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再错过,“北方第一大省”赶上风口了

500

  济青烟,谁“扛旗”

  总有人说,身为传统工业大省的山东,错过了互联网,错过了新经济,错过了很多新兴产业的最佳介入期。眼下,即将迈过经济“10万亿”台阶的山东,终于赶上了风口。

  10月11日,引力一号(遥二)·海澜之家号运载火箭,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将3颗卫星送入苍穹。当天,山东省委书记林武专程前往,观看火箭发射过程,了解发射指控和保障情况。

  这是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第2次远征,也是东方航天港保障的第20次海上发射。作为国内唯一的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东方航天港几乎见证着“非传统航天大省”山东,跻身全国商业航天版图的全过程。

  商业航天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外界预期,中国商业航天全产业链正快速发展,有望在“十五五”末或“十六五”时期迎来成熟期。

  最新发布的《山东省加快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中提出——到2027年,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力争具备年产100发运载火箭、150颗商业卫星的能力,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山东蓄力一击,将如何改写商业航天区域版图?省内三大万亿城市又将如何为山东“扛旗”?

  1

  抢占赛道

  所谓商业航天,即以市场化方式提供航天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涵盖火箭发射、卫星应用、太空旅游等领域。看似“遥远”,但距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从电视卫星信号、天气预报到导航地图等,都依赖于此。

  这一赛道的上游是火箭制造、卫星制造及相关配套设备,中游是商业发射、卫星测控、地面设备及终端和卫星运营等,下游则包括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互联网等应用场景。

  一个庞大的万亿级市场已经浮现。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行业产值由1万亿元增长至2.3万亿元左右,复合年增长率为22.9%。预计202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8万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20多个省区市先后发布40余项政策规划,支持商业航天关键技术创新、产业化落地、生态建设、场景开拓等,都不想错过这场深空经济的较量。

500

  图片来源:东方空间官微

  不仅是北京、上海、四川、陕西、湖北等传统航天大省密集加码,像山东、河南等“非传统航天大省”也依据自身禀赋,另辟蹊径,跑步入场。

  中泰证券研报分析,火箭发射作为产业链核心环节,需求主要来自卫星发射。国际电信联盟(ITU)实行“先到先得”原则,推动各国加速组网。中国正在积极布局多个超大规模低轨星座,包括“星网”“千帆”等。

  “截至2025年4月,星网计划仅发射28颗、千帆星座仅发射90颗,均不足规划目标的1%,发射进度显著滞后。短期看卫星组网需求明确且庞大,火箭发射频次不足成核心瓶颈。”前述研报指出。

  尤其是频轨资源争夺加剧,火箭发射需求与日俱增,早前四大传统发射场商业发射频次和成本尚不稳定,海上发射这一经济、便捷、灵活发射赛道逐步进入视野——

  2019年6月,山东在烟台海阳海域成功完成国内首次海上火箭发射,随即启动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建设,这也被视作“正式拉开山东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序幕”。

  这也是向海问天的开始。山东海岸线绵长,东部海域航线密度低,发射航落区安全性好、轨道灵活,可以满足不同倾角卫星的发射需求,也成为山东在全国商业航天版图中最醒目的标签。

  2

  发射引领

  曾几何时,谈及航天发射中心,就只有酒泉、太原、西昌以及后来的文昌,而烟台在过去六年时间里强势崛起,已然成为与之并列的一极。

  作为我国唯一的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东方航天港成功保障我国海上发射任务20次,累计发射卫星130颗,已具备“近海一周两发、远海两周一发”的发射能力。

  这背后,烟台国资组建的东方航天港集团,以海上发射为核心支撑,持续撬动卫星、火箭、发射场三大要素落地,“招引30个、总投资322亿元的航空航天产业项目都集聚在一个产业链条上”。

  在海阳,长约6公里的航天大道串联起火箭制造、卫星产业、海上发射等组团,一个十分可观的生态搭建完成。火箭从星箭总装厂房到海上发射平台,48小时内就能完成“出厂即发射”的全流程。

500

  图片来源:东方航天港

  这种生态优势显而易见。就像东方航天港集团方面透露,这种将制造、发射、回收环节“物理相邻”的设计,让产业链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50%以上。

