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正在占领地球!但比人口更可怕的,是他们那洗脑上亿人的神曲...
说到印度,那真是一个神奇的国度……
他们的电影里面总是动不动就突然开始唱歌跳舞:
他们的阅兵式比杂技晚会还要精彩:
他们的广告不看到最后永远不知道是想卖啥,电影的剪辑特效更是天花乱坠……
然而最近印度人正在往全世界输入人口,【印度】像一个精神符号一样,开始到处散播,比如加拿大和日本:
在这片恒河文明的发祥地上,“丰富”可以说是他们的民族代名词。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的丰富程度能与印度的恒河水抗衡,那也就只有他们的音乐了。不过和恒河水相反,印度音乐的丰富,是体现在美的方面。
事实上,印度古典音乐可能是世界上最复杂的音乐。
不仅复杂,其极高的辨识度更是神奇,每次听到印度音乐,总会让人不由地想到咖喱、鼻环、手抓饭……
说到这里,你脑子里是不是想起了这首歌:
是什么让印度音乐如此特别?
——印度音乐的灵魂,在于拉格和塔拉。
啥是拉格和塔拉?
拉格
拉格(Raga)的名字取自印度神话,直译过来就是“色彩”“色相”。实际上它是从音阶中衍生出来的东西,可以理解为在印度古典音乐中使用的调式,和今天我们学的自然大调,自然小调等十分相似。
不过我们唱的do re mi fa sol la ti,在印度音阶里唱作Sa Re Ga Ma Pa Dha Ni:
我们都知道在一个八度中,加上半音一共有12个音。
按照组合来算,一共有1×2×2×2×1×2×2=32种七声音阶。其中,有10种被印度古典音乐使用,人们还给他们起了好听的名字,这就是印度10大基本拉格:
但是随便翻翻百度百科就会发现,印度的拉格有成百上千种,其实,所有的拉格类型,都是这十个基本型下的崽。
以咖啡(Kafi)为例,我们把这七个音符的顺序改变,就形成了其他的拉格。
比如Bhimpalasi:
和Bageshree:
从这里就能看出这两种拉格都隶属于“咖啡“基本型,只是改变了音符的排列,那拉格和西方调式的区别就一目了然了。
调式只是规定了一组音符,我们可以随意使用,而拉格则更具体地定义了这一组音符的上下行顺序,这样就可以在一组音阶上获得多组拉格。
但是算上这一层,拉格的数量还是远远不够,这时就要关注拉格和调式的另一个区别——音律本质的差异。印度从古至今一直使用纯率来定音,区别于十二平均律,纯率是遵循泛音列的定音规则,简单地说,就是音高频率比值没有小数点。
严格意义上讲,同一个音两种律制的音高是不一样的,虽然数学计算的音高频率结果差别不大,但是听起来还是很有细微差异的。
纯律的AC#和声:
平均律AC#和声:
这时我们发现,平均律的和声出现了泛音,而纯律的和声更加协和干净,印度人觉得这个不错,把一个纯律八度的音细分成了22个shruti,相当于平均律里的四分之一半音。而把不同的shruti作为装饰音应用到拉格中,就让同属于咖啡(Kafi),且几乎使用完全相同音符的Bhimpalasi和Dhani变成了两种不一样的风格。
Bhimpalasi:
Dhni:
除此之外,乐句中的重音不同,拉长音不同,乐句结束音符和重音之间的音程不同……都会被分为不同的拉格。这主要是由于地域,天气,季节等因素的不同做出的改变,那个时候不同地方的人们什么天儿奏什么曲儿都是规定好的,所以十种基本型加起来的拉格变体,简直数不胜数,也难怪在一个及其严谨的传授条件下还是有拉格失传了。
但是光说不练假把式,掰扯了一大顿理论要有实际应用才行 。
比如通常以一个生动的中等节奏进行,用来表达一种浪漫和梦幻的Dhani,在 《Prabhu Tero Naam》中出现:
又比如Bhimpalasi,它通常用来表达热情和激情,在《Aaseya bhava》中出现:
我们能明显感受到这两首曲目表达感情的差异。看到这里不难发现,其实我们学习的乐理概念,在印度古典音乐里都能找到对应的元素,只不过,无论是旋律动机,走向,还是乐句的终止式结构,来到了印度,都叫做——拉格。
嘿!不得不说,这大杂烩一样的音乐理论真的很印度!
