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养老,一场针对空巢老人的「精准骗局」?
文 / 一灯
来源 / 节点财经
在“银发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超过20%,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巨大的刚需催生了庞大的“银发经济”市场,叠加人工智能技术浪潮,“AI+养老”成为了一个备受资本与市场瞩目的热门赛道。
然而,“AI+养老”尚在探索中,针对中老年群体的AI诈骗案件却已频频发生。
2025年8月,河南一位李奶奶接到孙子带着哭腔的求救电话,声称打架被抓急需4万元私了,心急如焚的老人险些上当,所幸被老伴及时阻止。
2025年10月,台北一名70多岁老妇被假冒“费玉清”的诈骗集团骗取超千万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233万元)。诈骗持续8个月,直至亲友察觉异常劝其报案才发觉受骗。
图源:微博
从利用AI技术冒充亲人求救、伪造明星恋爱,到冒充AI导师用“轻松赚钱”“包教包会”等口号吸引老年人买课或投资项目,再到各类打着“智能健康”旗号却名不副实的AI产品在市场中鱼龙混杂。
关于“AI+养老”的“新诈骗”与“伪智能”,不仅严重侵害了老年群体的财产安全与身心健康,更在不断消耗着社会对这项新兴技术的信任基础。这让人不禁要问:在喧嚣与泡沫之下,什么才是AI养老应有的价值回归?
01 技术围猎:老年人成为AI诈骗重灾区
据公安部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国AI换脸诈骗案环比增45%,老年群体受骗占比达38%。
纵观这些AI诈骗案例,其方式大致可归为两类:一类是借助深度伪造技术,合成子女、名人的音视频,以各种理由情感绑架,诱骗老年人迅速转账;另一类则是利用了老年人对权威的信任以及健康需求,借助AI技术伪造“主持人”“名医”“专家”形象,骗取中老年群体信任,高价兜售所谓的神药与保健品。
据蚂蚁集团披露的数据显示,有3万多名老人因轻信“特效保健酒”广告被骗超10亿;700多人组团假扮老中医导致全国超10万人受害。
而除了直接诈骗,围绕AI技术本身编织的“创富神话”同样害人不浅。
这些骗局通常以“免费学习AI”“零基础月入过万”“包教包会”为诱饵,先是精准投放建立信任,接着制造“名额有限”的紧迫感促成冲动消费,最后进行层层收割直至消失。
截止10月13日,在黑猫投诉平台搜索“AI课”,相关结果高达5963条,其中涉及老年学员的不在少数,投诉问题涵盖夸大宣传、诱导消费、效果与承诺背离、退费难等。
图源:黑猫投诉平台
一位投诉者称,家中70多岁的老母亲并不具备学习AI知识的能力,却被平台承诺的“低风险高收益”诱导购入其AI课程,前后缴纳培训费累计达7798元。不仅课程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教学,他们根据所报AI培训课程操作2个月,收益也只有1.6元,与宣传严重不符。
图源:黑猫投诉平台
为何老年人会成为AI诈骗的重灾区?在《节点财经》看来,这背后是技术盲区与情感空缺的双重脆弱。
许多老年人对AI等新技术的认知存在天然盲区,难以识别高度仿真的诈骗手段。并且,据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显示,老年人平均每天使用短视频应用达2.83小时,空巢老人甚至将直播间主播称为“干儿子”“干女儿”。这种深层的情感需求,使他们更容易相信AI账号模拟出的虚假关怀,从而陷入“明星恋爱”“高收益理财”等骗局。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从技术和社会两个层面构建更坚实的防护网。
例如,在技术层面,以AI对抗AI已成为必然选择,例如一些智能产品的AI助手不仅可以自动接听那些烦人的营销、骚扰和诈骗电话,还能虚构信息与对面热聊,浪费骗子的时间;还有企业推出“AI拍图打假”功能,能在秒级内识别虚假医疗产品并提示风险。
图源:支付宝
子女这边也要成为老人的“数字监护人”,通过“三帮三查”协助防范:“三帮”即帮安装反诈APP、帮开启短视频平台的“银发模式”、帮绑定“家庭守护”功能(如微信的“亲属卡”可设置消费限额,避免大额损失);“三查”即定期排查新增APP、陌生群聊和消费账单,避免老年人隐瞒被骗情况。
而在社会层面,亲情和社区的陪伴不可或缺。子女应常与父母沟通,鼓励老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社区也要多开展线下社交活动,帮助老人提升对新型骗局的认知和警觉。用真实、稳定的人际温暖抵御机器模拟出的虚假关怀,才是守护长辈晚年安宁的根本之道。
02 乱象丛生:AI养老市场的“伪智能”陷阱
只有不了解前沿技术的老年人,才会被各种名目的AI骗局捕获?如果你真的这么想,那就有些“天真”了。在“AI+养老”这条赛道,受骗的可远不止老年群体。
当前,AI养老产业在政策与需求的双重驱动下迎来爆发式增长。据中国老龄化国家委员会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2025)》数据显示,养老服务机器人赛道近三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50%,预计未来五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200亿元人民币。
