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学者残酷剖析:普世价值正在崩溃,中国真正的对手并非美国
[越南] 黄惠英
越南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中国研究中心
【导读】近年来,国际冲突频繁发生,世界秩序的加速重构。这使得冷战后由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导的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逐渐受到多方挑战和怀疑。西方式的民主、人权等话语权不再具有昔日的吸引力。
本文认为当今的世界秩序正处于一个复杂的过渡时期,其直接后果就是普世价值的“真空”期。尽管西方国家及其影响力已经明显衰退、中国及南方国家的地位急剧上升,但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无法领导一个获得普遍认同的意识形态运动,这可能导致未来数年全球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真空”状态。这意味着未来国际规范的碎片化与区域化趋势将不断增强。
在此格局下,全球南方国家的重要性尤为凸显。南方国家虽然通常不被视为军事或经济强国,但拥有多样优势,如能源和自然资源。另一方面,许多南方国家处于战略要地,在大国竞争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南方国家将会在国际政治秩序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最后作者强调,中国作为全球南方最大的国家,通过其国家发展的理论体系,为全球价值观的多元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致力于构建超越西方中心主义思想和话语体系的新理论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既有独特性,又具有普适性。中国式现代化能为其他国家寻求合适繁荣发展道路提供宝贵的启示。这对于塑造未来多极化与多元化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原载《文化纵横》“全球南方与东南亚”论坛专刊,与会学者倡导建立全球南方网络(GSN),探索全球格局重塑背景下的区域合作路径与发展模式创新。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普世价值“真空”期与
全球南方国家的作用
我们正身处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世界秩序正在经历从单极格局向新格局的深刻转变。这种结构性变迁罕见却影响深远,往往伴随着暴力冲突或战争。无论人们欢迎还是抗拒,全球秩序的更迭总会带来不确定性、失控感、社会动荡、价值观冲突以及身份认同与话语体系的重构。世界的未来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今日的选择。预测未来本质上是困难的,但这项努力至关重要——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为充满变数的未来做好准备。
▍过渡时期
过去30年间,世界的权力平衡发生了快速转变,世界秩序从冷战时期的美苏两极对抗演变为苏联解体后的单极格局,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而自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世界一直处于“复杂过渡”的时期。当前世界秩序的“过渡复杂性”体现在国际政治学者间将其定义为单极、两极或多极的深刻分歧中,这与过去形成鲜明对比——学界对冷战时期属于两极格局、战前体系属于多极格局以及冷战后世界属于单极格局存在广泛共识。
可以说,当前世界秩序正处于从单极秩序转向另一种秩序的过渡时期。然而,它尚未完全摆脱单极化的阴影,美国霸权的本质和影响力仍深深植根于国际生活的各个层面。与此同时,它也尚未完成彻底转型,形成具有显著特征、可被命名的新秩序。冷战后出现的单极秩序以美国压倒性的经济、军事、技术和规范力量为基础。这一秩序对维护全球和平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历史表明,任何世界秩序都不会永恒存在,因为它们遵循周期性规律。随着全球治理架构与国际法治体系的严重衰退,当前的国际权力格局被打乱,现行世界秩序面临根本性的挑战。
▍普世价值的“真空”期
过渡阶段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世界可能进入一个普世价值缺失的时期。苏联解体后,新自由主义国际主义从一种严格意义上的西方秩序扩展为更具野心的全球性秩序。冷战结束后形成的单极世界秩序被称为自由主义秩序,而自由主义成为主导意识形态。然而,30多年来,全球秩序首次不再体现西方国家的秩序。随着自由民主国家的相对衰落,自由主义——及其平等、自由、民主和人权的价值观——已逐渐失去吸引力。美国的主导地位在过去30年间持续衰落,其倡导的民主体制正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西方领导人试图通过将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与《联合国宪章》所载原则相结合,来赋予前者合法性。他们强调该秩序具有普世性,非西方专属。然而,越来越少的非西方政府认同这一观点。在他们看来,“自由主义秩序”或“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是由西方利益塑造、以西方权力为中心,并由西方根据自身意愿选择遵守或无视的体系。唐纳德·特朗普赢得第二个总统任期后不久,德国最著名的周刊之一《明镜》发表社论指出:“特朗普重返白宫表明自由民主制度已经失败。它未能为战后时代提供连贯的架构……旧时代正在终结,新时代即将开启。没有什么比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更能清晰地标志这一转变。西方已失去主导地位,那早已摇摇欲坠的共同价值观基础正在土崩瓦解。”[1]
与此同时,中国是唯一有能力挑战美国世界超级大国地位的崛起中大国。然而,中国尚未建立起一套具有全球普世性的价值体系。中国一直着力推广其融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但这些努力在境外的影响仍非常有限。短期内,这一状况难以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尽管部分国家可能钦羡中国的经济发展并借鉴其经济奇迹,但很难全盘采纳或复制中国的发展模式,主要原因在于中国软实力与国际地位的局限性。
