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诺奖有滞后性所以中国人现在拿的少,那请问数学三大奖呢?
关于中国人为什么获得不了诺奖的问题,我觉得归根到底,就是导向出了问题。
说白了,中国大学的科研导向,基本上就不鼓励能够拿诺奖,就这么简单。
其实,诺奖和足球是差不多道理,中国人为什么搞不好足球?是黄种人不行吗?日本人证明了并不是。是苏系国家不行吗?苏联之前足球也很厉害啊。是西方刻意打压,黑哨太多?
说白了,中国人根本就没把足球成绩优先度放在前面,如果,我是说如果,假如足球成绩和某某挂钩,哪个省出了多少国足球员,进世界杯方方面面都和类似GDP那种挂钩,全国上下一心,非要把足球搞上去,你再看能不能搞上去?我想这个就肯定没问题了。
所以,诺奖也是一回事,能不能搞出一个成果,20年后拿诺奖?太过于虚无缥缈了,中国最聪明的那批人,根本等不到那么久来变现。
现实中,国内高校能不能往上走,青千——长江——院士,一步一步,每一个帽子都需要有课题,这些课题要怎么拿?靠什么去拿?什么时候必须拿?

这个晋升路径到底怎么评价,我不是圈内人,根本也不懂,但是看了网上那么多吐槽,多多少少,能理解一点,就是国内高校圈,充满了紧迫感,充满了时不我待,根本不给你静下心来,好好琢磨怎么做研究的那个氛围,必须要马上出成果,必须要发顶刊,那是一个马不停蹄。
以至于,为了能够尽早,尽快,发顶刊,拿基金,拿帽子,自然少不了各种算计...这些就不用讲了,更关键的是,这种导向,一定是要紧跟上面某种方向,所以我们经常听到诸如“重大课题攻关”这种字眼,一看就是运动式,会战式科研,像当年王进喜那种石油大会战

这种大会战式的科研,就必须要讲某种精神,尤其是战斗精神,有时候就必须要讲政治,一旦开始讲政治,就不能太讲科学...
这种科研导向,即使不能说它急功近利,至少也是非常偏向于实用性,以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实用主义,功利性的心理,它就根本不可能支持那些基础科学研究,所以大家看985大学要靠强基计划,降分录取所谓天坑专业,即使如此,很多人也要走捷径,不是因为喜欢这个学科,而是必须要上985才走强基,和科研导向氛围是一脉相承,充满了算计的味道。

所以吧,只能说,我们当下高校科研导向,是不是和诺奖就有点天生八字不合呢?
我反正不懂啊,我都是网上看了各种科研吐槽,简单总结下。
好,有人说,不管怎么说,中国这么大经济体量,这些年来全球第二的科研经费投入,全球第一的顶刊发文数量,堆也堆出几个诺奖了,所以10年以后20年以后诺奖一定井喷,只不过是诺奖具有滞后性,所以现在中国人拿不到。
这个说法有道理吗?
听上去似乎很有道理。
但诺奖是科研最高奖项,你拿不到诺奖,至少可以拿到比诺奖次一点的其它奖项吧?
就好比说中国电影(大陆)拿不到奥斯卡,至少欧洲三大奖拿了不少吧?这至少证明了中国电影在艺术性方面,还是有突破,有成绩,拿不到奥斯卡,你可以说这是美国刻意打压。
然而,现实是,最近10年20年,中国人诺奖基本没有,数学三大奖,图灵奖,这些能够和诺奖比肩的,也没有啊,其它物理、化学学科的奖项,也是基本没有啊。

这个又要怎么解释呢?
奥斯卡你拿不到说是美国人打压,欧洲三大奖你一个也拿不到,所以你说全世界都在针对你咯?
然后“赢学家”们说了,我们自己搞个奖,不要跪舔西方?
简直是搞笑。
科研成果到底有没有开创性,有没有解决世界性难题,不管是西方世界也好,还是华人世界,大家都看在眼里,有一个基本判定标准,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
科研还搞出意识形态了?
科研恰恰最不能讲政治。
既然说诺奖有滞后性,那就看数学三大奖,尤其是菲尔兹奖。刚好诺奖也没有数学领域,数学才是人类科学一切基石啊,数学才是基础科学的基础。
那咱们中国人在菲尔兹奖领域怎么样呢?
数学这个领域,尤其让人沮丧。尤其是,自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参加了那么多国际奥赛,每次都能看到说拿了多少奥数金牌,这个成绩甚至可以说碾压其它国家,2024年中国数学奥赛输给美国队(基本上也是亚裔),甚至让国人惊诧不已

数学奥赛成绩这么好,说明中国人在数学方面的天赋并不差,但为什么进了大学以后,就逐渐伤仲永了呢?一个菲尔兹奖也没有。其它数学大奖也没有。
为什么呢?
很多曾经参加过数学奥赛的同学,自己也吐槽,恰恰是中国人太过于强调数学奥赛培训,从小就用这种高强度培训来提高奥赛成绩,等于是某种揠苗助长,功利性太重。而欧洲很多国家根本就没有这种奥赛集训,培训,高强度训练,人家真的是对数学有兴趣,才去从事这个。

所以,有个说法,中国人拿数学奥赛金牌,很多都是靠高强度集训获得,可能数学天赋并不是那么强(当然,相比于我们普通人肯定是天才级别),而法国人、英国人、俄国人如果拿了奥数金牌,那估计就是真天赋选手。
另外,由于数学这个学科,天然就和计算机、互联网接近,所以后来很多拿过奥赛金牌的人,都转去互联网,金融行业赚大钱去了。最顶尖的聪明头脑,不一定喜欢搞科研啊,对不对?
有时候,搞科研,恰恰需要某种专注,典型的就是张益唐。
张益唐是大陆培养出来的数学人才,去了美国默默无闻几十年,然后忽然一鸣惊人,现在可以说代表了当代华人在数学领域取得的最高成就,他曾经接受采访,说如果在中国的大学根本无法取得现在的成就,这句话让国内很多人破防,甚至有人骂他是汉奸,网上争议非常大。

很多人说中国没有对不起张益唐,倒是美国的导师推荐制度毁了他。

但其实,张益唐的原话被误解了,他的原话是,“(如果回国,能不能取得后来的成就?)绝对不可能。世俗压力太大了,你躲不开。你不出论文,你自己可以沉住气,但亲友不答应。我很欣赏美国,你在快餐店打工,超市收银,没有人看不起你。”
所以,不是说美国的制度好不好,也不是说中国的科研氛围好不好,而是张益唐他一辈子就是喜欢搞这个数论,其它的都不想搞,在美国哪怕刷盘子也要搞数论研究,几十年没有成果,没人关心,但是在中国,你发不出论文,即使你能混下去,你周围的亲友都接受不了,你必须要屈从于这个压力,必须要先干出一点成绩。
所以,还是国内的科研氛围,国内高校科研导向,不支持张益唐这种类型。
当然,张益唐是一个异类,他的故事可能是一个特例,并不能代表所有人。但恐怕也说明了一些事情。
理解了这些,大概你就能理解,为什么我们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总是做不出什么突破。不仅仅是诺奖,在所有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大概都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