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区34公顷土地落定!钟睒睒砸400亿办钱塘大学
来源|读商时代(中访网旗下品牌)
当“玻璃大王”曹德旺创办的福耀科技大学迎来首批新生,另一位浙商大佬的教育蓝图也正从纸面走向现实。近日,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布的一纸用地预审公告,正式为钟睒睒捐建的“钱塘大学(暂名)”划定了坐标——西湖区转塘单元34.6592公顷土地上,将崛起一所承载“拓宽人类知识边界”使命的高等学府。这场计划十年投入400亿元的公益之举,不仅是中国企业家回馈社会的又一标杆,更折射出一位从泥瓦匠成长为商业巨头的实干家,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
钱塘大学的落地,是政策与资本双向奔赴的结果。回溯2024年末,杭州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首次将“推动筹办钱塘大学”纳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任务,明确其与“全年引育35万名35岁以下大学生”的人才战略深度绑定;2025年5月,省政府正式批准项目用地,为校园建设扫清土地障碍;6月,杭州市政府与钟睒睒创办的钱塘教育基金会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市长姚高员与钟睒睒共同落笔的瞬间,标志着这所大学从规划阶段迈入实质性建设。
从用地规划细节中,更能读懂这所大学的独特定位。34.6592公顷的用地范围内,不仅有保障教学科研的高等教育用地,还包含医疗卫生用地、社会福利用地与公园绿地。这种“教学+医疗+生态”的复合布局,打破了传统高校的用地边界,暗示着钱塘大学或将聚焦大健康、生命科学等交叉领域,兼顾“从0到1”的基础研究与技术转化——这与钟睒睒在年会上强调的“科学与技术双重发展”理念高度契合。而由非公募性质的钱塘教育基金会主导办学,既保证了资金使用的独立性,也为学校探索市场化科研转化路径提供了灵活空间。
支撑这场教育投入的,是钟睒睒四十余年商海沉浮积累的产业根基。1954年出生于杭州的他,早年经历过辍学做泥瓦匠、木匠的困顿,恢复高考后屡试不第,最终通过电大学习敲开《浙江日报》记者站的大门。这段“从体力到脑力”的转型经历,让他对知识改变命运有着切身感悟。1988年,34岁的钟睒睒放弃稳定工作赴海南创业,从失败的报纸、蘑菇生意中嗅到商机,靠将杭州窗帘布销往海南房地产市场,赚到人生第一桶金。
1993年创办的养生堂,成为他商业版图的起点。凭借龟鳖丸一年创下千万营收的战绩,钟睒睒在保健品行业站稳脚跟;1996年回归杭州创办的千岛湖养生堂饮用水公司(农夫山泉前身),则以“天然水”概念重塑饮用水市场格局——2024财年,农夫山泉以428.96亿元营收、121.23亿元净利润,印证了其“大自然的搬运工”背后的商业智慧。如今,他的产业版图已延伸至生物制药领域,A股上市公司万泰生物在诊断试剂与疫苗研发领域的突破,为其跨界教育提供了技术视角。
“我们的钱是干净的,是所有员工一瓶瓶水卖出来的。”钟睒睒在年会上的这句话,道破了400亿捐赠背后的产业逻辑。与依赖资本运作的财富积累不同,农夫山泉、万泰生物等企业的稳健营收,为这场长期教育投入提供了可持续的资金保障。即便在2025新财富500创富榜上,他的身家较巅峰时期缩水千亿、退居第二,也未动摇办学决心——这种“实业反哺教育”的路径,与曹德旺捐建福耀科技大学形成呼应,共同探索中国民营资本参与高等教育的新范式。
在杭州的高等教育版图中,钱塘大学的出现将形成独特的互补格局。若说西湖大学以“小而精”的研究型定位深耕基础科学,依托浙江钱塘基础科学研究院筹建的钱塘大学,则更强调“科研与应用”的结合。从杭州市政府提出的“引育顶尖人才15名以上、各级领军人才500名”的目标不难看出,这所大学不仅承载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使命,更将成为杭州吸引高端人才、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
从泥瓦匠到企业家,再到如今的办学人,钟睒睒的人生轨迹始终围绕“实干”与“突破”展开。400亿捐建大学的决定,或许正是他对“知识价值”的最高致敬——当一瓶瓶矿泉水的利润转化为实验室的仪器、图书馆的书籍,当企业的产业经验反哺高校的科研转化,这场跨越十年的“教育长跑”,终将在西湖区的土地上,书写下属于中国企业家的理想答卷。而对于杭州乃至全国的高等教育而言,钱塘大学的探索,也将为“如何让民营资本更好地服务教育事业”提供一份值得期待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