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ESG:向下护环境,向上推利润
这年头,不少银行都爱讲社会责任。
但同样是讲,有的是口嗨党,嘴上说得挺好,身体却不诚实;有的是行动派,说做就做。
口嗨一时爽,总得见真章,践行社会责任,要的是真正肯长期投入、持续发力,是真正能择善而从、向善而行。
拿ESG来说,虽然绿色发展在“减碳”背景下挺应景,但对银行而言,这注定是个需秉持长期主义的事情。
在这事儿上,通俗讲,你得是奔着结婚去的,玩玩就算那是渣男。
//银行ESG:隔山打牛的神功
说了这么多,可能不少朋友是一脸懵的状态:
你说冒着烟搞生产企业咱都懂,银行这门生意是典型的“高附加值低能耗产业”,也不冒烟啊,节能减排减个啥啊?
你看,在现代社会的分工中,银行是“百业之母”,辐射范围在各行各业。
往大了说,它的ESG就藏在给企业的每一笔贷款里,企业盖楼建厂都得过ESG这一关;往小了给小老板的每一份支持里、甚至给爸妈的每一款养老产品里。
综合来讲,银行的ESG,其实是从三个维度做长期主义,每一件都和咱们的生活挂钩:
一、环境维度:扶植“绿色项目”,规避“污染项目”
简单讲就是“帮环保的忙,断污染的路”。
举个例子,企业想装太阳能板、建污水处理厂,银行给“绿色贷款”;要是有人想搞高污染的小钢厂,银行直接拒贷,从娘胎里就切断污染的源头。
拿平安银行来说,去年的绿色贷款余额已经达到了双位数的增长,今年截至6月底绿色贷款余额都有2517.46亿了,相当于帮成千上万的企业 “装上环保引擎”。
在具体的实施上,2025年上半年给一家大型央企搞了13.4亿的绿色供应链服务,这一方面是在深度的帮助企业,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平安的信息透明化。
因为对银行来说,如何评定环保和污染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所以信息披露就很关键,在过去三年,平安银行的“范围三碳排放”(就是银行上下游企业的碳排放,相当于“连坐”责任)一直处于公开透明的状态,有了公众和监管的监督,整个体系的运转也会更合规,从而断绝污染企业的出现。
这里我们就能看出银行体系在全行业ESG中的“源头”地位,一手大棒,一手萝卜,在源头资金供给上,通过绿色贷款这样的激励性政策(低利率意味着沉没成本降低),能有效调动全行业的积极性。
二、社会纬度:提携民生,上山下乡
银行的社会责任,说白了就是当代“呼保义”,不只赚大企业的钱,也帮普通人办事。
比如小饭馆老板想扩店贷不到钱,银行给普惠贷款;农村想搞合作社没资金,银行给乡村振兴支持。
这方面的代表是民生银行,天眼查APP显示,民生银行开创的“小微银行”一直是他的经营特色,在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上有充足的经验。
在金融方面,普通民众的需求单个体量偏小,需求远远不如大客户那般容易发现,这就需要成体系的主动挖掘需求。
比如一家小型的电商企业,经常融资,但是利率通常在10%以上,大型的分行其实很难触达到这些小型的客户,但民生银行却能通过独特的销售网络,归纳到业务体系当中。
其次就是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民生银行聚焦定点帮扶县产业发展,打出了“‘一行兴一乡’工作新体系”“战略客户携手计划”“金融助农惠农新业务”的组合拳。
另外,民生银行的“公益牌”打得也很有温度,连续十年搞 “ME创新资助计划”,给245 个公益项目捐钱,帮助了37.4万人,从乡村教育到社区养老都全面覆盖。
总之,在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在盈利之余,整个银行业这些年确实越来越接地气了。
三、治理维度:攘外必先安内
就像谈婚论嫁双方要坦诚相待,银行搞ESG也得先把自己的“家规”立好。
比如有没有完善的反贪腐制度?员工有没有信息安全培训?ESG 报告是不是造假?如何评定帮助企业的ESG水准?
