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观察
分为两部分。
第1部分,比较简短,偏描述性。
第2部分,加入了一些数据,也更正式。
————————————————————————
关于外贸形势,我的看法是,美国市场可以慢慢谈。当前的关键在于抓紧产业升级,并利用特朗普政府与多方贸易伙伴关系紧张的时机,争取在高端领域部分替代美国的市场。最新的数据也支持这个方向,九月中国对美出口下降了27%,但这块空白正被其他市场快速填补。
欧洲的实力相对不如美国,我们可以采用软硬两手策略,积极扩大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九月对欧出口增长14.2%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尤其在德国传统优势产业面临挑战的背景下,我们的新能源汽车、风电和工业机器人等领域正迎来扩大份额的绝佳机会。当然,也要注意到欧盟也在与其他市场商讨自贸协定,这意味着竞争在加剧,我们需要在合作与博弈中争取更有利的位置。
对于东盟,我们必须用一个盘子的思维来看待,将其视为核心腹地与供应链的延伸,继续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数据显示,中国对越南等东盟国家出口的高增长,背后是“转口贸易”和产业链的深度整合,这正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形成的过程,必须深化这种融合。
非洲市场潜力巨大,这些国家普遍有被殖民的历史,自尊心很强。我们的合作必须在尊重其国家主权的前提下开展,真正做到互利共赢。九月对非出口猛增56.4%,以及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占比已提升至51.7%,都证明了这片大陆是未来的增长极,也是我们长期战略的正确性体现。
至于拉美,该地区受美国影响很深,经济发展长期受限。与之合作需要更多耐心。我们既要尊重当地的习惯和思维理念,也要适度展示中国的实力与诚意,避免我们的合作成为当地少数政治派别讨好美国的工具。
归根结底,所有这些市场策略的根基,都在于抓紧产业升级。这一点我08年的时候就谈过,这也是国家的长期战略。
我们的底气不仅来自市场的多元化,更来自产业向“新”向“优”的发展。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高端装备、工业机器人等占比提升,说明产业结构在优化。同时,我们必须突破上游新材料、核心元器件等“卡脖子”环节,解决大而不强的问题,才能确保产业链的安全与长远竞争力。
————————————————————————
中国外贸格局嬗变:多元市场布局与产业升级并进
中国外贸正悄然完成一场结构性变革,美国市场独大的时代正在落幕,而一个更加均衡、更具韧性的新贸易格局正在形成。
中国海关总署最新公布的数据清晰地揭示了这一转变:在美国威胁对中国产品加征100%关税的背景下,中国9月份出口却同比增长8.3%,进口增长7.4%,而同期中国对美国出口锐减27%。
这一反差鲜明的数据对比,印证了中国通过扩大对其他地区出口,弥补对美出口减少的能力。
与此同时,中国对欧盟出口增长14.2%,对东盟出口增长近16%,对非洲出口更是大幅增长56.4%。这些数字勾勒出中国贸易多元化战略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
01 外贸格局转变:美国比重下降,多元市场崛起
中国贸易结构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东盟、欧盟、美国继续是中国前三大贸易伙伴,但美国市场份额持续萎缩。
按美元计价,期内中国对东盟和欧盟的进出口累计分别增长8.6%和4.3%,而对美国累计进出口则回落15.6%。
美国在中国外贸结构中的重要性持续下降。回顾2018年,美国市场占中国出口比重曾高达19.2%,那是历史顶峰。
也正是这一年,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发起了贸易战。此后中国推动市场多元化策略,美国市场占中国出口的比重持续下跌,去年降至14.7%,今年进一步萎缩。
中国与新兴市场的贸易往来正日益密切。海关总署副署长王军在发布会上提到,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7.37万亿元人民币,按人民币计价增长6.2%,占进出口总值的51.7%,比重提升了1.1个百分点。
对东盟、拉美、非洲、中亚等进出口分别增长9.6%、3.9%、19.5%和16.7%。这一系列数据表明,中国外贸的“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对单一市场的依赖显著降低。
02 产业升级: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蜕变
中国产业升级的步伐正在加快。根据海关总署总结,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外贸表现的一大特点就是“出口产品向新向优”,其中机电产品占出口总值逾六成,工业机器人出口增长超过五成,风电出海也跑出了加速度。
这些高端制造产品的出口增长,展现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成果。
中国企业正通过技术创新打破国外垄断。以汽车产业为例,5年前中国车企还在为高端车型的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发愁,如今却能凭低成本撬动全球汽车格局。
中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自主化率已达92%,从电池、电控到智能软件,几乎所有关键环节都实现了国产替代,这让整车成本较5年前下降了34%。
产业升级的背后是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政策支持。2025年,中国产业升级的方向被概括为四大关键词:智能、安全、新质、整合。
政策层面,中国正通过举国体制加速强链补链,且开启一轮新质生产力发展热潮。这种战略布局为中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03 欧洲市场:把握机遇实现差异化竞争
欧美贸易关系的变化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机遇。美国总统特朗普已宣布与欧盟达成大型贸易协议,欧盟将购买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并在美国进行6000亿美元的新投资。
