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证券拿到“60亿弹药”!券业再融资潮今年为何这么猛?
来源|中访网
责编|李晓燕
历经两年零三个月的筹备与推进,中泰证券60亿元定增方案终于迎来关键节点。10月13日晚间,公司公告收到证监会注册批复,这意味着其上市后首次股权融资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在券业资本补充需求持续释放的背景下,此次定增不仅为中泰证券优化业务结构、提升抗风险能力注入动力,也成为今年券商再融资加速推进的又一典型案例。
回溯此次定增历程,其时间线横跨多个阶段,折射出券商股权融资的复杂性与严谨性。早在2023年6月30日,中泰证券便首次抛出60亿元定增计划,彼时距离其2020年上市已过去三年,这也是公司上市后的首次股权融资尝试。按照最初安排,定增议案生效日为2023年10月9日,本应在2024年10月9日失效,但公司基于业务发展规划与市场环境判断,将议案有效期延长12个月至2025年10月9日。
进入2024年,定增进程明显提速。5月28日,上交所受理该定增申请并启动审核;7月,公司进一步将定增决议有效期延长至2026年7月14日,同时针对上交所提出的发行方案、业务经营、行政处罚等七大审核问题,提交了长达119页的回复公告,详尽回应监管关切;9月5日,上交所出具审核意见,确认公司申请符合发行、上市条件及信息披露要求;最终在10月13日,证监会正式出具注册批复,为此次定增画上关键句号。
从定增方案细节来看,此次融资在股权稳定与资金用途上均作出周密安排。股权认购方面,公司控股股东枣矿集团将按持股比例同比例认购36.09%的股份,认购金额不超过21.66亿元,且枣矿集团与一致行动人新矿集团承诺,其在发行前持有的股份自发行结束之日起18个月内不转让(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除外)。这一安排既体现了控股股东对公司发展的信心,也有效保障了股权结构的稳定性,避免因定增导致控制权稀释引发的经营波动。
资金投向则聚焦“补资本、强业务、防风险”三大核心目标。60亿元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补充资本金,并具体分配至六大领域:信息技术及合规风控投入旨在强化数字化转型与风险管控能力,顺应券业科技赋能趋势;另类投资业务与做市业务的资金注入,将助力公司拓展多元化盈利渠道,提升在资本市场的服务深度;财富管理业务投入则契合行业从“通道型”向“服务型”转型的方向,增强客户服务能力;偿还债务及补充营运资金可优化公司负债结构,降低财务风险;而购买国债、地方政府债等低风险证券,既能保障资金安全性,也能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中泰证券此次定增的落地,并非个例,而是今年券业再融资“回暖”的缩影。此前一年多时间里,券商再融资市场相对沉寂,但2024年以来,多家券商密集推进资本补充计划,形成明显的“补血”潮。6月23日,天风证券顺利完成40亿元定增募资,为业务扩张提供资金支撑;9月29日,南京证券50亿元定增计划获上交所审核通过,进入后续实施阶段;7月,东吴证券也公布60亿元定增预案,拟通过资本补充增强综合竞争力。
从行业背景来看,券商密集“补血”既是自身发展需求,也顺应了监管导向与市场趋势。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改革深化,券商在财富管理、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等业务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而这些业务的开展均需充足的资本金作为支撑。与此同时,监管层也持续支持证券公司通过合理方式补充资本,鼓励券商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对于中泰证券而言,此次定增的意义尤为特殊。据公司此前披露,上市后其主要依赖非股权方式融资,导致负债规模相对较高,净资本补充受限,已形成一定的资本缺口。此次60亿元定增的落地,将有效缓解这一问题——不仅能提升净资本规模,优化资本结构,还能为业务拓展提供充足资金,助力公司在券业竞争中抢占更有利地位,同时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提升。
按照证监会批复要求,此次定增需在批复生效之日起12个月内实施,且需严格遵循申报文件与发行方案。接下来,中泰证券将依据法律法规、监管要求及股东大会授权,推进定增发行相关工作,并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市场人士分析,随着资金逐步到位,公司在信息技术投入、业务布局等方面的动作值得关注,其后续业绩表现与市场竞争力变化或将成为行业观察的焦点。
在券业再融资持续推进的背景下,中泰证券此次定增落地不仅为自身发展注入新动能,也为行业资本补充提供了参考样本。未来,随着更多券商完成“补血”,行业整体资本实力与服务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