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西方主流媒体和政客,开始客观看待中国的发展
近期,一些西方主流媒体如《经济学人》、《纽约时报》和BBC在涉华报道上从一贯的负面宣传转向客观审视和一定程度的肯定。
7月,彭博社跟踪报道了8位欧美投资大佬的中国行。他们访问了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高度自动化生产线,其产品占全球市场近40%。
高盛和巴克莱前投资银行家、Kompas VC合伙人拉法埃利告诉彭博社,尽管出发前他们就已知晓中国在电池和“所有与能源相关”领域已经领先,但亲眼看见如此巨大的差距,让他们不禁怀疑欧洲和北美的竞争对手如何生存。
考察结束后,团队形成共识:在电池制造、电解槽、太阳能硬件等领域,中国企业的规模优势和技术迭代速度已使西方同行难以竞争。他们建议在这些领域西方没有继续运营的必要。
总部位于柏林的风投公司Planet A Ventures的联合创始人福格明确表示,该公司已经决定不再投资西方的电池制造与回收、电解器、太阳能和风电硬件等领域的初创企业。
彭博社指出,中国生产了全球约80%的太阳能电池板,供应约60%的风力涡轮机、70%的电动汽车和75%的电池,且成本均低于西方。在全球清洁能源专利中,中国占比约75%,同时主导着支撑许多绿色技术的关键矿产供应链。金融专业人士需要正视这样一个现实:中国如今已成为引领全球走向低碳未来的最强引擎。
10月11日,美国《纽约时报》以《中国是如何为电动车和高铁提供动力》为题刊文称,一条全长逾2000英里(约合3219公里)的特高压输电线路,从遍布着太阳能电站和风力发电场的中国西北荒漠,一路沿着古老河谷穿越群山延伸至东南沿海,最终抵达聚集了中国多家顶尖电动汽车与机器人制造商的工业重镇安徽省。而这仅仅是其中一条,中国目前已建成并运行的此类输电线路共有42条,每一条的输电能力都超过美国任何一条电力主干线。
报道称,中国积极拥抱清洁能源技术,其发展速度甚至超出了政府的预期。如今中国一半的新车都是新能源汽车,3万多英里的高铁网络全部靠电力驱动。
《纽约时报》指出,中国此前低估了国内风电、光伏产业的发展速度,如今正着手建设全球首个覆盖全国的特高压输电网络。中国的多条线路采用直流输电技术,使其在数千英里传输过程中几乎无功率损失。这一高效电网不仅对国内能源布局意义重大,也影响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
《经济学人》则多次报道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报道指出,2015年中国发布该计划,一共36个大项260个小目标。如今十年时间过去,经过仔细对比核实后发现,“中国制造2025”的完成率竟然高达86%。
报道惊叹,一项横跨10年的计划,很多项目在10年前看起来还只是概念,今天却变成了现实,这是多么惊人的毅力和能量!
BBC连篇累牍地报道了“一带一路”计划,发现这是一项比“中国制造2025”更加宏大,看起来更加概念化的长线布局。
报道称,“一带一路”计划是2013年提出的,那时候很多西方国家都认为中国又提出了一个概念。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加入其中,签署了200多份合作文件;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超21万亿美元,对共建国家直接投资累计超2700亿美元。
BBC认为中国提出了一个概念,能十年如一日地把它干成了属于中国的全球化事业,这是一个奇迹。
英国《金融时报》发现,中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电力帝国,世界历史上曾经有过多个工业克鲁苏,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但在今天的中国面前,他们都要低头如蝼蚁,因为中国解决了他们从未解决过的工业化难题:电力瓶颈。
《金融时报》称,中国的煤电装机量相当于美国、印度和俄罗斯的总和,光伏装机量是全球的60%,还占据了全球光伏产业52%的市场份额。目前光伏装机量已经超过火电,成为我国第二大电源类型。中国的风电增量连续15年世界第一,占全球的比重也超过了40%。
报道指出,截至2024年底,中国核电总体规模首次跃居世界第一,同时手握全球43%的在建机组。如此规模的发电机组,使中国的发电量达到了美国的3倍,更不用说从煤电、水电到核电,从发电、输电到储能,中国在所有领域、所有技术环节都是遥遥领先。
最让《金融时报》惊奇的是中国丝毫没有停手的意思,到今天,中国仍然保持着发电机组全球最快的增长速度。2024年一年的新增装机量已经超过日本的总装机量,碾压所有国家,堪称电力狂魔。全球80%的在建煤电站、70%的在建光伏电站、50%以上的在建水电和风电都在中国。
《金融时报》认为中国要创造人类没有过的奇迹:30%的电气化率,也就是说,电力在最终能源消费中的比例要达到30%。中国如果真的把这件事情做成了,那就是21世纪人类最大规模的能源革命。
《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弗里德曼过去对中国的态度始终带着优越感,他在各种场合告诉中国人:别唱衰美国,我们的科技和创新能力是全球最强的。
2024年,弗里德曼来中国考察了一圈,这一次,他的态度变得完全不一样了。他看小米造车才三年,其电动车销量已经超过了福特的任何一款新能源车型,福特可是个百年老牌车厂啊!
