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鼓吹自古以来焚烧秸秆的,都是人云亦云,被网上带节奏
【本文来自《湖南岳阳“烟雾锁城”,官方回应:上游烧秸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我现在就在河北老家,家里还有十亩地,我都是亲历者,我想我是有发言权的,这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
凡是鼓吹自古以来焚烧秸秆的,都是人云亦云,被网上带节奏。
自古以来就没有在野外焚烧秸秆的习俗和习惯,那个时候,一把草都是宝贝,谁舍得败家一把火烧了,
真正焚烧秸秆的起源,大概在九十年代中期,我国人口从改开初期开始从乡村流动到城市,农民进城,农村人口开始大幅下降,那个时候,每到收获节,在城市务工的人口就得请假回家收麦子,收玉米。
慢慢的收麦子,收玉米的钱不够请假的钱了,人力开始短缺,小机械化开始大幅出现,收割机收获后,残留的秸秆成了大问题,收没法收回去,留着地表又影响耕作,只能一把火烧了。
九十年代开始,化肥工业大起步,农家肥的效率低下,沤的农家肥都不如一袋化肥劲大,农家肥就慢慢开始消亡。
猪,驴、牛,也不养了,家家户户的猪圈没了。
收割也有问题,小麦从镰刀收割到小收割机收割后,秸秆带麦穗拉倒场院脱粒,残留的小麦茬不影响玉米播种,因为玉米是 点种,小麦秸秆拉回脱粒后,残留的秸秆留在场院里堆放,到秋季收玉米的时候,麻烦大了,玉米是掰棒子,残留整株玉米秸秆,必须砍到拉走,才能翻耕播种冬小麦。
哪有那么多人工去处理。
焚烧玉米秸秆成了最直接的办法,一把火烧了,所以九十年代后焚烧秸秆主要是秋季的玉米秸秆。
化肥工业大起步,带来的另一个大问题就是,土壤板结,
上边说了 ,没有人再费时费力的去沤肥,土壤有机质大幅减少,造成土壤板结,生物菌难以生存,产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
两个问题的解决,大概在2010年前后,秸秆还田实验成功,前提条件是收种机械和种植技术的改变。
中小型小麦联合收割机出现了,就是电视里那种联合收割机,小麦在田间直接脱粒拉走,秸秆粉碎在田间,因为小麦收割后不需要翻耕,就直接点种玉米,小麦秸秆覆盖田里,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经过两三个月,小麦秸秆就光有个壳了,一碰就碎了。
玉米联合收割机也出现了,收棒子,粉碎玉米秸秆,一体化完成,再也不用人工费时费力的去砍玉米杆了。
千年以来的翻耕犁被淘汰掉,旋耕 犁大规模推广了,(大多数人都分不清翻耕犁和旋耕犁的区别就开始蛐蛐,秸秆还田了),上边说了,小麦收获后不需要耕地就可以种玉米了,但是到秋季种冬小麦前得翻耕,粉碎后的玉米秸秆覆盖整个田地,抓一把玉米秸秆,长度大概在四五公分左右,成丝条状,覆盖厚度大概 在一两公分左右。
翻耕的深度大概在30公分到40公分不等,所以秸秆与土的比例不到十分之一左右,旋耕混合后,抓把土,就不怎么看的到秸秆,
河北的土壤粒径大概在150目~250目之间,约150微米到75微米左右,已经是非常细了,遇水后粘度非常强,干后就成硬土坷垃状,非常容易板结(因为我研究沙漠改土和盐碱地治理,所以非常清楚),保水保墒性非常差,在夏秋季,河北雨水大,透气性排水性又非常差。
秸秆还田一举解决了这几大问题,土壤有机质大幅增加,改善了土壤结构,保水保墒,透气排水性得到大幅改善,同时科学施用化肥,复合肥替代单一肥,以今年小麦为例,亩产量平均在1200斤左右,比八十年代的亩产六七百斤,翻了一倍左右。
什么秸秆还田造成种子空鼓,他们就没有搞清翻耕与旋耕的区别,粉碎与不粉碎的区别,
什么还田造成虫卵病虫害的增加,也没有搞清病虫卵发育生存的方式,以蝗虫为例,蝗虫卵是地下过冬的,旋耕能改变虫卵的环境,还有金龟子幼虫,都是地下发育成长的,病菌类是地上生存的,旋耕埋到地下,这些病菌还能存活吗。但就是这样,只要环境合适,病虫害还是会大面积爆发的,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生物农药。
别人一带节奏,他们就跟着喊。
到河北来看看,看看还有谁家焚烧秸秆,早已经改变了,我前两年在山东看,也早就是秸秆还田。
现在局部还残留焚烧的,我估计跟当地条件有关,北方沙土地与南方水田交界的地方,半干半湿,粘土类的土壤不好旋耕,成本高于翻耕,这只是我个人推测,没有实地考察过。
顺便提一嘴,我在研究沙漠治理和盐碱地治理,突破了一个新理论,按照新理论,现在搞的植树造林治沙方式和草方格治沙方式是错的,还有耐盐植物方向也是错的,新的理论正在实验中,预计后年开始田间地头实验。可以有效治理沙漠,沙漠变良田,大幅减少沙尘暴,盐碱地也能变成好地。配套的机械和种植方式也在实验中,新的理论更重要的是治理的成本突破,普通人都能搞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