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飓风”的增长机制,律所可以用吗?

作者 | 学习的

来源 | 法律先生

500

29岁,靠在卧室拍视频起家,从零到千万粉丝、年入过亿、采访苹果CEO…

这不是爽文,是影视飓风创始人Tim潘天鸿的现实。

昨天,他和罗永浩的一场对谈火了。

两个多小时,没有浮夸的成功学,只有关于「公司怎么活下去」的思辨。

罗永浩问他:「你觉得现在内容公司最难的是什么?」

Tim回答:「不是创意,而是要找到第二增长曲线。」

这一句也像是在提醒律所,靠旧机制挣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客户在变,市场在变,连律师的工作方式都在被AI重写,守着一亩三分地的律所,正在慢慢被淘汰。

500

01 律所增长,不靠资历靠机制

「我的工作不是管公司文化,而是让公司持续增长。」

这句话听起来冷,但残酷地准确。

作为一个创意公司,他们有着完整的系统:

内容库、竞品表、指标看板,每个项目都有数据、每个失败都被量化,以复盘所有的项目来保证增长。

很多律所管理者仍然在关系、文化、传承里打转,但靠人情、靠资历的增长,不是增长,只是惯性。

500

02年轻律师,不是风险是战略资产

影视飓风的团队,99% 是90后和00后。

Tim说「我不怕年轻人乱整,因为乱整才有可能整出新东西。」

虽然行业类型不同,但年轻律师与律所的矛盾却实实在在存在。

让年轻律师写文书、打杂、管发票,再抱怨他们「没有狼性」。

其实,年轻律师才是律所最便宜、也最有效的创新实验室。他们懂新技术、懂内容、懂流量,也最能感知客户的变化。

与其打压,不如放权。

让他们参与创新项目、尝试市场开发、测试AI工具,让他们的试错,成为律所的战略成本。

500

03AI时代的律所收入,不只是省钱

「我不确定AI会不会取代我,但我肯定要先学会用它。」

在律所,AI已被用来提效,但大多数还停在「帮我写快点」的层面。

他们忘了,AI能帮你省钱,也能帮你赚钱。

AI能生成合同模板、筛选条款风险、预测案件结果,这些技术完全可以被包装成新产品、卖给客户、订阅收费。

创新不是省出来的,是赚出来的。律所要做的,是把AI从「节约工具」变成「创收模型」,建立出一套能「持续生创意」的机制。

比如产品化的法律服务、AI合规工具、企业出海一站式方案,这些不是额外尝试,而是新的收入引擎。

500

Tim在对谈里说:「我想探索自媒体的上限。」

这句话也该送给法律行业,我们也该探索自己的上限。

过去十年靠经验、关系、资历和案源的增长逻辑,正在崩塌。

客户的选择、市场的节奏、AI的介入,都在悄无声息地改写规则,守着老办法、靠稳扎稳打的律所,最终只能被淘汰。

影视飓风能从卧室拍到全国第一,律所也完全可以靠机制创新,从单纯打官司到构建新的法律服务模式,抓住新的收入机会。

如果还停留在抱怨,那你已经被抛在了起跑线。

成长从来不是靠幸运,而是敢拆旧、敢重建、敢长期投入的人,才配拥有未来。

500

点击「法律先生」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