火车跑的快,还得车头带,在这方面,需要从顶层制度的设计上,从头到尾做设计,否则ESG很容易变成无根之水,难以为继。
比如中信银行,把原来的战略发展委员会升级成战略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相当于给 ESG专门开了间“战略指挥部”,把ESG上升到了战略级别的高度。
管理层这边,由行长亲自当绿色金融领导小组组长,下面再设“管理提升”和“业务推动” 两个工作小组,从战略到执行层层交底,想要在哪个环节打马虎眼都不容易。
目前,全行已经有 150 多人的专职 ESG 管理队伍,还把ESG指标嵌入授信审批,比如制定 17 项 ESG 授信评价指标,高污染客户 “一票否决”。
总的来说,银行主要是一边堵,一边疏,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及碳减排支持工具,为清洁能源、节能环保领域提供支持,从而带动银行业ESG表现中环境绩效的提升。
然后,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普惠金融、乡村振兴等社会维度,银行业的表现也为ESG评级加分。
说到评级,从银行在国际机构的评级上看,行业的ESG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根据国际权威评级机构 MSCI的最新评级结果,截止到十月份,已经有多家银行的评级得到了提升。
其中,中信银行在今年的9月8日从A级两连跳跃升至AAA级,要知道,在国内A股上市银行中,仅有5家AAA级,属于稀缺物种。
另外,平安银行凭借在ESG方面的优异表现,最新评级上调至AA级,在五年内实现了从BB级到AA级的三级跃升,相信不远的将来,AAA级别也不是难事。
当然,正如咱们开头说到的,这事儿是奔着结婚过日子去的,贫贱夫妻百事哀,要是不赚钱也长久不了,作为上市企业,这也是大部分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
因为传统企业的固有印象,不少朋友可能会觉得,ESG可能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银行的短期业绩,但实则不然。
//绿色财报等于“名利双收”
高ESG评级的银行,往往更懂可持续的赚钱方式,不盯着高污染的“快钱”,而是靠绿色信贷、普惠金融拉长期收入。
利润方面,自22年原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央行推出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延续实施、发布《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以来,ESG评级整体相对较高的股份行,近三年整体上营收利润都保持着高个位数、稳步增长的态势。
从国家层面来讲,我们已经进入了高附加值增长的2.0时代,企业提升ESG水平是大势所趋,也是所有企业新的增长机会。
我们拿最近两年来说,诸如新能源,光伏这样的绿色产业,在银行提供的支持下(2024年上市银行绿色贷款规模同比增10%+)一直在扩大整体规模。
所以,尽管我们能看到目前银行业的息差一直在较低的区间运行,但是因为行业整体规模的扩容,营收利润反而是增长的。
不过话说回来,ESG治理也不是一路顺风顺水,银行未来还会遇到不少挑战:
1、数据黑洞:碳排放的黑箱怎么解?
银行想给企业放绿色贷款,得先算清楚企业的碳排放量,但尴尬的是很多中小企业自己都搞不懂“我到底排了多少碳”。
就像你想帮朋友记账,他连自己昨天花了10块还是20块都记混了,你咋帮他?这就是“数据黑洞”,银行想核实都难,一不小心就可能把李鬼当成了李逵,踩了坑。
2、合规压力:规矩多入牛毛,如何展业
现在全球对 ESG 的要求越来越严,比如欧盟有《可持续金融披露条例》,美国有气候披露新规,银行要是做跨境业务,得符合不同国家的规矩。
就像学生既要应付数学作业,又要写语文作文,还得背英语单词,哪一样没做好都不行。
有国有大行测算过,光给300家跨国企业搞合规证明,就得20人前后忙6个月,成本不低。
3、成本投入:得真金白银“氪金”
想做好 ESG,得建专门的系统,比如算碳排放的模型、管理ESG风险的平台,还得给员工搞培训,比如平安员工信息安全培训100%覆盖。
穆迪分析过,中型银行升级风控体系至少要花800万,还得持续维护数据库,这就像玩游戏要“氪金买装备”,不仅是有主观意愿就能成的,还得搭着装备来。
不过,随着AI技术取得爆发式的发展,现在这些数据处理、成本控制的难题相对更好解决了。
最后,ESG本身就是大势所趋,利己利他的考核项目,在未来环境逐渐转好的情况下,掉队的反而会陷入一个两难的阶段。
所以,无论是否符合短期利益,ESG都应该当做抢滩登陆一般的指标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