然而,在这片繁荣景象下,一股名为“伪智能”的暗流正在悄然涌动。
据国家消费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025年初的专项抽检结果显示,市面约35%的养老服务机器人受检产品在“智能交互”和“环境适应性”核心指标上未达到其宣传标准的50%;部分产品关键功能(如跌倒检测)的实测准确率甚至低于70%,远未达到可靠应用水平。
也就是说,这些号称“智能”的产品,实则仅是程序化、模板化的自动化机器,无法真正理解用户意图、适应复杂环境、进行个性化持续学习。
图源:养老科技前沿
比如,一些“对话陪伴机器人”的交互完全依赖于固定的问答库,一旦用户的提问超出预设范围或句式稍有变化,便会答非所问,完全不具备人类对话中的逻辑推理与情感共鸣能力;一些“娱乐服务机器人”只是将收音机、天气播报、视频播放等功能组合进机器人外形中。各项功能间缺少协同关联,与机器人应具备的“智能”特质相距甚远。
而有些“危机预警机器人”则危害更大。它们宣称具备跌倒检测、异常行为识别等安全守护功能,但因传感器配置简陋、算法模型训练不足,在真实复杂的家居环境中,漏报率可超过40%,这让其核心安全功能形同虚设。
当消费者尤其是满怀孝心的子女,屡次被华而不实的营销话术所误导,购买到名不副实的产品,便会对整个养老服务机器人行业产生普遍的怀疑。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严重损害了行业的声誉,并可能扭曲市场信号的传递,导致资本和资源更多地流向营销包装而非底层的技术研发,从而阻碍了整个产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因此,《节点财经》在这里对AI养老乱象的探讨与批判,并非否定技术本身,而是为了刺破泡沫、正本清源,让我们从对“智能”概念的盲目崇拜,回归到对老年人真实需求、产品可靠性与技术人文温度的深刻洞察上,这正是所有AI养老价值创新的起点。
03 价值回归:国内外的创新路径与商业落地
不管是“新诈骗”还是“伪智能”,面对这些乱象,AI养老产业迫切需要实现价值回归,探索真正有商业价值和社会意义的创新路径。而放眼全球,国内外已有众多创新尝试。
例如,韩国为应对独居老人的孤独与健康监护问题,推广了由Hyodol公司开发的AI玩偶。这款玩偶内置了基于ChatGPT的对话系统,不仅能与老人进行日常交流,主动提醒他们按时吃饭和服药,其内置的传感器还能监测老人活动、识别消极情绪,自动向护理团队或家人发出警报,体现了其在情感陪护与安全监护上的双重价值。
图源:Hyodol官网
在新加坡,台达研究院开发的AIDEN服务型机器人则展现了另一种形态。它能够在组屋区自主搭乘电梯,为长者提供送餐和生活必需品配送服务。在与新加坡非营利组织Lions Befrienders的合作中,AIDEN代替工作人员执行重复耗时的送餐任务,平均每月为其节省了44个小时,让工作人员能将更多时间用于与长者进行面对面互动和陪伴。
图源:台达研究院(新加坡)
而在国内,能够辅助老年人日常行走、身体锻炼的外骨骼机器人,正通过 “以租代售”的商业 模式破解普及难题。以泰山景区为例,外骨骼机器人统一执行80元/3小时的租赁标准,单块电池续航可达8小时。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使用门槛,更通过实际体验建立了用户信任。
这些多样化的产品和方案,清晰地勾勒出AI养老场景化落地的三大核心方向:
• 康复辅助: 以外骨骼机器人为代表,通过柔性传感器与深度学习技术,能有效帮助偏瘫老人进行站立和行走训练,提升康复效率;
• 情感陪护: 通过多模态情感计算,超越简单对话向情绪识别与响应演进,提供真正的情感关怀;
• 智慧环境: 通过非接触式传感器(如毫米波雷达、智能床垫)实时监测生命体征,尽可能降低误差率,并提前预警健康风险。
与此同时,从“单一功能”向“生态整合”转变,也正成为AI养老的创新方向之一。
在美国,专注于老年生活服务的Solera Senior Living公司,联合五家企业打造的“互联养老联盟”,通过AI驱动的生态系统、协调的治疗计划和安全的数据共享,在试点社区实现了老年群体的跌倒概率、住院率的有效降低。
在国内,以上海徐汇区推出的 “AI+养老创新实践区” 为代表,其推出的全国首家“AI+养老”体验馆——“晞颐·AI体验馆”,集聚了一批养老领域的科技产品,覆盖“具身智能的养老机器人照护”、“老年认知障碍数智化筛查照护”等十大应用场景,旨在通过技术重塑养老服务流程,让AI养老从单点技术突破走向系统化生态构建。
图源:上海区情观察
此外,《节点财经》认为,要想构建健康、可持续的AI养老产业生态,除了在技术与场景层面的深入融合,更需在监管与标准层面做好顶层设计。
例如,建立养老服务机器人的智能等级评价标准,对机器的环境交互、认知决策、个性化服务等核心能力进行量化测评和分级认证;强化广告宣传监管,对产品宣传中使用的“智能”、“AI”等术语进行严格规范等。
总之,在全球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AI养老产品或解决方案的成功标志不应是技术的炫酷,而是老年生活品质切实、可衡量的提升。只有回归需求本质、构建可持续商业生态的创新,才能真正推动AI养老产业走向成熟与规范。
*题图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