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江苏老板,武装了大半个地球的锂电池


500

  2011年,联想旗下的君联资本看好新能源赛道前景,决定投资其中的潜力公司,当他们的投资经理葛新宇挖出一家名叫先导智能的企业,并恳切表达出投资意向时,公司创始人王燕清却直接告诉他:

  “我们没有融资打算。”

500

  先导智能是葛新宇投资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项目。

  从华为巴基斯坦代表处市场负责人,转行为君联资本投资经理后,葛新宇像房产经纪人一样,开始了篦子般的“扫盘”。

  他的重点是苏、锡、常地区,那里长期是中国制造业重镇,在新能源领域也有很好的产业基础,更重要的,这里还是他的故乡,他熟悉这里的一切。

  先导智能是葛新宇从近百家企业中筛出来的,他看好这家公司的老板,更看好它的业务前景。

  1999年,无锡县无线电二厂的业务骨干王燕清,带着借来的8万元,租了一间旧仓库,雇了两个退休工人,办了一家工厂:无锡先导电容器设备厂。

  王燕清是无锡的农家子弟,1982年,16岁的他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常州无线电工业学校,主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无锡县无线电二厂。

  担任设备工程师的13年里,许多老工程师、老工人都成了王燕清的师父。这期间,他尤其对电容器这种用途广泛的元器件格外留心,宿舍桌上经常散落着一堆薄膜、铝箔、极片,这是他的爱好和功课——不断地拆装电容器。

  因为摸得熟,所以看得准。电容器多场景、多用途的特性,赶上中国工业的蓬勃,很快变成一个不小的市场。看到机会的王燕清于是决定辞职创业,但他却没有去做电容器,而是选择了电容器设备——有很多人做电容器,就会有很多人需要电容器设备。

  沿着“别人淘金,自己卖铲”的逻辑,王燕清的电容器设备厂上路了。在人少钱少的初期,王燕清是老板,也是首席专家、销售员、以及售后工程师。

  据说,为了造出世界上最快的飞机,美国工业家霍华德·休斯曾把自己关在车间里一个星期,进食只靠牛奶。王燕清除了经常奋斗在车间,把纸板箱当成床铺,还直接将一个大仓库隔断,前面是工厂车间,后面是一家三口的家,带着妻子和儿子一住四年。

  就这样,先导厂陆续造出了卷绕机、分切机、分选机、镀膜机、焊接组装机等一系列电容器生产设备,赶上中国工业化大爆发,产品持续畅销,工厂扩到百人规模依然要放弃很多订单。

  相比同行,先导还有一个显著的优势:成本。

  设备制造业的特点是“来单定制、按需生产”,因此在元器件、材料采购上往往“照方抓药”,而王燕清却偏偏不按常理出牌——他会用大单、长单锁定供应商,以换取采购价格上的优惠。

  这些省下来的成本,既是先导的利润,也是先导的竞争力。

  尽管有明显优势,有更全的产品线,有充足订单,但王燕清却不怎么满意。

  当时,先导等国内厂家基本都在低端市场拼杀,高端电容器设备,主要被美国和意大利品牌垄断,王燕清因此立志:要做高端产品,要干到世界最高水准,要服务最大的客户。

  2001年,先导等到了“服务最大客户”的机会——日本松下找上门,希望先导造出“每分钟能生产30个电容器芯子的卷绕机。”

  卷绕机用于将薄膜、铝箔、极片按设计卷绕成芯,是薄膜电容器制造的关键设备。松下自己的设备,只能做到每分钟生产20个。

  这个艰难的任务,王燕清咬牙接了下来,又咬牙拼了下来,顺利地出色地完成了。

  这对先导是一次质的飞跃。

  有了松下案例作为技术背书,先导的品牌一炮打响,发展也更加势如破竹——买地、建厂、扩产,而后是技术的再提升与出口,几年里,技术与市场的正向循环,让王燕清对“干到世界最高水准”信心越来越大。

  到葛新宇找到王燕清的2011年,先导已在电容器设备领域做到了全国第一,全球前三。

  更重要的是,先导智能已经取得了一系列世界性的技术突破,比如卷绕机自动化技术——从原材料安放到生产电容器芯子的全流程,都能自动完成。立足于这些技术,它进入到了同样需要卷绕工艺、自动化技术的锂电池领域。2008年,先导成立了锂电事业部,2010年后成功研制出锂电池卷绕机、熔接机、叠片组装机和真空自动注液机。

500

  ▲先导智能锂电设备业务的部分卷绕机产品

  来源:默思财富

  这也是葛新宇看好先导智能的原因。在他看来,锂电池是确定性的机会,为锂电池“造铲子”的锂电池设备则将最具先机。而且,当时全球第二大锂电池生产商日本索尼,已经躺在先导的客户名单中。

