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在做局我们所有人?

大家肯定有过这样的经历。每到新的一年开始,咱们就踌躇满志地定下计划。比如今年要读五十本书,要减肥,要早起背单词,还要攒钱。头几天,干劲十足,感觉人生终于要迎来变化。

但通常不超过两周,情况就全变了。书本只翻了几页,健身卡找不到了,实在起不来,算了,不起了。更难受的是那种挫折感,每次失败,内心都充满自责吗,慢慢越来越失落。

这种心态发酵到极致,就是这两年短视频平台的一股声浪,认为我们都被做局了,普通人就是没法攒钱,没法变好,没法摆脱资本家的毒手。

其实如果有人做局,那就是我们自己,或者说,我们自己的一个先天设定,也就是存在我们体内的潜意识。

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里对这个潜意识系统有个描述,它快速、凭直觉、依赖习惯。它的核心任务是节能保证安全,这一点大家好好体会下它不喜欢改变,因为改变意味着未知危险和能量消耗。

这个系统巨大无比,可能大家不知道,潜意识在长期决策过程中权重占90%以上。

这就意味着咱们脑子里那些宏伟蓝图,那些精心做好的计划,最多只占10%的投票权。咱们就像一个只有10%股份的小股东,坐在CEO的位子上,对公司战略侃侃而谈。但公司真正的走向,得看那个占了90%股份、却从不露面、极度神秘捉摸不透的大老板的脸色。

这也是为啥“懂了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你懂的道理,只是说给你那“10%的显意识”听的,它啥都懂,但它说了不算。

而真正需要被说服、被教育的,是那沉默的“90%”,你又没法跟它沟通。你跟它讲道理是没用的,它听不懂。它只认一样东西:重复的、安全的体验。

所以,打鸡血没用,发毒誓也没用。激情上来了,它容忍你折腾几天,然后在你激情褪去的时候,再拖回原来轨道。任何激情,在90%的惯性面前,被耗光是迟早的。

并不是不是意志力薄弱,只是没搞懂公司的权力结构,在错误地使用微薄的力量去跟潜意识对抗,没意识到时间是站在它那一边的。

所以大家一定要理解自己到底是跟谁在做对手局,不然既打不赢,还会陷入自己是废物的感觉。其实咱们真正一生之敌,就是潜意识。

潜意识这东西,是真不怎么高级。它不像你自己会考虑长远规划,懂得延迟满足。它运行的方式非常原始,操作系统和硬件是一大堆上古玩意,什么蜥蜴的脑子,猴子的脑子,就跟古代计算机系统似的,上边运行着一些最基本的几条汇编语言,只是这些指令都是焊死在硬件上的,谁也别想改。

它的核心任务只有一个:活下去。对它来说,安全是第一位的。

那什么是安全?

熟悉的就是安全。

每天习惯的生活方式,就是它认定的安全区,所以它讨厌任何改变。对于太多人来说,躺床上刷手机,吃高油高糖的食物,拖延到最后一刻才干活。这些事尽管不太好,但它很熟悉。它觉得没问题,很安全,这样挺好。

一旦想改变,比如想坐下来看一小时书,想去跑步五公里。在潜意识看来,这麻烦大了。这相当于你作为一个原始人,突然要离开熟悉的山洞,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丛林。它会立刻拉响警报,想尽办法折腾你。

而警报的表现形式,就是你的情绪,或者说折腾你的情绪。你会感到莫名的烦躁和焦虑。看两页书就想摸手机,看看有没有新消息,换上跑鞋就觉得浑身无力,要不明天再去?

