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镜里的息肉到底是什么?医生提醒:这种息肉要特别警惕!
张先生今年45岁,在妻子的再三催促下做了人生第一次肠镜。检查后,医生指着屏幕上的几个小隆起说:“这是几个息肉,不大,但最好切掉做病理。”张先生心里一紧:“息肉?是癌症的前兆吗?”
胃肠息肉是消化系统内常见的隆起性病变,多数是在做胃肠镜检查时偶然发现的。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人在体检时选择做胃肠镜,“息肉”这个词也随之进入大众视野。
那么,这个悄悄藏在胃肠道里的“小肉疙瘩”到底是什么?它是癌症的预警信号吗?
息肉:胃肠道内壁的“不速之客”
胃肠息肉,通俗来说,就是胃肠道黏膜表面的异常隆起,犹如胃肠道内壁上长出的小肉疙瘩。这些息肉大小不一,小的可能只有几毫米,大的则能达到数厘米;数量也不尽相同,有的单独出现,有的则成群结队。
大多数息肉无声无息,不会引起任何症状。只有当它们长大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腹痛、腹胀或排便习惯改变等。
息肉也有“好”与“坏”:认识息肉的分类
并非所有息肉都会癌变。根据病理性质,胃肠息肉主要分为非肿瘤性和肿瘤性两大类。
1. 非肿瘤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见的非肿瘤性息肉,是一种良性病变,并非癌性,通常不会发展成癌症。
这类息肉由与结肠内壁正常细胞相似的细胞组成,但生长方式略微混乱。在显微镜下,增生性息肉会显示出紧密排列的腺体,表面呈锯齿状。
2. 肿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是常见的肿瘤性息肉,也是真正需要警惕的息肉。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结直肠专业组主任医师林国乐解释:“息肉是癌症的种子,如果及时做肠镜发现息肉,把它去掉,就把癌症扼杀在了摇篮里。”
腺瘤性息肉的癌变风险较高,5~10年内约5%~10%可能发展为癌症。尤其是直径超过1厘米的息肉和带有绒毛成分的息肉,风险更高。
为什么息肉会找上你?
胃肠息肉的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
-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胃肠息肉或胃肠癌患者的人风险更高
- 饮食习惯:高脂饮食、果蔬摄入少、爱吃红肉和腌制食
- 生活习惯:吸烟、饮酒、缺乏运动、便秘
- 感染与炎症: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肠道炎症
-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息肉发生风险增加
发现息肉怎么办?
一旦发现息肉,医生会根据息肉的大小、数量、类型和位置制定治疗方案。
内镜下切除是治疗胃肠息肉的主要方式。对于小型息肉,可以直接用活检钳或电切术摘除;对于较大息肉(>2cm),则可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或黏膜下剥离术(ESD)。
术后会将切除的息肉送病理检查,以明确其性质。
息肉切除后并非一劳永逸
息肉可能复发,尤其是饮食生活习惯不佳或多发性息肉患者。因此,术后随访至关重要。
腺瘤性息肉患者术后通常需要1~3年复查胃肠镜。多发性息肉或高危人群可能需要缩短复查间隔。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张毅医生强调:“发现一例早癌,挽救一个生命,幸福一个家庭。胃肠道癌症中,晚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足30%,而早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以超过90%,这就是发现早癌的意义。”
预防息肉,从生活细节入手
- 均衡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减少红肉和加工食品摄入,
- 戒烟限酒: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 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如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肠炎等,
- 定期筛查:40岁以上人群建议进行胃肠镜检查,
胃肠息肉虽常见,但只要我们保持警惕,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定期体检,就能有效预防和应对。胃肠道健康,身体才能更健康!
如果发现息肉,请不必过度恐慌,但一定要遵照医嘱进行切除和定期复查,这样才能真正守护好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