  无论是先导的能力储备,还是王燕清专注、敢拼、技术出身的个人特质,都让葛新宇如获至宝。他坚决认定,先导就是他要投的企业。

  但王燕清却给葛新宇泼了冷水,锂电池离真正的大规模商用还早:

  尽管2008年奥运会上50辆大巴车大放异彩,2009年也有“十城千辆”的示范工程,但大家看到的动力锂电池依然相当的冷,电动乘用车普及之路还遥远且谁也没有把握。

  王燕清的潜台词是,他可以拓荒,可以不计短期回报,长期投资锂电设备,但让资本进场,并由此带来让整个先导不自由、不从容的压力,他就不想要了。

500

  很多年后,葛新宇还记得他故意激将,最终打动王燕清的地方:

  “中国有很多企业类型,如果你就是满足于每年三四千万利润,管一两百号人,也不错,也承担了社会责任,也贡献了很多产业价值。”他停了一停又继续说:

  “如果您更有雄心,事业心,想把先导做得更大,可以跟我们合作。”

  真正让王燕清下决心干的是,他们在随后讨论中,勾勒出了如何做得更大的可能性与路径:即便动力电池没能爆发,先导的产品也可以在光伏发电、储能、消费锂电子中找到应用场景,仍会是一家很有前景的公司。

  2011年,接受了君联资本投资的先导智能,开始向锂电池设备全力转型。君联还将此前投资的动力电池企业苏州星恒介绍给先导,成为其在锂电池领域的第一个国内客户。

  实干的人,一旦被更大梦想点燃,那基本上就是百折不挠,势不可挡。

  2011年到2013年,先导智能的进展几乎一日千里。期间,公司成功研制出了汽车动力锂电池卷绕机、集成焊接和卷绕功能的数码锂电池焊接卷绕一体机、新型TAB熔接机、电机分割机、隔膜分切机、极片模切机、成型组装机等一系列锂电设备。

  过程中,王燕清虽不再日夜亲自蹲守车间,但同样坚持奋战在一线,且要求更加严苛:只瞄准最高水准。有人因此开玩笑说,他把整个研发团队都变成了当年的王燕清。

  为解决一个极片卷绕时边缘对齐的微米级偏差问题,一个工程师团队连续72小时守在设备旁,记录了上千组数据,最终通过微小的结构改进解决了问题……

  如此的坚持不懈与精益求精,让先导智能紧紧把握了一个关键性的机会:坐上宁德时代的战车。

  先导与宁德时代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12年。那一年,苹果向锂电池制造商ATL提出变更电池设计,为了满足这个需求,ATL需要采购设备、改变工艺,鉴于日韩品牌价格太高,他们尝试转向先导智能询价,并收获了满意的答案——

  先导的价格要比进口设备低将近50%,但性能丝毫不输。

  当宁德时代从ATL独立出来,这份信任得以延续。2014年,先导智能正式成为宁德时代的设备供应商,并在此后一直紧紧跟随宁德时代的步伐至今。

  台湾企业家郭台铭总结自己为什么成功时,特别强调了遇到苹果并跟随苹果的压力和幸运。他说,真正一流的客户不但能给你超出想象的订单,更能激发你的成长,让你自己也成为一流,必须一流。

  虽然情况有所不同,但先导和宁德时代的精髓依然如此:当宁德时代不断把握机遇,几乎踩对了每一个产业节点,既分享产业整体进步,也推动产业整体飞跃式向前发展;先导智能不但获得了来自于它的订单,也在它的带动下成为行业世界一流。

  当2017年,宁德时代以11.84GWH的装机量超越松下,问鼎全球冠军。先导也几乎同步冲向了锂电设备的世界第一,索尼、松下、LG化学,到大众、宝马、特斯拉、比亚迪、亿纬锂能……这些新能源领域的新老巨头,都成为了它的客户。

  2014年,先导的年营收才3.06亿元,2018年这一数字已一路飙升到38.9亿元,基本每年都呈现翻番增长。

  2017年,曾经偏向保守,如今已非常企业家思维和格局的王燕清,更是做出一个在当时看起来相当激进的决定:拿出13.5亿元,收购一家成立三年的公司,泰坦新动力。

  这笔钱是先导几年苦攒的家底,很多老员工和社会上的朋友,都为王燕清捏了一把汗,但王燕清已决定,他看好这次收购给公司整体带来的价值与发展空间提升。

  锂电池的生产流程,可以分成前、中、后段三道工序,制造设备亦照此分成前中后段。其中,前端设备由于标准化程度高,毛利率也低,而中后段设备的标准化程度低,客户会为定制方案支付高溢价。

  数年来,先导智能已经完成了对分切、涂布、卷绕等前中段设备的覆盖,而主营锂电池后端的化成分容智能制造产线的泰坦新动力,恰恰就是补全后段的最后一块拼图。

  而且,这次收购完成,换回来的还不只是成功切入高毛利的后段市场,也更会彻底改变先导的定位和地位——成为前中后全线贯通的锂电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