因此,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无法领导一个获得普遍认同的意识形态运动,这可能导致未来数年全球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真空”状态。其后果在于:由于普世价值构成了构建全球规范体系的基础,对自由主义价值观的挑战也可能导致当前建立在自由主义基础上的法律监管体系出现危机。若缺乏新建立的价值体系,全球规范将以什么为基础?其结果是,各国在维持对现有规范的承诺、制定新规范、应对全球挑战以及遏制不断升级的战争行为方面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大国间共识的日益下降可能阻碍对违规行为的谴责或惩罚。在这种不确定的法律环境中,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actors)可能会轻视某些规范,并认为这样做的风险不大。这可能导致某些行为体选择性地遵守或提出替代性规范。在既有的国际论坛中,多边规范的建立将遇到越来越多阻碍。部分行为体可能试图通过倡导多数表决机制或由地区/非国家行为体主导的机构,将规范制定讨论从基于共识的政府间组织中转移出去。如果国际规范变得更加本地化,仅适用于某些特定地区或国家集团,那么执行和遵守未来的协议将更加困难。因此,国际规范面临着碎片化为本地或区域规范的风险。政府和政治派别在遵守基本原则方面的共识的削弱,将使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挑战的国际合作变得复杂、困难,并最终削弱应对这些挑战的集体行动。随着规范共识的逐渐瓦解,未来的合作更可能局限于按地域或意识形态划分的小型集团内部。虽然这有助于在次全球层面协调应对挑战,但也削弱了各国在全球层面共同寻求有效解决方案的能力。部分国家对不侵犯边界、禁止暗杀及限制特定武器系统等规范的遵守程度下降——部分源于网络、机器人、人工智能和空间技术的进步——将加剧误判与冲突的风险。此外,非国家行为体日益掌握这些技术,不仅加剧了对民族国家的威胁,也增加了其被卷入非预期对抗的可能性。
▍全球南方国家的崛起及其在未来的角色
“全球南方”一词所指代的发展中国家,其中许多曾是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早在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文件中就出现了“南方”的提法。冷战结束后,人们添加“全球”前缀形成了“全球南方”这一术语。在全球化背景下,该术语强调互联互通,象征着跨区域多边联盟,如1955年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联合国77国集团以及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该词也凸显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日益增长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2]
全球南方国家拥有世界85%以上的人口和近40%的全球GDP。到2030年,印度尼西亚、巴西、墨西哥、土耳其和南非的GDP(购买力平价)总和预计将超过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和瑞典的总和。[3]基于购买力平价(PPP)的2050年全球GDP分布预测表明,发展中国家在GDP占比上将超越发达国家。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同样强调,全球南方国家将在全球经济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该报告预测,到2035年,全球南方国家的GDP将超过发达经济体,占全球经济和投资比重近60%。[4]
未来30年间,世界各地区将呈现差异化的人口增速,这将导致全球人口分布发生显著重组。预计到2037年,中亚与南亚地区将成为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区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与北美地区人口预计将在21世纪30年代末期达到峰值,随后因长期低生育率而开始下降。[5]这些人口结构变化凸显了全球南方国家的崛起态势。
虽然全球南方国家通常不被视为军事或经济强国,但它们拥有多样优势,如能源和自然资源,且正成为新兴市场。包括沙特阿拉伯和卡塔尔在内的许多国家,掌控着全球石油和天然气供应的重要份额。这使它们在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谈判中拥有相当大的筹码,并通过欧佩克(OPEC)等组织行使这种影响力。印度尼西亚、巴西和南非等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经济增长率高于发达经济体。[6]2022年巴西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2万亿美元,是南美洲最大的经济体,也是金砖国家的重要成员。此外,土耳其、马来西亚和越南等国家正通过各自的文化、旅游和外交手段提升国际影响力。展望未来,全球南方国家有望继续运用其软实力、资源及不断扩大的市场,在国际组织中增强话语权。
许多全球南方国家地处战略要地,在大国竞争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例如,作为中东地区的核心角色,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是塑造地区安全格局的战略合作伙伴。同样,位于印太核心地带的东盟国家,在中美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对维护地区稳定具有战略意义。作为东盟实际领导者,印度尼西亚在制定地区贸易与安全规则方面贡献卓著。巴西,作为南美洲最大的国家之一,能够通过南方共同市场和金砖国家组织等机构影响地区规范。巴西还是全球气候行动的重要参与者,这得益于其在保护亚马孙雨林中的关键作用。全球南方许多不结盟国家预计将通过组建灵活联盟来提升地缘政治影响力,正如东盟、南方共同市场和海湾国家之间的合作所展示的那样。这些国家还可能在地区和全球冲突中扮演调解者角色,提供外交与和解方案而非直接参与对抗。
