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兑甜水”卖不动了?南方人早餐越吃越健康
出品:山西晚报·刻度财经
李子园1994年从浙江金华起家,其核心产品甜牛奶乳饮料在江浙沪皖等华东市场占据近50%的市场份额,成为几代人早餐桌上的经典记忆。然而,翻开李子园上半年财报发现,核心产品“小甜水”甜牛奶,越来越不好卖了。
甜牛奶李子园一直饱受“假牛奶”争议,翻看李子园的配料表前两位多是水和白砂糖,乳成分占比低,靠添加剂模拟奶味,远低于国家纯牛奶的标准,根据国家标准,李子园产品属于含乳饮料类别。
作为曾经的甜牛奶第一股的李子园日子并不好过。2025年上半年,乳制品行业分化加剧,伊利和蒙牛依旧占据头部阵营,区域乳企比如新希望乳业2025年上半年营收55.26亿元,同比增长3.01%,在细分赛道的逆势增长。
这家有着31年历史的老牌乳企业,李子园2025年上半年营收6.21亿元,同比下滑8.5%,核心收入增长持续乏力。归母净利润9612万元,同比微增1%,陷入单一品类撑不起增长,转型新品无法蓄力,渠道迭代跟不上节奏的困局。
图源:李子园2025年半年度报告
不单单是李子园,背后折射出的,是传统含乳饮料企业在健康消费浪潮下的集体焦虑。
01
营收原地踏步,李子园无法摆脱单品依赖
李子园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报表,极具反差,净利润微增守住底线,看似仍稳居含乳饮料赛道,却在行业结构性增长中持续掉队。这种反差的核心,是近乎偏执的单品依赖。
2025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6.18亿元,其中含乳饮料收入5.83亿元,占比94.2%,回顾财报数据,李子园含乳类产品营收占比从未低于90%,2021年上市时甚至高达97%。
图源:李子园2025年半年度报告
这种策略在行业扩张期曾帮李子园快速占领江浙沪早餐摊、小卖部等渠道。但如今的存量竞争时代,却成了致命短板,当含乳饮料赛道呈现“功能性、低糖增长,传统高糖产品下降的结构性分化时,李子园押注的恰恰是持续萎缩的品类。
四年营收停滞更暴露了这种策略的持续影响性。2021年上市时,李子园营收达到14.7亿元,此后2022年14.3亿元、2023年14.1亿元、2024年14.2亿元,2025年上半年的营收若按全年推算,仍难突破14.5亿元。
李子园不仅跑输行业,更被区域同行拉开差距,同为区域乳企的燕塘乳业,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65亿元,多元化布局使其抗风险能力显著更强,就连以网红产品起家的天润乳业,也上市零添加酸奶、开菲尔酸奶、奶皮子酸奶等新品,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线。
现金流的恶化则让业绩困境雪上加霜。2025年上半年,李子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8.12亿元,同比骤降58.79%,财报中销售商品收现减少理由背后,是终端动销的真实困境。
图源:李子园2025年半年度报告
在乳制品行业“龙头稳、区域分化”的大格局中,李子园的业绩困境已不只是自身经营的问题,更是押错品类和单品依赖之下,被行业结构性增长抛下的必然结果。
02
童年回忆到健康短板,李子园错失的机会
李子园甜牛奶的“科技与狠活”争议,本质不是产品合规性问题,这款产品完全符合GB/T 21732-2022《含乳饮料》标准,允许以乳粉为原料且白砂糖添加无上限。
本质上是李子园的产品定位与消费需求的时代错配,当抗糖、干净配料表,健康养生成为大部分消费者的选择时,水、奶粉和糖的配方,即便合规,也成了李子园无法回避的健康短板。
这种短板在配料表的直接对比中尤为明显。李子园经典450ml甜牛奶的配料排序为“饮用水、全脂牛乳粉、白砂糖、食品添加剂(单、双甘油脂肪酸酯、卡拉胶、瓜尔胶、海藻酸钠、磷酸氢二钠、碳酸氢钠、甜蜜素、安赛蜜)、食用香精”,在消费者对糖含量敏感度显著提升的2025年,这种差异直接转化为选择偏好,选择无额外添加糖乳制品的消费者更多。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最新调查显示,近八成市民购买饮料时会主动查看含糖量,超五成明确选择无糖或低糖产品,偏好高糖饮料的比例仅为5.4%。
