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国发布重要澄清!关键节点,“巴铁”为何胖揍阿富汗塔利班?
中国发布重大澄清,还巴基斯坦清白!
最近,关于巴基斯坦的各种不实言论广为流传,迷惑了不少人。这类负面舆论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巴基斯坦在对印战争中取得胜利,以及一条以中国-巴基斯坦-沙特-海湾国家-中东地区为核心的地缘军事力量链条正在形成。面对这一重大格局变化,某些势力试图通过破坏中巴关系,来削弱中国借助巴基斯坦扩大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
大家有目共睹的是,巴基斯坦战胜印度后,沙特迅速与巴方签署军事同盟协议,并向沙特提供核保护。此外,还有两件事值得关注:
其一,以色列向卡塔尔道歉。这并非仅仅是对卡塔尔的歉意,更是对以巴基斯坦为代表的伊斯兰世界,乃至巴基斯坦背后大国的间接表态。若非受到这一力量链条的压力,一向傲慢的以色列怎会轻易低头?
其二,美国随即主动寻求与巴基斯坦合作,内容涵盖经济与军事领域。经济方面,美巴宣布合作开发一处位于俾路支省的大油田。不少网友将此解读为巴基斯坦“背刺”中国。然而,这种看法并不准确。该油田所在的俾路支省,正是频繁袭击中国项目的恐怖分子活跃区域。美国一旦介入开采,就必须承担反恐责任——事实上,美方已将俾路支解放军列为恐怖组织。
因此,美国参与开采实际上有利于该地区安全,对中国在巴项目和“一带一路”倡议具有积极作用。至于巴基斯坦采购F16导弹,也属正常国防需求。此前美国为讨好印度拒绝出售配套装备,导致巴方战机老化失修,如今补充导弹实属合理军备更新。
尽管上述合作均属正常国际交往,却被某些别有用心之人刻意抹黑,误导了不少网友。更离谱的是,近期竟出现“巴基斯坦向美国出售稀土、背弃中国”的谣言,传得沸沸扬扬,最终外交部不得不在例行记者会上公开辟谣。
记者提问时引述媒体报道称,巴基斯坦利用中国设备和技术向美国出口稀土,引发中国出台稀土技术出口管制;部分自媒体更声称“巴基斯坦向美国赠送稀土样品”,中方因此“反制巴方”。对此,发言人林剑明确回应:
中国和巴基斯坦是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两国的“铁杆友谊”历久弥坚。双方始终保持高度的战略互信,在事关双方共同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密切沟通。“据我所知,关于巴美矿产合作的事宜,中巴双方有沟通。”林剑指出,巴方强调,巴方与美方的交往绝不会损害中方利益和中巴合作,巴方领导人向美方领导人展示和赠送的矿石,是工作人员购买的巴宝石的原矿样品。“你刚才提到的相关报道,或是不了解实情,或是捕风捉影,甚至是挑拨离间,是缺乏根据的。”林剑说。
林剑强调,中方日前发布的关于稀土等相关物项的出口管制措施,与巴基斯坦没有任何关联,这是中国政府依据法律法规完善自身出口管制体系的正当做法,旨在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
在国际关系的复杂图景中,国家间以利益为纽带本是常态,但关键在于分清主次、把握尺度,以辩证的思维看待合作与博弈。就当前形势而言,巴基斯坦在战略权衡中非常清楚孰轻孰重。只要美巴合作不损害中国的核心利益,且客观上有利于巴基斯坦加强反恐能力,这样的交往就具备一定的合理性与积极性。
需要认识到,巴基斯坦国内政治生态中存在既亲华也亲美的力量,过去在反恐议题上态度时有反复、推进迟缓。而一旦美国在巴利益有所嵌入,反而可能促使巴方在安全治理上更加果断,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或将有助于推动地区反恐局面向更加明确、高效的方向发展。
总之,面对复杂的多边互动,我们必须立足全局、理性辩证,避免陷入简单对立的话语陷阱。当前舆论斗争形势严峻,虽少有大规模正面交锋,但“微舆论战”已渗透至各个角落,成为一场无处不在的认知较量。过去些年,美日与对岸的1450没少在认知战方面投入资源。然而,越是如此,我们越要保持清醒,不为杂音所惑、不为暗流所动!
关键时刻,“巴铁”为何胖揍阿富汗塔利班?