许多全球南方国家正日益具备制定地区标准并推动特定领域全球倡议的能力。例如,欧佩克组织能左右石油产量与定价规则。未来几年,欧佩克国家还可能主导可再生能源项目,例如绿色氢能的生产。巴西、南非以及马尔代夫等小岛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些国家主张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公平的减排责任规则。东南亚国家正通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制定区域标准,其中印度尼西亚和越南发挥着重要作用。RCEP有望在2030年前成为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协定,重塑亚洲贸易与投资规范。金砖国家正在建立新开发银行(NDB)等替代性机构,以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世界银行等西方主导的机构竞争。未来,全球南方国家将继续倡导符合其地区与全球利益的规则。东盟与欧佩克预计将在贸易和能源规则制定中发挥核心作用。此外,这些国家将借助金砖国家机制和联合国等平台扩大话语权。全球南方国家正日益成为国际秩序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在大国博弈背景下,它们有望运用自身的中介地位,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制定灵活互利的规则。随着这些国家经济实力和地缘政治影响力的增长,它们可能逐步重塑全球在能源、贸易和气候变化等领域的治理格局。
全球南方国家的崛起或将推动世界从普世价值的“真空”状态转向一个多元化的格局。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世界秩序中,我们必须认识到复杂性、矛盾性和对立价值观的现实存在。很可能会看到针对全球议题和议程出现双重标准或多元认知。这种多元性可能成为未来世界的决定性特征,新的全球秩序将在西方主导的规范与价值观面临挑战的背景下逐渐形成,这些挑战主要源自全球南方国家带来的发展模式与意识形态的多样性。
对于许多南方国家,中国的经济和外交影响力日益增长。中国积极动员这些国家支持其改革全球治理体系的议程。这些国家往往与中国一样渴望更公平的世界秩序,并对西方的主导地位存在各种不满。“一带一路”倡议现有151个参与国。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目前拥有81个成员,而“77国集团和中国”则包括134个国家。这些群体中的绝大多数成员都来自全球南方国家。在COP27气候大会上,77国集团与西方国家政府之间的分歧凸显了发展中国家为了捍卫其集体利益而各自组织起来的新的决心与能力。同样,它们对乌克兰战争的回应也表明其日益不愿追随西方立场,而是希望最大限度地保持战略独立性与灵活性,对价值观问题采取多元化处理方式。例如,联合国大会谴责俄罗斯的决议有141个国家投票支持,但约有50个全球南方国家通过反对决议(5国)、弃权(35国)或未参与投票(12国)等方式表达了异议。[7]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一个全球南方国家加入西方对俄制裁,这表明它们无意在国际舞台上孤立俄罗斯。通过抵制西方施压谴责俄罗斯,发展中国家正在国际关系中维护其独立立场。全球南方国家希望表明,它们的决策是基于对国家利益的审慎考量,而非外部压力。这一立场并不必然意味着对俄罗斯政策的认可或支持。然而,它削弱了西方孤立俄罗斯的努力,并损害了其制裁的有效性。全球南方国家对俄乌冲突的反应体现了它们多元的价值观。这些反应也标志着单极秩序的终结,在这种秩序下,全球南方国家的利益长期被边缘化。这同样凸显了构建更加公平的世界秩序的必要性。
数十年来,发展中国家大多被视为国际外交的对象,而非拥有自身重要议程的行动者。尽管它们在联合国大会中占多数,却依然在关键决策机构如联合国安理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二十国集团中无足轻重。这种局面即将发生深刻改变。随着发展中国家整体影响力在国际权力格局日益碎片化的背景下不断增强,全球南方国家正要求获得与其提升地位相匹配的话语权。迄今为止,西方对这一现实的承认仍主要停留在口头层面。例如,尽管美国总统乔·拜登曾提议给予非洲联盟二十国集团永久席位[8],但该倡议至今仍未落实。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投票权比例仍然严重偏低。[9]全球南方国家将日益推动形成更具代表性的国际秩序。这种代表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因为一个缺乏代表性的“秩序”——即大多数国家几乎没有发言权——只会导致失序甚至混乱。在此背景下,各国立场将出现分歧,从而无法应对气候变化和流行病等需要全球协作的挑战。
全球南方正作为一个统一区域崛起。全球南方国家的参与和投入不仅有助于催生新的世界秩序,更能塑造其结构与规则,这些规则可能与现行体系存在显著差异。
▍中国式现代化:对构建多元世界的贡献
过去,中国常使用“中国特色现代化”这一表述,强调其现代化进程的独特性。如今,“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则意味着它既独特,又具有普适性。中共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通过这一理念,中国表明中国式现代化能为其他国家寻求合适繁荣发展道路提供宝贵的启示。
中国在短短几十年内实现了现代化——这一过程在西方花了数百年。它奇迹般地从贫穷落后的国家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前所述,虽然其他国家可能无法完全复制中国模式,但其现代化进程的示范效应十分显著。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全球化并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时,都能从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中获得深刻启示。
作为全球南方最大的国家,中国通过其国家发展的理论体系,为全球价值观的多元化做出了重大贡献。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弥合普世价值观“真空”时期的断层,为未来建立更加公平的国际规则和规范体系铺平了道路。