塔拉
除了拉格之外,塔拉,作为印度古典音乐另一个灵魂——节奏,它也有非常独特的地方。
首先,印度古典音乐是没有小节的……什么所谓的四四拍,八六拍都是扯淡,在印度古典音乐里对应的概念被叫做阿凡坦,采用首尾相接的方式进行循环,从六拍,十六拍到几十拍循环的阿凡坦都是存在的,他们就好像一个时钟,贯穿所有的印度古典音乐。
对于这种像个时钟一样的记谱方式,看了下面这个视频就很好理解了。
同时他们的打击乐器记谱方式也很有趣,完全是使用拟声词进行记谱。其中最经典的有16拍4+4+4+4结构的Teental,和14拍5+2+3+4的Dharamital:
它们听起来是这样的:
没事,没看懂这个加法运算也没关系,跟着他们独特的打击乐器数节拍,你就会豁然开朗,仿佛来到了新的世界,并且沉浸到到底是把Duang作为第一个音还是Ding作为第一个音才正确的纠结中去。
印度乐器
那既然提到了乐器,又知道了印度古典音乐纯律定音的事实,我们应该意识到,诸如钢琴一类的平均律定音乐器是永远无法演奏出最纯正的印度古典音乐的。
可能印度音乐家们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他们的乐器也是自成一派,打击乐器里,最有名的便是tabula鼓,之前演示塔拉的音频,便是用它演奏的,tabula之于印度音乐,就好像套鼓之于爵士,双踩之于金属,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吹奏类乐器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班苏里笛和喷吉,其中班苏里笛酷似我们的竹笛,声音悠扬动听,而喷吉则是印度著名弄蛇术里面和葫芦丝很像的乐器。
弦乐器里,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个好像在琴颈上装满弦钮的吉他一样的东西,从地域上看,北印度的叫做sitar琴。
说到sitar琴,就不得不说拉维·香卡(Ravi Shankar),他是在印度以外最著名的印度音乐家,他旋律优美的西塔琴声征服了世界,把印度音乐传遍了全球。
把sitar琴的品丝卸了就变成了,Tampura。
南印度的音乐人把sitar放躺,就变成了Veena琴。
换个角度给大家看一下,琴头的造型太魔幻了:
配上弓和松香又变成了estaj琴。
不过这个“去掉品丝、放倒……”发展过程纯粹是我的臆想,其实相传最早出现的是南印度的Veena琴,但是其起源已经无从考证,我想他们大概率是从同一种宗教乐器发展而来的,因为他们的音色也比较相似,除去estaj琴作为拉弦乐器的浑厚感以外,其他几种无一例外都有印度古典音乐标志的“zing,zing“的共鸣声。
有了以上乐器之后,印度音乐的味儿也就八九不离十了。弹起我心爱的sitar琴,这时如果再配上tabula空灵的循环节奏、悠扬的班苏里笛,和九曲十八弯的人声,咖喱的香气便瞬间迸发出来。
印度音乐与西方音乐的结合
回想下中学的历史课本:英国佬打进了印度,并且在这片土地上殖民了几百年。可以说对印度的方方面面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但令人咂舌的是,英国人并不喜欢印度古典音乐,以至于印度古典几乎没有受到西方音乐的冲击。
在印度脱英独立后,法国学者阿连丹尼留访问印度,并写了很多和印度古典音乐有关的著作,这时西方音乐家才开始注意到印度古典音乐,并逐渐被它迷人的音色吸引,尝试起了东西方结合。甚至今天想要系统学习印度古典音乐,也要看阿连丹尼留的书。
到了20世纪六十年代,印度古典音乐留起长发,插上了放大器,从此,印度古典音乐正式变成了“印度音乐”。而摇滚乐手的尝试也让这股咖喱风吹遍全球,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披头士乐队。
(披头士和他们的印度冥想导师玛赫西)
很多人说,是印度让披头士乐队变得人心涣散,但也正是印度,让披头士的歌有了迷幻摇滚的味道,而这份迷幻的来源,便是sitar琴。比如披头士的《挪威的森林》,一股分不清时空的怅然若失之感被sitar琴表现得淋漓尽致。
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好多便摇滚乐队争相把印度元素加入到歌曲中,比如齐柏林的《Black Mountain Side》、绿洲的《Who feels love》……后来,甚至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就叫做Raga Rock。
不仅仅摇滚乐,爵士乐手也看上了印度音乐自由的本质,从七十年代开始,就一直有乐手在尝试做融合的工作,比如John McLaughlin,作为爵士乐和爵士融合领域的领先吉他手。据记载,他是历史上第一个给印度听众弹印度音乐的西方人。
在2017年伯克利音乐学院演奏会上,老爷子和毕业生改编John Coltrane的《My Favourite Things》加入了班苏里笛和人声,实现了爵士和印度音乐的完美结合。
但严格意义上讲,60年代以后的融合已经基本脱离了印度古典音乐的范畴,包括近些年宝莱坞的影片BGM,已经很难确定是由哪一个拉格或者某一类型的塔拉完成的。这个时候,我们仍然能够一耳朵就听出浓浓的印度味儿,其特征之鲜明,就好像加了蒜的炸酱面,是任何风格都无法掩盖的。
结语
印度人认为,他们的音乐是由湿婆神创造的,早期的印度古典音乐是为宗教服务的,一直都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
印度的古典音乐一直有着严格的教学制度,因为宗教经文晦涩难懂,必须以一种唱腔来强化记忆,但由于没有系统的理论书,一些旋律已经失传。今天我们听到的印度古典音乐,主题大多来自于《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部印度史诗,是两部贯穿八百年的印度艺术史百科全书。
最应该感谢的,是公元前200年的一位叫做婆罗多的音乐家,是他第一次写下了系统的印度古典音乐的理论著作《乐舞论》,并顺着丝绸之路传到世界各地,才让今天的人们能完整地领略印度古典的魅力。
(婆罗多概念图)
时间本来是个吃不饱饭的艺术家,生活所迫才去做了小偷。在盗取文化瑰宝的同时,他也给剩下的东西染上不同的颜色——在经历了多次侵略殖民猴,印度北部音乐受到外族文化的影响,十三世纪起,印度北部音乐的风格开始和南部产生不同,印度古典音乐逐渐演变成多元的北印度古典和传统的南印度古典。
如果说不同风格的音乐元素就像是调色板上的颜料,那印度音乐这块调色板上的颜料又多又杂,多到印度的老音乐家们连谱子都没得写。
但幸好歌舞是刻在他们DNA里的宝物,在拉格和塔拉的框架下,他们的作品有可能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即兴创作。
就像我们永远不知道咖喱里面到底放了什么香料一样,我们也永远猜不到这群有趣的灵魂在下一秒会挥洒出怎样的音符,也许正是这份自由率真,才让印度音乐有了世界上最美的旋律。
(完)
文中图片视频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