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多宝王老吉打了十多年,就为了一个商标?
最近,王老吉和加多宝又吵起来了。
这次不是国内的广告语,也不是谁先赞助综艺,而是又一次把战火烧到了海外市场:加多宝高调宣布自己才是“王老吉海外商标”的合法拥有者;王老吉则冷嘲回应:“有病去医院,有事找法院,谢谢。”

从1995年广药把王老吉的红罐授权给鸿道集团,到2012年双方合作决裂,法院一纸判决把商标收回广药手中,这场堪称中国饮料行业最持久的商战,如今已经历经30年。
但十多年下来,官司打了几十场,赔款高达数十亿,广告一轮接一轮地砸,几乎全年无休,换来的却不是双赢,而是整个凉茶品类的集体降温。

有网友评论:“打来打去,一个把品牌打响了,一个把商标打回来了,结果整个市场都凉了。”
眼下宗馥莉和宗泽后还在为了“娃哈哈”各起炉灶,就连红牛也陷入多年内耗,中国饮料圈的商标战,仿佛成了一种宿命。
可这到底是为了什么?一个名字,真的值那么多钱?
王老吉vs加多宝:商标争出来的“内伤”

很多人可能已经忘了,在“怕上火喝王老吉”红遍全国之前,凉茶其实只是一种地方性的“小众饮料”,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一带。
早年间,广药集团在广东推出过盒装王老吉,但脱离了原本“对症喝、店里开方”的场景逻辑,变成了货架上的饮品,既没入口感,也没有明确使用时机,很难让人形成持续消费。
1995年,广药把这块鸡肋商标以年租300万的价格授权给陈鸿道的鸿道集团,算是给自己省点事。

结果这一租,直接把凉茶从南方的药铺带上了央视、带进了饭桌,也带进了全国人的记忆里。陈鸿道靠一句“怕上火喝王老吉”,用营销重新定义了凉茶,把原本苦口的草药饮变成了现代都市人餐后清热的刚需。高峰时期,加多宝(当时还叫王老吉)一年卖出超150亿元,几乎碾压可乐红牛。
但热闹没持续多久。2010年前后,广药开始觉得不对劲:红罐王老吉卖得越多,自己拿到的商标授权费却还是那么点。眼看着“自家儿子”在外成了饮料一哥,母公司却只能喝汤,于是找上门来要收回商标。
这就是商战真正的分水岭。从2012年开始,加多宝被法院判决不得再使用“王老吉”商标,红罐凉茶改名加多宝,广药王老吉趁势上位,双方从此你追我赶。加多宝砸下十几亿广告费,买春晚、买世界杯,王老吉则回敬《中国好声音》《新闻联播》,每年广告大战、渠道大战、价格大战轮番上演。

但多年鏖战下来,依旧没能分出胜负。
王老吉赢了商标,却没能真正赢回消费者的认同;加多宝虽然留住了红罐,但品牌心智难以扭转。不少消费者分不清谁是谁,更不知道喝的到底是不是当年的味道。
市场反应是最诚实的。据白云山2024年财报:王老吉大健康营收为87.64亿元,同比下滑12亿元,再次跌出“百亿大单品”行列。
整个凉茶行业也难言乐观。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尽管2023年市场规模回升至550亿元,但相比2012年16.7%的高速增长期,如今年复合增速仅6.8%,整体处于疲软状态。
国内空间有限,出海成了新的增长焦点。根据《北京商报》报道,截至目前,王老吉凉茶已进入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推出“WALOVI”国际品牌及阿拉伯语包装,进驻美国Costco、日本唐吉诃德、澳洲Woolworth等主流渠道。而加多宝也在东南亚市场加紧布局,争抢海外市场的话语权。

这正是这场商标争端在2025年再次升级的关键背景:谁掌握“王老吉”这三个字的全球使用权,谁就可能掌握未来增长的关键。
但海外争得再热,也改变不了一个事实:凉茶的主阵地,还是在中国。而在国内市场,真正的对手已经不是彼此,而是是谁还在喝?
“上火”的人还在,饮料的舞台却变了

