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芯片:两种赌注,一个棋局

500

算力棋局的落子声,正穿透 2025 年 AI 产业的喧嚣。

近日,两大芯片巨头相继与头部 AI 企业敲定亿级算力订单,一个以技术霸权抢占增量赛道,一个凭股权绑定撕开突破缺口,两种截然不同的赌注,正将全球 AI 芯片的核心棋局,下得愈发清晰且激烈。

01

AI芯片龙头,两种赌注

9月,英伟达与OpenAI宣布双方达成一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OpenAI将部署至少10GW(10吉瓦,即1000万千瓦)的英伟达系统,包含数百万颗GPU,而英伟达将在这些算力逐步上线时,向OpenAI持续投资,投资总额最高达1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14.7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10吉瓦算力相当于400-500万块GPU,相当于吃掉英伟达 2025 年全年 AI 芯片产能,并且是英伟达去年出货量的两倍。

同时,双方也宣布将于2026年下半年,部署首个基于英伟达Vera Rubin平台的GW级别数据中心。

这场合作对于英伟达与OpenAI来说均至关重要。黄仁勋直接将上述合作称为“史上最大算力项目”和“史上最大AI基础设施项目”。

Sam Altman则表示,没有它,OpenAI无法向用户交付他们想要的服务,也无法持续打造更好的模型。这些基础设施就是推动OpenAI改进模型、增加营收的“燃料”。

10月初,OpenAI与AMD再度达成重磅协议。OpenAI将在未来数年部署高达6GW(千兆瓦)的AMD Instinct GPU。根据协议,首批1GW设备将于2026年投入使用。核心产品是AMD Instinct MI450系列,将延伸至MI350X及后续代际。

根据协议,首批1GW设备将于2026年投入使用。

AMD已向OpenAI发行最高1.6亿股认股权证,行权条件与芯片部署进度及股价里程碑挂钩。如果OpenAI全额行权,基于AMD当前流通股总数计算,它可能获得AMD约10%的股权。股权绑定也使 OpenAI 与AMD成为“利益共同体”。

那么与OpenAI的合作,给英伟达和AMD各自带来哪些影响呢?

02

英伟达和AMD,各自带来哪些影响?

首先,最直观的就是给上述两者带来的直接收益。

黄仁勋曾在财报电话中透露,建设1GW算力的成本大约为500-600亿美元,而英伟达的芯片与系统占其中约350亿美元。据此推算,最新的10GW数据中心建设项目投资规模大约为5000-6000亿美元——与此前公布的星际之门项目规模基本一致,而英伟达在其中能收获大约3500亿美元的营收。

AMD首席执行官苏姿丰则预计,该协议将在未来四年为公司带来每年数百亿美元的新增营收,并带动其他客户跟进,使AMD整体新增收入突破千亿美元。

除直接收益外,OpenAI 与这两家头部 AI 芯片公司的合作,也为整个 AI 市场带来诸多潜在影响。有业内人士表示:

首先在价格层面,英伟达的议价能力或许会受到稀释。OpenAI 通过 AMD 合作获得比价权,可能迫使英伟达在后续订单中降低溢价。

其次在技术层面,后续OpenAI将直接参与AMD从Instinct MI300X到MI450、MI350X等多代产品的设计反馈阶段。OpenAI与AMD的合作已不止于供需交换,而是建立了软硬件联合研发的框架。双方将共享产品路线图,共同优化GPU架构、内存带宽、AI加速器,以及AMD的ROCm软件生态。如此一来或许会直接削弱英伟达“硬件 - 软件” 协同优势。

最后在市场方面,来自OpenAI每年数百亿美元新增营收的核心价值在于“客户背书杠杆”,目前已有戴尔、联想等 OEM 厂商加速量产 MI300X 系统,微软、Oracle 等云厂商跟进采购,OpenAI的加入印证“龙头客户带动效应”。苏姿丰近日表示,AI 的繁荣预计将持续十年,今年才是这一浪潮的第二年。面对未来八年集中的算力需求,AMD 与 OpenAI 的紧密合作恰恰换取了关键的市场切入点 。

03

市场地震:谁在狂欢?