图源:李子园
李子园甜牛奶怀旧营销影响的的核心客群,正从全年龄段萎缩至小众怀旧人群,在“控糖”成为共识的背景下,李子园的核心产品俨然成为健康消费时代的“非主流”。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种错配源于31年前的历史选择。1994年李子园创立时,中国乳业面临原奶供应不足和消费者购买力有限的双重瓶颈。生牛乳价格高且保鲜技术有限,纯牛奶单价难以进入寻常百姓家。水、奶粉和糖的甜牛奶模式,放大了奶粉易储存、运输成本低的优势,又降低了原奶依赖,通过“甜”提升口感、单价低于纯牛奶,迅速打开江浙沪市场。
但31年后,行业环境已天翻地覆,乳业伊利、蒙牛等龙头已建立自有牧场控制生乳成本,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远超性价比。此时,李子园的最优解反而成了枷锁。
舆论应对的被动则进一步放大了争议。社交媒体上频繁出现“李子园是不是科技与狠活”的讨论,以及“小时候觉得甜,现在觉得甜到发腻”等言论,李子园始终未公开回应配料表争议,未明确甜牛奶的升级计划。这种沉默让负面舆情持续发酵,直接影响品牌口碑与终端销售。
03
电商、新品新动作频出
2024年底,创始人之子李博胜接任总经理后,李子园推出年轻化、健康化等转型方案,比如押注电商、密集推新、布局宁夏产能。
李子园的电商业务仍处于持续投入期,尚未形成健康的盈利模型。这种结构性亏损一定程度源于对直播电商的高促销依赖,比如“买三送一”、“满99减30”等活动拉低了单品毛利,另一方面也与电商渠道的获客成本高、用户复购率低相关。另外,电商渠道不仅没帮李子园吸引年轻消费者,反而进一步固化了“怀旧品牌”的标签,与转型目标背道而驰。
图源:李子园2025年半年度报告
除此之外,传统渠道的颓势进一步凸显电商的补位不足。李子园核心品类含乳饮料上半年营收5.83亿元,由于含乳饮料主要依赖传统经销渠道,而电商渠道的增量是否形成有效弥补仍是疑问。
李子园新品高产,却集体哑火,暴露研发投入不足的硬伤。
图源:李子园2025年半年度报告
近五年,李子园推出超20款新品,2022年的零脂肪乳酸菌、2023年的无蔗糖甜牛奶、2024年的气泡奶、2025年的维生素水与AD钙奶,问题是李子园的跟风创新缺乏差异化,2025年推出的维生素水,配料为“饮用水、维生素C、维生素B6、白砂糖”,与农夫山泉尖叫相比,既无零糖优势,又无功能性亮点。推出的无蔗糖甜牛奶则面临伊利、蒙牛的先发优势挤压,难以突围,李子园的新品未能形成第二增长曲线。
跟风式创新缺乏差异化,根源是研发投入的持续不足。2025年上半年,李子园研发费用为770.25万元,同比下降15.16%,研发费用率仅1.24%,远低于伊利和蒙牛行业龙头水平。另外,专利数据更暴露创新短板,211项有效专利中仅26项为发明专利,且多集中于生产工艺优化,涉及新品配方、功能性成分的专利不足5项,难以支撑产品差异化突破。
2025年3月,李子园宣布投资3.2亿元在宁夏建设“日处理1000吨生乳深加工项目”,计划年底投产,意图通过靠近奶源地降低成本,并借助多品类生产线打破甜牛奶依赖。不过李子园在区域竞争稍处劣势,宁夏已聚集蒙牛、夏进乳业等企业,李子园作为外来者,在奶源争夺、本地渠道建设上均处于下风,降本增效的战略目标任务艰巨。
李子园的困局,是传统含乳饮料企业的缩影,既不愿放弃过往成功的单品红利,又难以适应健康消费的新需求,既想通过转型追赶行业趋势,又陷入跟风创新的低效循环。
2025年下半年,将是李子园的关键一战。如果成功建设投产,李子园可借此实现甜牛奶的配方升级与成本控制,或许能打破单品依赖的死结,若仍延续表面转型的老路,这家老牌乳企可能在乳制品行业的分化浪潮中,进一步沦为边缘玩家。
来 源:刻度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