那些真把凉茶当日常的人,从来不靠广告判断“谁才是正宗”。
在广东、广西这些真正需要“下火”的地方,凉茶铺还在开,药食同源的传统熬制方式没断过。王老吉也好,加多宝也罢,说到底在老广眼里都是工业饮料里的“凉茶”,而不是街头巷尾那碗苦口的“廿四味”。
反倒是原本靠“去火”概念喝凉茶的那拨普通消费者,这几年被果茶、无糖茶教育得越来越理性:不想喝甜的了,怕胖;觉得中药味太重,怕苦。饮料选择多了之后,凉茶就不是唯一选项。怕上火也可以喝玄米茶、苏打水,甚至直接干脆只喝纯净水。
而真正被这场旷日持久的商标之争拖垮的,不是两大巨头,而是那些原本在夹缝中还有点生意的中小品牌。

像和其正、潘高寿、黄振龙,过去在南方区域市场还有一定份额,打不赢但也能稳稳活着。可两强内斗多年,渠道资源被挤占,广告声量被压制,消费者注意力被拉走,这些中小品牌慢慢被推到了饮料货架的边缘。
有的靠价格保份额,有的转向小众细分市场,曾经还能发声的品牌,如今也只剩下局部存在感。
但比增长瓶颈更现实的,是饮料市场的格局早就变了。
当果茶在讲“低负担”,无糖茶在讲“成分控”,咖啡在塑造“情绪价值”的时候,凉茶还停留在十几年前那句“怕上火”。它们没有跟消费者一起成长,也没能把凉茶重新讲成一个和当代生活有关的故事。

明明有中式草本、有功能需求、有地域文化,哪一样都不是短板,可没有人去认真打磨。只剩下官司在打、商标在争,品牌在原地踏步。
不是凉茶不够好,而是没能跟上市场的变化。
为什么饮料行业对商标如此执着?

说到底,凉茶也好,功能饮料也罢,在今天的饮品江湖里,最难复制的不是配方,而是名字。
无论是王老吉与加多宝,还是红牛中国与泰国天丝,甚至宗馥莉的“娃小宗”对上宗泽后的“娃小智”,本质都是一件事:谁能拿到那个写在瓶子上的“名字”。
在饮料这个高度同质化的赛道里,消费者认的是商标,不是原料。你可以没有专利配方,但不能没有辨识度。而商标,就是那个最简单直接、最值钱的辨识符。
红牛的事就更典型了。明明中国红牛是华彬辛辛苦苦做起来的,但商标权属于泰国天丝。天丝想收回,中国红牛不愿意;中国红牛说有50年协议,天丝说没见过。结果是,两个包装近似的“红牛”一起出现在货架上,消费者一头雾水,市场一地鸡毛。

娃哈哈也没能幸免。宗馥莉刚推出“娃小宗”,她叔叔宗泽后就上线了“娃小智”,宣传配方相似、价格更低,招商节奏也更快。一个是曾经的接班人,一个是家族的另一支系,还没走出创始人去世的阴影,就先在市场上正面对打了起来。

这些故事看似荒诞,其实背后藏着同一个真相:饮料行业的护城河,早就不靠配方、不靠工艺,而是靠商标和渠道。当一个品牌足够强大,它就是“资产本身”。而当这个资产无法确权,所有努力就成了为他人作嫁衣。
可问题是,打赢了商标,就真的赢了吗?
在商标之外,品牌还需要产品力、场景、共鸣感,需要不断被重新解释和重新消费。而这恰恰是过去十年很多企业忽略的部分。
商标当然重要,但它从来不是全部。
真正让人唏嘘的,不是谁输谁赢,而是曾经那么接近改写行业格局的本土品牌,最后却把所有力气都花在了证明自己“正宗”。
结语:商标没有输赢,但生意有冷暖

打了十多年,砸下几十亿,王老吉和加多宝到底争出了什么?
一个商标值钱没错,一个品牌确实要护,但把精力全耗在争夺权属上,忘了继续创新、忘了用户体验、忘了市场动向,再好的名字也守不住消费者的胃口。
他们曾经让凉茶成为“国饮”,也曾把“怕上火”变成全民口头禅,可现在的饮料货架上,是奶茶、咖啡、无糖茶在大杀四方。凉茶不再是唯一的“清热神器”,年轻人也不再在乎谁是“正宗”。
最后回到那个问题:为什么一个商标能打十几年?因为它不仅代表了过去的荣光,更意味着未来的控制权。但控制不住市场,控制住再多商标也没用。
也许他们都知道这场仗没有赢家,但谁也不敢先认输。
但市场不会等人的。
等到回头,原本属于自己的位置,早已被别的品类填满了。
来源:贝塔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