同时,特朗普威胁对欧洲商品加征30%关税,这一政策可能导致欧洲出口美国市场面临更大困难。
中国对欧出口已呈现增长势头。数据显示,9月中国对欧盟出口增长14.2%,创3年来最大增速。
分析指出,年初以来欧盟经济景气度持续回升,后续对欧出口有望保持一定增速。中国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窗口期,进一步扩大在欧洲的市场份额。
中国企业在欧洲市场应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欧洲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技术标准要求较高,但同时对价格也较为敏感。
中国制造的高性价比产品,特别是在新能源、电子产品等领域的优势产品,正好满足这一需求。通过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形象,中国可以在欧洲市场赢得更多消费者青睐。
04 东盟与非洲:深化合作巩固周边市场
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日益紧密。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对东盟进出口累计增长8.6%。9月份中国对东盟贡献出口增速达到2.4%。
其中,9月对越南出口有25.3%的高增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关税环境不确定性增加背景下,中国对非美国家转口贸易高增长的态势。
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应从贸易向全产业链拓展。双方可在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领域深化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关系。
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深入实施,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将迎来更多机遇。
非洲市场潜力巨大,正成为中国外贸的新增长点。9月中国对非洲出口增速由前值的25.9%大幅上行至56.4%,贡献出口增速达到2.7%,成为拉动中国出口增速最主要的地区。
非洲大陆人口年轻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同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中国经济互补性强。
中国与非洲的合作应秉持互利共赢原则。鉴于非洲国家历史上曾遭受西方殖民,对主权问题尤为敏感,中国在与非洲合作时应特别注意尊重其主权,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
通过扩大进口非洲非资源类产品,支持非洲工业化进程,实现中非贸易的平衡可持续发展。
05 拉美市场:尊重差异谋划长期布局
拉美市场具有巨大潜力,但同时也面临独特挑战。中国与拉美国家的政治制度、历史文化不同,但面临相似挑战,肩负共同的发展任务。
拉美地区受美国影响很大,其经济发展长期受美国限制,因此与拉美的合作需要有耐心。
中拉合作应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将“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作为党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经贸领域。不论拉美地区政治格局如何调整变化,中国都应在上述原则指导下积极开展对拉合作。
中拉合作已有系统规划。今年5月,中国-拉共体成员国重点领域合作共同行动计划(2025-2027)发布,为深化双方关系提供了路线图。
双方同意在平等互信、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巩固中拉政治关系,深化发展战略对接。这一计划涵盖经贸投资、金融、基础设施、能源资源、科技创新等众多领域,为中拉合作描绘了广阔前景。
06 展望:韧性发展赢得战略主动
中国外贸展现出强劲韧性。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总额同比增长6.1%,贸易顺差达到8750.8亿美元。
进出口增速逐季加快,已连续8个季度实现同比增长。这种持续增长的趋势,证明了中国外贸的基本盘稳固,抗风险能力强。
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市场人士指出,中国出口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包括电力充足赋予的生产成本优势,产业集聚赋予的生产效率优势,庞大工程师队伍赋予的产业链优势。
数据还显示,美国从其他地方进口的部分产品的价格,比从中国进口的价格高出100%,这意味着即使在美国高关税之下,中国产品对美国市场仍有很强的竞争力。
随着中国进一步开拓新市场,推进外贸结构转型,中国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性将进一步减低。
美国正面对非常尴尬的现实:高高举起的关税大棒,最终落在自家身上。美国豆农因为失去中国市场而蒙受惨重损失,就是最好的例证。
中国前三季度外贸数据背后,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当美国市场占中国出口比重从2018年的19.2%高峰持续滑落,东盟、欧盟、“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却共同托起了中国外贸的半壁江山。
数字背后,是中国产业链的升级与跳跃。从5年前高端车型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到今天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自主化率高达92%,中国制造业的蜕变正是外贸韧性的根本支撑。
全球贸易的风云变幻中,中国市场多元化的战略正在见证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