  从此,先导基本可以包揽和武装锂电池产业的一切生产制造,无论是生产电芯、电池,还是做模具组装、充放电测试、集装箱储能,都可以得到先导智能的设备支持,它同时还提供设备定制研发,定制生产、安装调试、售后维护以及设备更新等各个阶段的服务。

  自创业初期就延续下来的“成本大法”,在当下的先导不仅得到了延续,还有更上一层楼的放大——除了标准件的规模化集采,先导还在许多核心部件上实现了自研自产,直接将采购成本中的溢价部分,转化成自己的利润。

  成本与效率管理的意识,甚至渗入了先导的研发。它的技术团队会与头部客户共同研发新一代产线,使产品规划更具针对性,避免研发资源的浪费,并尽可能地将工艺流程固定成模块,以实现“即插即用”式的效率最大化。

  一段资本市场的传奇,也随着先导产业的展开而开启。

  2015年,先导登陆深交所完成上市。上市时,王燕清与老朋友葛新宇曾经大胆预期:随着产品放量带来的业绩增长,先导智能的市值将在五年内超过200亿元。

  但后来的发展,令两人还是保守了——先导实现200亿市值,只用了两年。

500

  ▲来源:先导智能

  2017年7月,《中国企业家》的记者李碧雯,采访已是君联资本执行董事的葛新宇,她记录下了一个细节:

  “葛新宇拿起手机,刷新了下行情,然后抬起头说,‘今天是先导市值的历史新高’。”

  2021年,当电动车开始与燃油车平起平坐,全球锂电池大爆发,先导智能的市值突破千亿大关最高达130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锂电池设备与制造方案提供商。

  此后,虽然锂电池装机放缓,先导增速回落,其市值也大幅降低,一度缩水到不足300亿,但先导智能的发展依然马不停蹄,并不断加大创新程度,引领行业变革。

  比如在2023年,先导就推出了智能工厂穹顶系列产品线,通过引入人工智能算法,对锂电池产线各个工艺段进行分析优化,实现高智能、高效率、无人化的数字化工厂。

  公司在中国及全球的行业第一地位,因此从未被动摇,其市场占有率分别超30%和20%。

  当2025股市整体回升,先导智能的股价也持续高涨,并重回千亿大关。

500

  根据先导智能2025中报显示,公司在半年内实现了66.1亿元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92%,净利润7.4亿,同比增长更高达60%。

  只不过这一次,支持其股价的,不只是业绩增长以及股市整体回升,而是另一个重大利好预期:固态电池。

  能量密度更高,续航更长,也更安全的固态锂电池,已是明确的产业升级方向,而相比液态电池,固态电池由于电解质不同、工艺不同,需要重新开发核心设备。

  当固态电池走向成熟,其应用场景也会进一步扩大,如机器人、低空飞行器、储能都将会是巨大的增长空间,进而也带来电池设备的扩张。

500

  ▲来源:先导智能

  先导智能因此再次赢得先机,并且基本上要继续赢把大的。

  其2025年的中报显示,公司的固态电池设备,已经进入全球头部电池企业、知名车企和新兴电池客户的供应链,并陆续获得复购订单。

  这同样得益于王燕清的远见——早在2018年,先导就开始关注固态电池的产业进展,并通过和电池客户的接触交流,率先预判这一新事物可能用到的工艺路线。

  最重要的是,先导智能继续“大掏腰包”做研发,让一家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堪比很多科技公司。

  目前,中国研发投入最狠的华为、中兴、大疆,其研发投入大多在15%左右,联想、TCL、小米等更只是在3%到5%之间,而先导智能的研发比例却常年保持在10%。

  即便在行业周期调整的2024年,先导的营收和利润双双出现下滑,但研发比例却不降反升,达到了14%。

  这让先导提前储备了一大把的固态电池设备解决方案与成果,所以尽管固态电池的技术路线、工艺路线还没有完全确定,但先导智能依然是最有确定性的那一个。

  这个确定性,就是以极致的成本控制、效率管理和前瞻性的技术投入,为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的崛起提供最关键的“基础设施”。

  回头来看2011年的那次会面,无论是葛新宇还是王燕清,虽然他们当时都对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电池充满信心,但却都想不到,并且不敢想象锂电池产业会有今天的局面。

  当时,即便最乐观的行业报告里提到的市场前景,在今天看来依然是保守得令人吃惊。

  制造业不但讲技术含量,更要讲成本、效率,是最没有捷径的地方。

  资本注入之前的先导,已在成本、效率上练就硬功夫,资本注入后的先导得以更加投入技术,进而修炼成行业的全球最高竞争力,不仅修成了全球行业第一,也确保整个中国新能源产业能够在全球化竞争中,构筑起难以撼动的体系性优势。

  成本、效率,创始人的苦干与实干,再插上资本与技术的翅膀,这也是大多数中国制造业问鼎世界的路径。过去这些年,这条路径本身,就是一条超级赛道。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