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理论告诉美欧,中国电动汽车崛起是挡不住的

  如果你刚买了比亚迪或蔚来,如果你最近关注欧美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消息,那么你就不难理解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核心理论。

  10月13日,斯德哥尔摩传来消息: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三位来自大西洋两岸的学者——美国西北大学的乔尔·莫克尔,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菲利普·阿吉翁以及布朗大学的彼得·霍伊特,以表彰他们“解释了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

  这个表彰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乔尔·莫克尔“通过历史研究确定了技术进步推动持续增长的前提”,另一部分就是菲利普·阿吉翁与彼得·霍伊特“通过创造性破坏实现持续增长的理论”。

  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全球性崛起在现代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其过程可以用来解释"创造性破坏"这个看似矛盾却深刻的经济学概念。

  后两位经济学家的研究基础,建立在一个多世纪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理论——"创造性破坏"。

  用最通俗的话说,就是真正的创新不是简单的改良和叠加,而必然伴随着对旧秩序的颠覆和替代。

  阿吉翁和豪伊特的研究证明,真正推动经济增长的创新,必然伴随着对旧产业的替代和破坏。

  今天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正是这一理论最生动、最典型的现实案例。

  过去百年,汽车工业一直是欧美和日本的骄傲。德国奔驰、宝马、大众,美国福特、通用,日本丰田、本田掌握内燃机技术的核心专利,这一系列技术控制着全球汽车市场的话语权。

  但是,电动化的浪潮改变了游戏规则。

  当驱动力从复杂内燃机转为电池和电机,当机械调校变成软件算法,当加油站转为充电桩,整个产业底层逻辑发生根本转变。

  这就是创造性破坏中的"技术范式转移"——新技术开辟全新赛道。

  中国企业抓住"换道超车"机遇:宁德时代掌握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约40%的份额,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中国企业合计占据全球动力电池市场超过60%的份额;比亚迪垂直整合让研发周期缩短至18个月;蔚来换电技术只需3分钟。

  更重要的是,中国建成全球最完整产业链,从锂矿开采到电池回收,再到800万个充电桩,形成难以复制的生态系统。

  最新市场数据凸显了这场创造性破坏的威力。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就超过了120万辆,同比增长77.6%,超越日本成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

  两年之后的今天,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统计,2025年8月,比亚迪在欧盟新车注册量达9130辆,首次超特斯拉的8220辆,同比增长201.3%。

  中国车企的战略灵活性进一步诠释了理论。

  欧盟反补贴调查和纯电需求遇冷时,它们转向插电混动。关税提升,它们转向本地化生产。

  当然,这种创造的另一面就是破坏:欧美车企数千亿欧元生产线贬值,机械工程师技能过时,品牌溢价消失,一些工厂更是难以为继。

  中国市场同样经历了激烈竞争和整合。

  据《华尔街日报》统计,2018年中国新能源车企一度超过487家。到2023年,正常运营的新能源车企仅剩50家左右。这种残酷的市场淘汰推动了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体现了竞争驱动创新的核心力量。

  正是在这样的冲击下,欧美祭出保护主义,试图将中国电动汽车阻挡在市场大门之外。2024年7月,欧盟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最高达38.1%的临时关税,理由是中国政府的补贴造成"不公平竞争"。美国更是将对中国电动车的关税提高到100%。

  从创新驱动的经济理论来看,保护主义违背了创造性破坏的规律。诺奖得主的研究和历史都已经表明,这样的保护最终会瓦解。

  首先,关税提高价格,却无法消除技术优越性。消费者最终会用脚投票。

  其次,技术如水般流动,总能找到阻力最小路径。比亚迪在匈牙利建厂,成为首家在欧盟本土设立整车厂的中国企业;宁德时代在德国、匈牙利建电池厂直接供应欧洲车企。类似布局也在泰国、巴西、土耳其展开。

  第三,全球产业链深度整合。大众ID系列使用宁德时代电池,宝马iX3在沈阳生产后返销全球,特斯拉柏林工厂依赖中国供应商。切断联系将推高欧美成本,削弱竞争力。

  在中国电动汽车与欧美保护主义的这场博弈中,胜负其实早已注定。不是因为谁的政治意志更强,而是因为有一方站在了经济规律的这一边。由此,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崛起。

  但是,创造性破坏也为中国敲响了警钟。

  历史反复证明,今天的破坏者有可能成为明天的被破坏者。

  诺基亚在功能机时代占据全球40%市场份额,却在智能手机革命中轰然倒塌。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先优势,可能在固态电池、氢燃料、自动驾驶等下一代技术革命中被颠覆。

  更需要警惕的是,成功可能滋生保护主义的诱惑。

  当一个产业做大做强后,既得利益者可能要求政府保护,阻止新进入者和新技术的竞争。

  莫基尔的历史研究表明,试图封锁技术传播往往适得其反。18-19世纪英国的技术封锁政策未能阻止纺织技术传播到欧洲大陆和美国,反而刺激了这些国家的自主创新。

  记住阿吉翁的话:"越是试图通过保护维持现状,就越会削弱本土企业的创新动力;越是减少竞争压力,企业就越缺乏转型的紧迫感。"

  创造性破坏的能量,需要关注创造性破坏带来的社会阵痛。

  阿吉翁指出,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纺织业自动化导致数万工人失业。中国电动汽车崛起也意味着传统燃油车产业链数百万工人面临转型压力。如果不能通过再培训、社会保障等政策妥善管理这种转型,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反过来阻碍创新进程。

  但是,创造性破坏不是"坏事"的终点,而是通往更好未来的必经之路。但前提是:保持开放竞争的环境,加强对受冲击群体的支持,让创新的收益更广泛地分享。

  the end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