过去,西方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被视为现代化的唯一路径,西方文明则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最终形态。中国人以往视欧洲人为低等的“蛮夷”。而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工具、制度、思想、文化等各领域逐渐效仿西方。鸦片战争后兴起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现代化的开端。在洋务运动的30年间,中国试图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特别是获取与枪炮和军舰相关的知识。洋务运动建立了多个军事和民用工业,为中国工业部门的早期发展做出了贡献。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促使中国掀起新一轮自我反思,并重新努力向西方学习制度改革,发起了百日维新。辛亥革命后,中国更加意识到自身文化的落后。五四运动便是一场倡导西方文化理念的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走上了一条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然而,中国人民始终保持着开放包容的态度,将西方视为发展经验的重要借鉴。毛泽东时代,中国主要借鉴苏联的发展模式;而邓小平时期,中国则广泛向美国学习现代化建设经验,追求国家繁荣发展。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理念的提出,中国首次完全跳脱出西方范式,致力于构建超越西方中心主义思想和话语体系的新理论体系。中国式现代化表明,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中国式现代化有五个特征: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成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必须克服诸多挑战。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着艰巨任务:要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引领14多亿人口、56个民族共同迈入现代社会,其规模远超任何现有发达国家。若中国成功实现这一目标,将成为一项令人钦佩的成就。此外,通过推动可持续发展,中国能够成为其他寻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相平衡的国家的典范。虽然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成效尚待观察,但构建基于中国历史和实践条件的理论体系,对于塑造未来多极化与多元化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单极世界秩序已走向终结。随着全球权力向多极化结构转移,一个关于普世价值的“真空”期已然出现。世界必须逐步接受多元价值体系与治理模式的共存共生。这些体系与模式间的差异如此显著,以至于我们难以断言任何一种价值是唯一普世准则。中国模式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其灵活性,这体现为一条解放思想、探索新路径的永不停歇之路。在历史发展的崎岖道路上,中国展现出根据环境变化调整思维与政策的非凡能力。这是中国应当更广泛与世界分享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Dirk Kurbjuweit,“Donald Trump and the New World Order: The End of the West,”Spiegel, 2024.
[2] Sebastian Haug, What or where is the‘Global South’? A social science perspectiv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2021.
[3] Dino Patti Djalal,“Middle powers are the new architects of the world order,”Nikkei Asia, 2024.
[4]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China,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 Report: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ndscape and China's Strategic Choices over the Next 15 Years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报告:未来15年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和中国战略选择》], Sohu, 2 January 2019, https://www.sohu.com/a/286219328_825056
[5] 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22 Summary of Results, 2022.
[6] 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2023.
[7] Patrick Kugiel,“Emancipation of the Global South,”in Point of no Retur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Global Order after the Russian Invasion of Ukraine, The Polish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23.
[8] The White House,“Remarks by President Biden at the US–Africa Summit Leaders Session on Partnering on the African Union’s Agenda 2063,”15 December 2022.
[9] Amin Mohseni-Cheraghlou,“Inequality Starts at the Top: Voting Reforms in Bretton Woods Institutions,” Atlantic Council, 11 April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