在芯片设计与计算方面,OpenAI与博通的定制芯片项目可能因此受到影响,但博通的交换芯片业务仍可能受益于AI数据中心建设。

不过,这场赌注早已超出芯片设计领域。

500

在芯片制造与封装方面,AMD和英伟达均由台积电代工并采用CoWoS等先进封装。此次大单将持续推高对台积电先进制程和先进封装产能的需求。此外,日月光、安靠等封测公司也将因AI芯片需求高涨而受益。据悉,日月光作为全球最大的独立 OSAT(外包封测)厂商,正加快在高雄的先进封装布局,全面提升 CoWoS、SoIC、FOPLP 等高阶产能。

还有这样一家公司,或许不是最耀眼的明星,但却是AMD等巨头背后不可或缺的“幕后英雄”。即:通富微电。据悉,通富微电已与AMD形成合资+合作的联合模式,建立紧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签订长期业务协议,提供AMD AI PC芯片及工作训练推理用AI加速器封测服务,现为AMD最大封装测试供应商,AMD也成为通富微电大客户。

此外,AMD均持有通富微电槟城及苏州厂15%的股份,通富微电每年来自AMD的订单收入占比超过六成(2025年上半年占比64%)。

OpenAI与AMD宣布合作,通富微电将直接受益。

在存储(HBM)方面,SK海力士、美光、三星均是HBM的主要参与者,而HBM又是英伟达和AMD GPU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件,因此该系列公司将一同受益于行业高景气度。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市场消息称,英伟达已基本确认旗下最新 AI 加速芯片 GB300 将采用三星的第五代高带宽 HBM3E 技术,意味着三星在历经多次波折后,终于能进入英伟达供应链。目前双方正就供货数量、价格及交付时间等小细节进行最后协调。

在服务器与数据中心方面,戴尔、超微等服务器厂商需要提供整机解决方案,合作将拉动这些厂商的订单。 数据中心内部的高速网络需求随之增长,Arista Networks等网络设备商将受益于AI数据中心向400/800G以太网的升级。

在供电、散热等方面,1GW级别的算力集群对电力和制冷提出极致要求。这将直接利好供配电、液冷散热等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供应商,比如Vertiv、施耐德电气 (Schneider Electric)、伊顿 (Eaton)等。

04

OpenAI,第三条路

在选择与国际 GPU 芯片龙头公司合作的同时,OpenAI 亦在谋求第三条路,即自研芯片。

OpenAI 去年就已开始与博通(Broadcom)合作开发其首款定制 AI 推理芯片,旨在处理其大规模的 AI 工作负载,特别是推理任务。

据悉,博通将会帮助 OpenAI 进行芯片设计,并确保由台积电进行制造,预计 2026 年开始生产。台积电作为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拥有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大规模生产能力。根据此前信息,OpenAI开发的芯片将陆续利用台积电3nm与后续1.6nm制程投片生产。

为了实现芯片供应的多元化,OpenAI 此前还计划建立芯片制作代工厂。但由于成本高昂,并且构建代工厂网络需要大量时间,OpenAI 已经搁置了这一计划,转而专注于内部芯片设计。

OpenAI自研芯片的策略主要有两方面意义:

其一,OpenAI 是英伟达GPU的最大买家之一,并且此前几乎完全依赖英伟达GPU 进行训练。2020 年以来,OpenAI 在微软建造的大型超级计算机上开发了其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这台计算机使用了超过 10000 个英伟达 GPU。但由于芯片短缺和供应延迟,以及训练成本高昂的问题,OpenAI 不得不开始探索替代方案。

早在2024年,OpenAI CEO萨姆·奥尔特曼曾在社交媒体上表达出英伟达GPU供应不足的问题,导致其AI开发进程受到制约。这一次自研芯片的决定,正是希望通过内部的技术迭代,逐步摆脱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从而获得更高的自主性。

其二,不止是OpenAI,如今的AI市场已经迎来诸多竞争者包括Meta和微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企业均有自研高性能AI芯片产品推出,比如Meta的MTIA系列及微软的Azure Maia 100等。据悉,亚马逊自研Trainium系列芯片,性价比目前其他GPU(图形处理器,如英伟达)供应商高出30%-40%。

不过,无论是自研 AI 芯片,还是 AMD 加速推进,短期内都难以冲击英伟达的市场份额。

根据行业分析师Susquehanna的最新报告显示,当英伟达在AI显卡领域的占有率已接近80%,这一数据充分体现了其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布局上的显著竞争力。

尽管未来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但Susquehanna预测,到2030年英伟达仍将占据67%的市场份额。这一比例虽然较当前有所下降,但依然远超其他竞争对手,显示出其难以撼动的行业地位。

该数据显示,在英伟达主导的市场格局下,其他厂商也在积极寻求突破。AMD作为第二大受益者,预计到2030年将获得约4%的市场份额。虽然这一比例相对较低,但其年营收有望从目前的63亿美元增长至200亿美元,显示出强劲的增长潜力。

与此同时,博通公司通过专注于定制ASIC芯片的开发,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分析师预测,到2030年博通将拿下14%的市场份额,营收规模可达600亿美元,较今年的145亿美元实现显著增长。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