去,劝她改变工作节奏。
刘思远用一个例子便说服了妈妈:曾经有位负责她案件的法官已是癌症病人,照样为案件奔波,甚至把案件的相关细节写进了遗愿清单……
当律师的社会意义,她一直铭记在心。
刘律不惜牺牲健康去奋斗,并不值得每个人效仿。就如她自己所说,很多人只看到她的收入和金句,就兴致勃勃地想要向她学习,其实并不妥当。
她坦言,如果她有弟弟妹妹,她并不希望他们如她一样辛苦。
选择这条路,是有无奈的。
这不是简单的“工作狂”,背后隐含着一种性别无奈。
在律师这个传统由男性主导的领域,刘思远从四线小城走到红圈所合伙人,她深知自己必须付出超额代价。
早在校园时期,对她寄予厚望的女性导师就曾把她单独叫到办公桌叮嘱道:
在同样一个等级上
你需要比同级的男性优秀很多
你才能得到同样的机会
毕业后,刘律确实一直谨记这份提醒,兢兢业业,分秒必争地尽量做到最优秀,终于冲破了律师行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成为今天女性的榜样。
对于刘律个人而言, 牺牲物理层面的身体换取精神层面的自我实现,是一种看清局势后高度清醒地与恶魔交易。
它不得已,却也是没办法中的办法。
自觉地选择,自觉地痛苦,自觉地获得。
这也让她区别于诸如传统女强人,或爽文大女主等单一标签,呈现出一种更加饱满、立体的形象。
刘思远的成功,在于她认清了规训,反而实现了去性别化。
她在职场中的行事作风,如前言,是完全刚硬与“似男”的。
但这恰恰展示了女性在职场中成就的另一种可能性,与其说“似男”,不如说打破了这种工作风格与男性性别的强挂钩。
由于她30岁就成为顶尖律所合伙人,参与的都是大案,男性客户看到她,总是先入为主地怀疑她一个小姑娘,到底是否真的有能力胜任。
刘律没本能性地对抗这种不利情形,相反,她类比自己找医生也希望找到德高望重的老医生,减少自己情绪上无用的波动,从而可以更加客观地处理实际问题。
接着,她不和客户进行任何关于性别的争辩,而是无视其质疑,只去做一个“律师”的本分。
一般10分钟后,刘律就能凭借专业能力打消对方顾虑,让其放心与之合作。
类似的,关于应酬文化,她每年除了几个庆功会,其他应酬都通通推掉。
什么给她底气?照样是拔尖的竞争力。她认为,当客户要在能力相当的一群人中选择,那么选熟人就变得理所当然,此时应酬文化就有市场。
但当她自己真正做到足够拔尖时,她不可替代的专业能力,就成为她最强悍的竞争力,无需应酬照样得到客户青睐。
专业,才是她的利剑,让她可以挥剑斩断所有女性在职场上受到的歧视。
而另一方面,她又不绝对刚硬。
《我家那闺女》中的她展现出没那么精英,甚至是可爱小女生的一面。
她心中没有那么多登味的鄙视链,对于工作分秒必争,但休息时也干些“无意义”的闲事。
比如一到周末就狂补综艺,追CP,被同事誉为行走的“综艺百科全书”。
而关于婚恋,她并不跟随某种主流。
智者不入爱河?不,她也恋爱。但非要婚恋么?她又认为这是非必要选项。
她追求的,始终很清晰,是幸福这个本质,而不是某项表层指标。
说白了,刘律是个可爱可亲的自然人。
她很优秀,却没有失掉真实、美好的、可爱的质感。职场的威严,是她用拿命拼来的专业度换的,而她的人格魅力,并不需要延续专业层面的严格,甚至是严苛。
她可以没有负担地哭着和实习生分享她艰难的奋斗史。
我自己是一个
四线城市过来的
我父母在北京也不认识人
所以
所有的一切
都是靠我自己的
专业能力打下来的
靠自己卖命卖出来的
对于刚刚批评完的下属,她可以立刻切换状态,卖萌吐槽等下晚会的社交压力,或者亲切、细心地关心下属的身体健康……
她几乎不可被定义。
她在工作时高度理性,但同时,她是个非常关注自己感性、认可自己感性的人。
这种自我认知打破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也没有被当代的大女主情绪裹挟。
她活成了一个多面复杂的,独一无二的、坦诚努力的自己。也重塑年轻女性对成功的想象:
一个成功的女性,不需要任何特定模板。
即便她自己不认同自身榜样的号召力,但她早在赶路时,就已经不知不觉引领着很多女性望向她的目光。
有刚入行的女性因为刘律燃起奋斗的力量,不因刘律某个意气风发的瞬间,相反,是一个平凡的场景。
刘律一个女性,在一个坐满了男性客户的会议室里,站在主导位置上指导他们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会议室里,由于焦虑,客户们一根根抽着烟,在乌烟瘴气里,刘律却以一个无比清晰的形象刻进这个年轻女律师的心里。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刘律为什么能走红?
或许因为,每一个女孩都渴望在乌烟瘴气的世界中,照见清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