弗里德曼到了比亚迪公司,现在该公司正大举进军国际市场。为了出口电动车,他们组建了一支由170艘滚装船组成的运输队,每次能向海外运送上千辆汽车。弗里德曼感叹,这种声势是美国企业完全比不了的。
弗里德曼看了中国的“黑灯工厂”,这不是黑作坊,而是全自动无人化的高科技工厂,因为没有工人,所以连灯都不用开。更关键的是,这种工厂几乎每个月都在升级产品,每半年就新建一条生产线,这种速度让他很难想象。
结果这次回国后,弗里德曼整个人彻底变了样,从“别小看美国”的自信,到“美国要完”的慌乱。
美国前商务部长雷蒙多卸任后的立场与先前截然不同,她曾经签署了禁止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及其相关软硬件进入美国市场的命令,可现在她公开批评美国政界弥漫的非理性对华强硬氛围。
雷蒙多称,以出口管制来遏制中国,实乃愚昧之举。这宛如一场竞跑,你或许能拉扯对手的衣衫,然而,这并非确保胜利的长久之道。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虽令美国两党兴奋,然而,无人敢于发声,沟通的缺失正将误判的风险与意外的升级概率不断推高。
另外一位美国前高官则更加了解中国,他是拜登任期的前驻华大使伯恩斯,在中国任职期间伯恩斯乘坐高铁跑遍了大江南北。
伯恩斯亲眼见证了中国高铁四小时跨越千里的高效,甘肃小城当天送达的快递,以及深圳完整的制造业生态。这位曾经的驻华大使坦言:中国在基础设施、科技人才和长远规划上的优势,正以令人瞠目的速度缩小与美国的差距。
最令伯恩斯震撼的是中国的长远布局,不管是“2025中国制造”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方方面面都是稳步前进。
伯恩斯得出一个结论,中国战略定力的系统性提升,使得追赶者现在逐渐转变成并行者,甚至有一些领域变成领跑者,军事上中国已经从防御性的部署开始形成全球体系性的威慑。
美国这些前高官从之前的对华强硬派变成务实派,这一转变并非灵光乍现,而是随着政治束缚的解除,技术官僚的理性回归。
至于西方媒体的转变有多重因素。
一、特朗普上任后,减少了美国国际开发署对媒体、非政府组织的资助。
美国国际开发署曾长期资助全球亲美媒体和非政府组织,BBC等西方媒体每年可以从中获得大量资金。媒体失去资助后,没有了顾忌,文章无须迎合美国,称颂中国可能也是逼迫美国能够恢复资助。
二、中国在各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已经无法忽视
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光伏产业、基础电子、船舶制造等领域占据主导,在通信、高铁等领域成为世界标杆。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大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完善的产供链体系,对全球经济影响力不断增强。
西方媒体也不可能完全忽视,他们意识到单纯依靠批评和负面报道已无法掩盖中国崛起的势头,开始在报道中加入更多客观元素。
三、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多元,中国迅速发展的视频在西方广泛传播,西方媒体操控舆论的能力下降。
截至2025年9月,中国对29个西方国家实行单方面免签或全面互免签证政策,大批西方民众到中国旅行,见到了不同的中国,纷纷感叹中国的先进,对西方媒体长期的抹黑越来越反感。
在此情况下,西方媒体为了维持自身影响力,需要调整报道策略,展现更客观的内容。
西方媒体对中国报道态度的转变,反映出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已无法被忽视。
西方民众逐步了解和接受中国强大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只有民众有了对中国正确的感观,才会影响西方国家制定对华务实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