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氧开自营诊所给自己“输氧”?

作者 | 郝文
编辑 | 趣解商业资讯组
曾经凭借“连接医美机构与消费者”崛起、被誉为“互联网医美第一股”的新氧,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战略转型阵痛与机遇期。
2025年8月,新氧披露的第二季度财报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总营收3.79亿元同比下滑7.0%,净亏损3600万元(2024年同期为净利润1890万元),总成本1.846亿元同比增长19.0%。
亏损扩大的背后,是新氧从“医美平台服务商”向“自营诊所运营商”的激进转型。
信息及预约服务曾是新氧的营收基石。这项曾占总营收100%的核心业务,2024年占比已缩水至63.4%,收入同比下滑19.3%,2025年二季度更是同比暴跌35.6%。
该季度医美诊疗服务收入占总营收的比重提升至38.1%,首次成为公司最大的收入来源。
雪上加霜的是,另一项传统业务医疗产品销售及维修服务收入同样承压,2025年二季度同比下降28.1%至7600万元,主要因医美产品订单量减少。

图片来源:财报截图
新氧业务衰退的直接表现是,生态链两端的双重流失。其用户数从2021年的850万骤降至2024年的150万,订阅服务的医疗机构从2023年1659家减少至2024年1174家。
新氧CFO赵晖在业绩沟通会上坦言,营收下滑主要源于订阅平台信息服务的医疗机构数量减少,这一表态印证了平台生态吸引力的弱化。
实际上,新氧核心业务的衰退,源于双重挤压。其外部流量被跨界平台分流,内部资源向自营业务倾斜。
这种“既当裁判员又做运动员”的模式,导致合作机构流失形成恶性循环。有业内人士直言:“平台公信力的丧失,比收入下滑更致命。”
核心业务的现金流贡献能力下降,迫使新氧加速线下扩张。2024年11月,新氧正式宣布推出轻医美连锁品牌“新氧青春诊所”,标志着从平台正式进军实体。
首店经过10个月运营验证后,2024年加速布局,年底门店数量达19家;2025年进一步加密北上广深等头部城市,截至6月末拥有29家全面运营门店、2家试运营门店,合计31家。
然而,激进转型也带来明显阵痛。新氧创始人兼CEO金星向“每日经济新闻”透露,目前连锁业务因需承担中后台成本,整体仍处于亏损阶段,但门店端已实现单月盈利,预计规模扩大后将迎来整体盈利拐点。
与此同时,据金星透露,平台上也有头部业务集团因为新氧开自营诊所,全面退出合作。但对于转型的必要性,金星态度坚决:“虽然新业务冲击老业务,但只有新业务才能让公司未来有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此外,新氧推出的“奇迹童颜”1.0和2.0版本分别采用普丽妍和圣博玛的艾维岚两款产品,厂商控价分别为16800元/支和18800元/支,而新氧的定价仅为4999元/支和5999元/支。这两次低价尝试均引发厂商强烈反弹,普丽妍和圣博玛先后向新氧发函,断货并要求下架相关产品。可见,新氧在涉足连锁诊所品牌领域时,面对上游供应链的挑战,仍显得相对被动。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从市场反馈来看,消费者的投诉则进一步加剧信任危机。黑猫投诉平台上,一位在新氧消费超过2万元的新氧青春诊所L5会员投诉称,其做的超声线雕和玻尿酸注射项目,前者当下毫无即时效果,后者毫无效果,其要求补做或是退款;另一位消费者同样表示,价格为999元的超声线雕项目治疗效果不明显。这些反馈直指新氧自营在服务标准化与医疗专业性上的短板。

图片来源:黑猫投诉截图
随着轻医美市场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参与者进入该领域,竞争日益激烈。对于新氧来说,挑战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