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必须建设强大的软件产业,但是
看到好文《中国必须建设强大的软件产业》(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1522589),痛心疾首地陈述在软件行业里美国之强、中国之弱,认为中国必须急起直追。大方向正确,但在具体层面上还是大有偏颇。
文章将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是用来管理、控制计算机硬件资源,并为其他软件运行提供支持和基础环境的软件。应用软件是在系统软件提供的环境中,用于完成特定任务的软件,直接或间接为用户或其他软件服务。换句话说,系统软件是面向机器的软件,应用软件是面向用户的软件。
文章继续说道:在系统软件产业里,美国排名第一,有45家上市公司,占全球总市值96%,占全球营收91%,占全球利润99%,占全球净资产89%。综合测算下来,美国的综合实力系数为全球的95.2%。
第二名是中国,有47家上市公司,但综合实力系数只有全球的1.3%,或者说只占美国的1.4%。
在投入强度方面,美国的研发投入强度与全球一样,为14%。中国倒是达到24%,但基数太小。美国的研发投入总额是中国的21.6倍。
换一个视角,中国系统软件全产业的市值只占微软的2.2%,营收是其3.8%,利润还是负的,研发投入则是其7.7%。
在应用软件产业里,美国再次排名第一,总市值占全球的67%,营收占全球的55%,利润占全球的96%,净资产占全球的56%,综合实力系数占全球的71.5%。
全球排名第二的是德国,综合实力系数为11.6%;第三是法国,为3.3%;第四是日本,为2%;第五是澳大利亚,为1.9%。第六是中国,为1.8%。
中国与美国相比,实力系数是美国的2.5%,全产业还处于亏损状态。
在研发投入方面,美国的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0%,中国才14%。美国应用软件产业的研发投入是中国的5.9倍。
必须说,差距怵目惊心,但文章忽略了软件尤其是中国软件的特殊性。
软件的另一个分类方法是跨平台软件和平台专用软件,两者都可以是系统软件或者应用软件。
顾名思义,跨平台软件独立于具体平台技术,比如说,微软视窗可以用于Intel或者AMD以及所有兼容的CPU驱动的计算机上,运作视窗的相关产品和公司不计其数;微软三件套(Word、Excel、PowerPoint)、Adobe Photoshop、谷歌Chrome可以用在视窗和苹果iOS环境,等等。
平台专用软件则是针对特定平台技术而设计,只能用在相应平台上,比如iOS只能运行在苹果自家或者定制芯片上。工业和商业上只能用于自家或者定制平台上的软件更多,还有华为的鸿蒙和欧拉操作系统,华为倒是想开源、跨平台,但似乎还是没有其他厂家加入。
在更加不为人注意的层面,还有大量嵌入式系统的软件用于各种智能功能,从控制LED灯的亮度、颜色和电饭煲的时间、温度,到各种智驾和手机应用,到核电站和航天站的计算机控制和战斗机的武器控制,基本上都是平台甚至产品专用的。
《中国必须建设强大的软件产业》的缺失在于有意忽略了所有非独立软件厂商,从“正规”的华为的鸿蒙和欧拉操作系统、高斯数据库,腾讯的TencentOS操作系统、TDSQL数据库,阿里的AliOS操作系统、OceanBase数据库,到更加“不起眼”的智驾、手机、武器控制、工业自动化,到“简直不入流”的产品端软件控制,但这是巨大的产业范围,代表巨大的产值、就业、投资。
另外就是“中国特色”。谷歌依然是软件巨头之一,但“谷歌三件套”在中国的对应并不在同一旗下,微信的作用极大超过谷歌邮箱,高德地图在中国的作用至少和谷歌地图在世界上其他地方相当,DeepSeek的兴起则连谷歌搜索都甘拜下风,这些软件不在同一旗下,自然缺乏相关的合并产值和公司规模,也都不计入文章的统计之中。
还有一个问题是专注于上市公司,这才有了华为、DeepSeek被排除,金山、科大讯飞等反而成为比较中的“中国标杆”的事。这很说明了文章的偏颇。反过来说,中国一些软件实力很强的企业专注于对内服务,如果开放部分技术产能对外服务,可以形成很强的拉动和新的增长点。比如说,美国霍尼韦尔早年擅长航空自动化和军用电子,后来把相关技术延伸到工业自动化,如今成为世界工业自动化的巨头之一。华为有通信和网络优势,中航有高速、高可靠计算机控制的优势,如果向工业自动化发展,也可能成为巨头。这是题外话了。
在产品广泛智能化的今天,作为世界制造业唯一而且绝对的超级大国,中国不可能在这些广义软件领域缺乏产值、就业、投资,这些软件也绝非可以被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轻易代替。
文章指出的中国软件缺门主要集中在以“正规计算机”为平台、相对通用的软件中。在这方面,美国作为先行者,有主导产业生态的先机,占领更大的份额不奇怪。中国需要认真追赶。但实事求是地说,如果没有美国的封禁,中国份额可能会长期显著落后。这不是“造不如买、买不如租”。实用科技的研发必须从经济考虑出发,长期积累形成的技术生态要绕过去全新建立,门槛很高,爬坡很长,没有明确的技术天花板突变式的提高或者经济动力很难实现,只是悬浮但空洞的“国家安全威胁”是不够的,制造焦虑没用,这对中国、美国都一样。但国家安全威胁一旦具体化、现实化,这就是另外的问题了。
从特朗普1.0开始,中国吃到苦头,开始认真自建高科技生态,已经初见成效。美国在贸易战中占不到便宜,开始认识到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已经影响到美国霸权,但始终无法实质性地重建工业基础。这就是差别。
文章只集中于更加容易统计和更加可比的产业数据,这是有道理的,但也是偏颇的。要全部统计进来确实是巨大的工作量,但作为行业的指导性见解,不对话题和结论的范围做出更有意义的界定,这肯定是误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