很多战友都在问:巴基斯坦为什么突然对阿富汗塔利班动手?而且出手如此之重,造成数百人伤亡。其实,这一切并非偶然,背后自有其深层原因。
巴基斯坦近期对阿富汗塔利班发动的大规模军事打击,表面上看是对跨境恐怖袭击的回应,实则是地区矛盾长期积累后的必然爆发。这场冲突交织着历史积怨、地缘博弈与反恐双重标准,其根源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剖析:
一、阿富汗塔利班长期庇护“巴塔”,严重威胁巴基斯坦安全
“巴塔”与“阿塔”虽不是同一组织,但渊源极深。巴基斯坦塔利班(简称“巴塔”)最初源于阿富汗塔利班。在美国入侵阿富汗期间,部分“阿塔”成员进入巴基斯坦境内逐渐形成独立组织,后来更在美国与印度的渗透支持下演变为恐怖势力。
“巴塔”长期以阿富汗为据点,建立训练营地,并频繁越境袭击巴基斯坦目标。此次冲突的直接导火索,是“巴塔”对巴基斯坦军队发动伏击,导致11名士兵死亡,彻底激怒巴方。
尽管“阿塔”在执政后承诺反恐,却始终未与“巴塔”彻底切割,也未配合巴基斯坦实施清剿,甚至长期默许其活动。由于两者存在“共生关系”且同出一源,巴基斯坦多次敦促“阿塔”停止支持“巴塔”均无果,最终选择以“越境打击”作出回应。
巴基斯坦国内安全形势本就严峻,阿富汗境内还活跃着“俾路支解放军”等组织。这些势力不仅袭击巴基斯坦目标,也曾针对中方项目发动恐怖袭击。巴方指认“阿塔”与这些组织存在联系,进一步削弱了双方互信。客观来看,“阿塔”未能彻底与恐怖主义划清界限,是此次冲突中难以调和的深层矛盾。
二、美国释放重返阿富汗信号,引发地区国家集体警惕
美国似乎再次意识到完全放弃阿富汗并不符合其利益。2025年下半年,特朗普政府试图重返阿富汗,要求塔利班移交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并威胁“不服从将面临后果”。
这一举动引发中国、俄罗斯、巴基斯坦、伊朗及中亚国家的共同反对。多国罕见地在莫斯科会议上协调立场,明确反对外部势力在阿富汗重建军事基地。显然,地区国家绝不欢迎美国“卷土重来”。
就在巴阿冲突爆发前,美国政军高层密集释放信号,暗示可能以“反恐”或“人道干预”名义重返阿富汗。而“阿塔”竟就此与美方展开谈判。
“阿塔”为何要与曾经的敌人谈判?根源在于其面临严重经济困难。美国此前扣押了阿富汗约70亿美元资产,尽管部分已被挪用,塔利班仍希望追回余款,并试图通过允许美军驻扎获取经费,增强与周边国家博弈的筹码。
尽管美军于2021年仓促撤离,但随着美国重新认识到阿富汗军事基地的战略价值,便试图以“ISIS-K活跃”或“阿塔政权不稳”为借口重返该地。此举将直接威胁中俄在中亚的战略利益,并冲击巴基斯坦、伊朗及中亚五国构建的区域安全架构。
周边国家对此反应高度一致:保持警惕。俄罗斯已将阿富汗纳入其地区安全观察范围;伊朗与巴基斯坦在完成“导弹对话”后迅速转向联合反恐;中亚五国也通过“莫斯科模式”会议,强调阿富汗必须履行反恐承诺。中国一贯主张“阿人主导、阿人所有”,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阿内政。美国若执意重返,无异于在“帝国坟场”重新埋下引信。
巴基斯坦此次对“阿塔”的强硬打击,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向美国及地区盟友传递信号:我们有能力自主解决安全威胁,无需域外势力介入。同时,这也是对“阿塔”立场的测试——是继续与恐怖势力暧昧不清,还是彻底拥抱地区反恐共识?抑或是倒向美国?
三、“阿塔”与印度走近,触及巴基斯坦战略底线
印度与“阿塔”关系的突破性进展,彻底激怒了巴基斯坦。2025年10月,阿富汗外长穆塔基高调访问印度,双方宣布将印度驻喀布尔代表机构升级为大使馆,标志着阿印关系进入实质性阶段。
更令巴基斯坦愤怒的是,“阿塔”在克什米尔问题上明显倾向印度,甚至传出“承认克什米尔属于印度”的风声,这直接挑战了巴方的核心利益。
长期以来,印度一直支持阿富汗前政府并反对塔利班,即便在塔利班重新掌权后,印度也未改变立场。然而,在2025年5月印巴战争中失利后,印度重新看到了阿富汗的牵制价值,试图通过恢复与“阿塔”的关系制约巴基斯坦。而对阿富汗来说,拉拢印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巴基斯坦的影响。
巴基斯坦刚在印巴战争中获胜,士气正盛。此时对“阿塔”出手,既是对印度—阿富汗潜在联盟的震慑,也是在向周边国家展示其军事实力与地区主导权。通过强力打击“阿塔”,巴基斯坦正告印度“不要试图利用阿富汗实施包围”,同时也警告“阿塔”:玩火者必自焚。
回顾阿富汗与印度的此次互动,巴基斯坦的出手并非无的放矢。访问期间,阿印签署多项合作协议,印度承诺向阿富汗提供援助,并支持升级靠近巴边境的基础设施。更让巴基斯坦震怒的是,“阿塔”公开称印度为“亲密朋友”,并在联合声明中变相承认“印控克什米尔属于印度”。这一表态,无异于在巴基斯坦最敏感的伤口上撒盐。
如此明目张胆的举动,使得巴基斯坦的军事打击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周边国家的默许。这场冲突也在提醒“阿塔”保持清醒:若允许美国驻军,必将引发更大规模战争;若执意亲印而与巴基斯坦及其他地区国家敌对,中国也可能放弃对塔利班的支持。
中国虽与巴、阿均保持关系,但“中巴经济走廊”的安全直接受到冲突影响。中方一方面支持巴基斯坦反恐,另一方面也通过上合组织等平台协调地区立场,防止局势失控。在核心问题上,“阿塔”最好保持清醒,勿与美印靠得太近,否则可能面临灭顶之灾。
巴基斯坦此次对“阿塔”的猛烈打击,既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要之举,也是地缘棋局中的主动出击。然而,军事手段无法根除恐怖主义土壤,唯有构建包容性的地区安全架构,才能打破“报复—冲突—再报复”的恶性循环。对“阿塔”的工作,仍需威逼与利诱双管齐下。
对中国而言,巴阿冲突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若能推动双方和解,促使“阿塔”彻底反恐,将为“一带一路”南亚通道扫除关键障碍。接下来,中国必将密切关注局势,并在适当时机果断出手。总之,一个基本原则不容动摇:外部势力,谁都别想再在阿富汗兴风作浪!
来源|占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