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民众对特别军事行动目标态度剧变,赞成社会主义的倍增

来源:沃德舆情观察

作者:朱长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俄罗斯对乌克兰展开的特别军事行动已持续了三年零七个多月,这期间,俄罗斯社会心态与当初开始时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今年8月中旬,俄罗斯媒体披露了俄罗斯科学院联邦社会学科研中心的最新民调报告,显示,在特别军事行动持续的背景下,俄罗斯民众的认知与社会情绪正经历深刻转变:不仅对特别军事行动目标的理解发生“根本性转变”,对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偏好更攀升至多年峰值,近半数民众明确倾向此类制度;与此同时,民众对自身物质生活的评价呈现“表面乐观与实际节俭”的矛盾态势,折射出特殊时期的社会心态特征。

认知从“局部解放”到“历史领土回归”的深层转向

三年间,俄罗斯民众对特别军事行动核心任务的认知已发生显著转变。这份长期追踪的民调数据显示,2022年春季行动初期,民众对目标的理解集中在两大方向——26%认为是“解放整个乌克兰”,21%将“解放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ДНР)、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ЛНР)领土”视为核心任务。

500

2025 年春季,当被问及特别军事行动的任务时,最普遍的回答是:“解放此前属于小俄罗斯的所有领土。”(图片来源:俄新社)

但到了2025年春季,这一认知框架已完全重构:仅14%民众仍主张“解放整个乌克兰”,将“解放顿巴斯两共和国”列为目标的比例更降至13%;取而代之的是,“解放历史上属于小俄罗斯(Малороссия)的所有领土”成为绝对主流诉求,涵盖顿涅茨克、卢甘斯克及赫尔松州、尼古拉耶夫州、敖德萨州等地区。

从数据变化可见,民众对特别军事行动目标的认知,已从最初“去军事化、去纳粹化导向的局部解放”,转向更强调“历史领土归属”的大范围诉求。社会学专家将这一转变解读为“对冲突长期化及地缘格局演变的深度回应”。

值得关注的是,特别军事行动已成为俄罗斯民众第二大担忧议题——仅9%民众表示“不担忧”相关问题,62%称“高度担忧”,30%持“中等担忧”态度,其关注度仅次于“生活成本高企、食品价格上涨”等核心经济问题。

社会主义情绪飙升:从“小众偏好”到“主流选择”

民调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是民众对社会制度偏好的显著转向。特别军事行动成为这一转向的“催化剂”,推动社会主义情绪从“长期稳定区间”跃升至“阶段性峰值”,其背后是经济环境、社会需求与历史记忆的三重叠加作用。

从数据维度看,这种转向极具冲击力:行动启动前(2010-2021年),“愿意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众比例稳定在26%-33%,属“有基础但非主流”偏好;行动开始后,受西方全面制裁、国内经济格局调整等因素影响,这一比例在2023年迅速攀升至48%的历史峰值,2025年虽略有回落至44%,仍保持近二十年最高水平,且远超同期资本主义模式支持率(14%)。

深入分析这种情绪爆发的根源,可归纳为三大逻辑:

其一,经济危机下的“公平诉求”觉醒。西方制裁导致俄罗斯经济面临通胀压力、外部市场萎缩等挑战,部分行业出现波动,民众对“贫富差距扩大”“资本逐利导致民生受损”的不满加剧。而社会主义理念中“按劳分配”“国家主导资源调配以保障公平”的核心特质,恰好契合了民众对“抵御市场风险”“缩小收入差距”的需求——民调显示,主张社会主义的受访者中,72%提及“希望国家能更有力地调控物价、保障普通家庭生活”,68%认为“应限制大型资本对民生领域的垄断”,反映出经济压力下对“公平分配”的迫切期待。

其二,特别军事行动强化的“集体主义认同”。冲突持续期间,俄罗斯社会的集体主义精神被进一步激活,“共克时艰”“国家利益优先”成为主流话语。社会主义制度强调的“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国家统筹资源支持公共事业(如国防、社会保障)”,与当下社会氛围高度契合。例如,主张社会主义的民众中,81%认可“国家应加大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减少市场化改革带来的资源不均”,76%支持“通过国有化或国家管控,确保能源、粮食等战略物资的稳定供应”,体现出集体主义导向下对“国家责任”的强烈认同。

其三,对苏联时期社会保障的“历史记忆共鸣”。俄罗斯民众对苏联时期的社会主义制度仍有历史记忆,尽管对其弊端有清晰认知,但对“全面社会保障(免费教育、医疗、住房保障)”“低失业率”等优势存在怀念。民调显示,45岁以上主张社会主义的受访者中,63%提及“苏联时期虽物质不丰富,但普通家庭无需为教育、医疗发愁,这种保障体系值得借鉴”;而30岁以下的年轻受访者中,也有51%表示“不了解苏联全貌,但认同社会主义‘保障民生优先’的理念,反对纯粹市场化导致民生领域‘有钱才能享受服务’的现状”,反映出历史记忆与现实需求的跨代际共鸣。

与之相对,资本主义模式的支持率跌至历史低谷:2023年春季仅5%民众倾向资本主义,2025年虽因部分行业复苏小幅回升至14%,仍远低于行动前20%左右的常规水平。社会学专家指出,这一变化并非“对资本主义的全盘否定”,而是“危机环境下对制度有效性的重新评估”——民众认为资本主义在“抵御外部制裁”“保障民生稳定”方面的能力不足,而社会主义理念中的“国家调控”“公平保障”更能应对当下挑战。

物质生活评价:"中等偏良"的自评与普遍的消费节俭

尽管社会情绪与认知发生剧烈变化,俄罗斯民众对自身物质生活的评价却呈现“矛盾性”特征:2025年春季,76%民众将当前物质生活评为“中等”或“良好”,较2022年春季的73%略有上升;评价“糟糕”的比例则从21%降至19%,整体呈现“稳中向好”的自评趋势。

但这种乐观自评背后,是普遍的消费自我限制。民调显示,过去12个月,俄罗斯家庭在多项开支上被迫缩减:

·休假与旅行:42%民众“长期缩减”,38%“偶尔缩减”,合计80%民众受影响;

·外出就餐:39%“长期缩减”,32%“偶尔缩减”,超七成民众减少餐饮消费;

·耐用品购买(家电、家具等):32%“长期缩减”,41%“偶尔缩减”,近四分之三民众推迟大额消费。

500

这种“自评尚可但实际节俭”的现象,被解读为民众对经济环境的“适应性调整”——在承认物质生活未出现大幅恶化的同时,主动通过缩减非必要开支应对不确定性。而这种“理性节俭”进一步强化了部分民众对“社会主义保障体系”的期待,认为更完善的国家福利能减少“消费受限”的焦虑。

500

这份民调不仅勾勒出特别军事行动对俄罗斯社会心态的深刻影响,更折射出特殊地缘环境下民众对制度、国家目标与个人生活的重新思考。从目标认知到制度偏好的转变,既是对外部压力的回应,也预示着俄罗斯社会内部价值取向的长期调整趋势——其中,社会主义情绪的持续高位,或将成为影响未来国内政策走向(如民生保障、经济调控)的重要社会基础。

最后需要再进一步说明的是,俄罗斯科学院联邦社会学科研中心长期从事俄罗斯社会心态、民生状况、政策影响等领域的调研,在俄罗斯社会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公信力,文中提及的关于俄罗斯民众对特别军事行动的态度、社会制度偏好等数据,均出自其发布的监测报告。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