心里有个声音不断说:“明天再开始吧”,“今天太累了”,“没必要这么逼自己”,或者干脆啥也不说,只是让人感觉很虚,完全没劲。

也就是说,它有种强烈的破坏性。

它用让你“不爽”甚至“痛苦”的感觉,试图把你拽回那个它认为安全的、熟悉的旧轨道上。它不在乎你年底能不能升职加薪,它只在乎此刻是否舒适。

这就能解释很多现象了。为什么戒烟那么难?不是因为尼古丁的生理依赖有多恐怖。是戒烟后,那种“饭后一支烟”的熟悉感消失了。潜意识觉得秩序被打破,就会用焦虑和空虚感攻击你,直到你点上一支烟,让它重新找回“一切照旧”的安全感。

为什么很多人宁愿忍受一份痛苦的工作,也不敢轻易换轨道?因为即使痛苦,那也是熟悉的痛苦。未知的新领域,哪怕前景光明,潜意识也会将其识别为“危险”,用巨大的恐惧感把你按在原地。

所以,靠打鸡血,靠发誓,效果是很差的。你的显意识(前额叶皮层)虽然高级,但功耗大,容易累。你的潜意识(基底节等原始脑区)虽然低级,但它是后台自动运行的,7x24小时不间断,力量强大。你用一时的斗志,去对抗一个时刻警惕、力量强大的原始系统,胜算几乎为零。

那怎么办?认命吗?当然不是,这些年已经有了很成熟的方案。

第一种比较简单粗暴,直接换环境。很多人快速成长,就是到了新环境里,没有退路,没有选择,只能死扛,痛苦是痛苦,但成长特别快。

还有一种,就是“微习惯”,如果了解微习惯的小伙伴,可以不往下看了,如果不了解或者想了解更多,咱们继续。

诀窍就在于,别硬来。别想着一步登天。你要做的,不是用意志力去对抗它,而是用策略去“骗”过它。

怎么骗?只能是把改变的“剂量”调到足够低。低到潜意识根本不觉得这是个“改变”,只要足够低,它都懒得拉响警报。

比如健身。一上来就发誓每天跑五公里,那套常年不运动的系统会吓死的。它的第一反应是抗拒。可以把目标定为:每天换好运动鞋,下楼走五分钟。或者,就像有人说的,每天只做一个俯卧撑。

做一个俯卧撑,这算个事吗?对潜意识来说,这太微不足道了。它甚至不会把这当成一个“威胁”。做完一个,任务完成。你给了意识一个交代:“看,我坚持了”。更重要的是,你给了潜意识一个极其微弱的新信号:“看,这个动作也没啥危险”。

每天重复这个“无威胁”的动作。慢慢地,潜意识就习惯了。它会觉得:“还凑合,每天做这么一下,是新的日常了。” 很多时候,你做完一个,状态不错,会顺手再做几个。日积月累,这个新行为就从“陌生”变成了“熟悉”。

这个过程,本质上是一种“驯化”,驯化内心那个原始、胆小但又力量强大的自己。不是在战胜它,而是在引导它,让它慢慢接受新的、对长期有利的行为,成为新的“舒适区”。

这需要时间,没有速成班,越着急输的越惨,不能总想着一个月脱胎换骨,这不现实。人体的系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改变的速度都是以“年”为单位计算的,得有耐心。

等到一个行为形成习惯,变成了潜意识的一部分,那今后就彻底自动驾驶了。

这种自动驾驶的好习惯越来越多,又有个明显好处,就是可以大幅降低“认知损耗”。这也是卡尼曼提出来的一个理论。他认为人的意志力什么的,其实是个电池,用光了就没了。频繁做选择和决策,抑制冲动,应对不确定性,很容易把这种资源耗尽。

你自动驾驶的好习惯多了之后,就可以把认知电池拿出来干别的,这就是所谓的“自律给我自由”,你自律的好习惯越多,就有越多的精力和意志力去干别的。真正的自律,其实是极度轻松的,也只有轻松的自律才能持久。

所以说,真正的成长,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而是一场悄无声息的“切香肠”。

所以,别再去责怪自己的意志力了。意志力是稀缺资源,靠不住。那些高手从不靠硬撑。他们懂得和自己的身体谈判,偷鸡摸狗一样修改那个最强大的自动运行系统。

如果真想改变点什么,今天就开始。把目标定得小到可笑,小到不可能失败。然后,重复,耐心地重复。

时间到了,变化自然会发生。确实慢了点,但这是唯一靠谱的路。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