  很大程度上,中国长征火箭、星河动力航天、九天行歌等一大批行业标杆企业接连落子,也印证着这种产业链效率的吸引力。着眼“十五五”,烟台也正全力打造“国内最具特色的商业航天产业集聚区”,进一步推动商业航天从“发射引领”到“全链跃升”。

  从海阳到烟台,从烟台到山东,山东以“海上发射牵引、工业基础支撑、产业链协同”为路径,经过数年培育,逐步形成“海上发射服务—星箭核心制造—空天信息应用”的完整产业生态。

  山东在《若干措施》中提出,力争到2027年,具备年产100发运载火箭、150颗商业卫星的能力,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打造一批国内领先的技术和产品,构建起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这也传递出“非传统航天大省”山东,在商业航天版图勇争上游的决心。18条支持措施从强化航天基础设施、运载能力,到航天产业协同发展,再到关键技术创新突破及要素保障,推动商业航天产业全链升级的意图十分明显。

  正如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焉杰所言,山东已初步形成“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空中有网”的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发展格局,而《若干措施》的落地,将让这份“格局”更具竞争力,让山东商业航天在国家战略中从“参与者”向“引领者”加速迈进。

  3

  再造引擎

  不久前,山东省商业航天产业创新发展会议在海阳召开,烟台、济南、青岛、泰安四市依次登台“推介”,这其中,作为山东“最年轻”的万亿城市,烟台承担着“旗手”角色。

  10月10日至11日,山东省委书记林武在烟台市调研并指导市委常委会会议,期间专程到位于烟台海阳市的东方航天港,观看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过程,了解发射指控和保障情况。

  林武在烟台强调,扛牢经济大市勇挑大梁使命担当,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贡献烟台力量。

  这是省级层面对于烟台新的期许,也是对商业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点题。

500

  图片来源:摄图网501638851

  山东作为北方第一、全国第三的经济大省,2024年GDP达9.86万亿元,但是传统产业占比较高,要打造“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需要更大的向“新”动力。全省明确将商业航天定位为全省产业发展中“极具潜力的新领域、新赛道”,也正借助《若干措施》的落地,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不过客观而言,山东并非传统航天大省,其商业航天规模与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等地还存在较大差距,要想跻身商业航天强省绝非易事。

  目前,北京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超2600亿元,广东也在冲刺明年商业航天及关联产业突破3000亿元的目标,上海预计在2027年达到1000亿元左右,山东要想争得一席之地,如期完成500亿元产值目标是当务之急。

  这绝非单打独斗能完成的任务,《若干措施》明确提出,推动山东形成“三核引领、梯度辐射,多点支撑、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

  支持烟台以东方航天港为重点,打造山东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发展核心区,引领带动全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

  鼓励济南、泰安聚焦火箭卫星制造以及卫星运营和太空计算等产业规模化发展,打造省会都市圈商业航天产业集群;

  鼓励青岛打造卫星应用特色产业集群,发挥上合示范区优势,建设商业航天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桥头堡。

  与此同时,其他市结合产业特色优势开展协作配套。

  眼下的山东,并非没有跃级的可能。山东商业航天的历史虽只有短短数年,但是济南、青岛和烟台“三核”制造业的积累已有数十年,有望被新的引擎唤醒。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核准批复济钢集团卫星制造项目,引发业内关注,填补山东空白。

  就像海阳凭借海上发射差异化突围,济钢也以零部件制造精准切入卫星赛道,构筑起覆盖卫星总装制造、卫星核心部件、火箭动力测试的航天产业生态链,具备年产100颗500公斤级卫星的能力。

  像济钢这样的故事并不少见。山东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在《山东省商业航天发展的现状与挑战》中分析,“黄渤海沿岸的区位优势为低成本海上发射提供了地理支撑,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传统工业积淀奠定了产业链协同基础,海洋经济与航天技术的跨界融合更催生了卫星遥感、海洋监测等特色应用场景。”

  这些都是山东的“特殊变量”。对于山东来说,商业航天的区域竞争开局顺利,但最终能否实现“越级”,仍是一个重大考验。

  文字 | 淡忠奎

来源 | 城市进化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