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东来,塌房失败

 作者 | 鹿

来源 | 视觉志

刚刚结束的国庆假期,胖东来依旧展示了惊人的吸金能力。有数据显示,短短八天,其门店总销售额达到8.2亿元,客流如潮。

许多游客专程从外地赶到河南,只为体验这家被誉为“商业文明样板”的超市——从商品陈列到服务细节,几乎每一个环节都被视作“良心企业”的象征。

500

但在热闹背后,胖东来及其创始人于东来,也在前段时间陷入前所未有的争议。

有人调侃:“胖东来这次是被‘热爱’反噬了。”

过去二十多年,于东来以“善待员工、尊重顾客”树立了中国零售业的标杆。然而,最近两场舆论风波,却让他和胖东来从“全民偶像”变成了“全民话题”。

一场围绕“预制菜”的表态,让他被指“替资本说话”;另一场关于“历史与仇恨”的讨论,又让他被批“淡化历史”。

在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下,于东来从部分网友眼中的“理想主义者”变成了“争议人物”。

有人质疑他的立场变了,也有人替他感叹:“这世道,不允许一个人真诚。”

而无论哪种声音,都折射出一个现实——在今天这个舆论瞬息万变的时代,“做正确的事”“说正确的话”“不得罪人”,有时并不是一回事。

并且,不是容易的事。

500

回看胖东来的成长史,这家企业之所以能成为行业现象,并非因为它方方面面的“完美”,而是因为它在中国零售业中始终坚持一种朴素的信念:让普通人过得更体面一点。

胖东来,做到了很简单、也很难的一点:把人,当人。

把员工当人,降低工时,提升福利,增加假期;把顾客当人,质检不合格的蔬菜,直接下架;把供应商当人,及时付款,拒绝拖账;把所有合作伙伴当人,为前来拉货的司机,准备干净舒适的休息床铺……

如果被人捧成神,是危险的,是要接受审视的,是随时要面对“塌房”的。

如今,当创始人陷入口水之争,当企业被迫接受舆论的再审视,也许是另一种成长的必经之路。

风评起落之间,胖东来仍在营业,门庭若市。

帘卷西风之时,于东来和他的企业,逢迎多事之秋。

在舆论风波中,不同的网友,对于东来和他的胖东来,投了不同的票。

这个金秋的胖东来,依然硕果累累。

暴风眼中的于东来,依旧踽踽独行。

500

多事之秋

九月的餐饮圈并不平静。

罗永浩的一条微博,将“预制菜”再一次推上风口浪尖。9月10日,他在用餐后发文质疑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写道“价格贵得离谱,体验极差”,并附上餐品照片,引发网友热议。

一时间,该话题迅速登上热搜,并随之引发巨大舆论。

舆论分裂成两派:一派认为罗永浩代表消费者维权,另一派则认为他“过度带节奏”,在不了解事实的情况下煽动情绪。

就在这场争议持续升温时,于东来发声了。

9月12日中午,他在社交平台发布动态写道:“任何事没有完美,感谢西贝、海底捞这些品牌企业,让我能找到相对放心、可口吃饭的地方。”

他同时在评论区补充了一句:“问题存在可以改,但别让想做事的人寒心。”

500

500

原本只是一次个人的发声,却在此次高度对立的网络环境中,被迅速放大。几小时之内,评论区里的分歧炸裂开来——

有人留言说:“您是良心企业家,别替他们说话。”

也有人说:“终于有理性声音了,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餐饮人。”

更多的声音,则夹杂着质疑、失望、怜惜和困惑:干嘛要趟这次浑水……

500

500

到当晚,这条动态被各大自媒体转发,标题大多是《于东来发声力挺西贝》《良心企业家站错队?》,甚至还有“资本护资本”的指责登上热搜。

舆论的风向几乎在一夜之间逆转——从“赞扬胖东来的公正”到“怀疑于东来的立场”,这位被无数消费者视作行业楷模的企业家,第一次被质疑“偏袒资本”。

500

500

熟悉于东来的人知道,他一向敢言、直言,从不躲在模棱两可的态度后面。他在企业内部也常对员工强调:“我们要实事求是,不说假话。”

在他的认知里,西贝或许的确是少数敢于公开对外承诺“不用预制菜”的企业之一,而“支持一家愿意透明的企业”,在他看来是理所当然的选择。

然而,在情绪化的舆论场上,“理所当然”反而成了“站错队”的证据。

一位业内人士事后分析:“这不是立场问题,而是语境问题。公众已经把‘预制菜’视为安全焦虑的象征,这时候任何为餐饮企业说话的声音,都会被自动贴上标签。”

事实也正如这位专家所说,于东来的那句“不要让企业家寒心”,被不少人曲解为“替资本说话”,甚至有人在评论中写道:“原来你也是他们中的一员。”

不久后,于东来删除了相关消息。

坊间传闻称,他在内部会议上对团队说过一句话:“我只是想表达理性,没想到大家会这么激动。”

无论这句话是否确有其事,它都准确反映了于东来的困境——一个以“真诚”和“实话实说”著称的企业家,突然被要求学会“沉默”。

500

500

从结果看,这场风波其实并非关乎“预制菜”本身,而是一次公众情绪的集体投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对透明标准的渴望、对企业话语的不信任,都集中在这一刻释放。

于东来的发声,只是碰巧踩在了最敏感的时间点上。

于东来不是八面玲珑、言辞讨巧的商人。多年以来,无论是多次公开批评零售业“套路促销”,还是在内部坚持“售后不过夜、员工不得骂顾客”,他始终强调“尊重事实”而非“迎合情绪”。

只是,这样的坚持,在信息传播极度碎片化的当下,往往最容易被误读。

言多必失,之前广受赞誉的于东来,也概莫能外。

500

2024年3月,胖东来为员工推出“不开心假”

一位评论员在文章中写道:“于东来这次不是说错话,而是说对的话在错的时间。”这句话或许道出了真相。

社会需要理性声音,但理性有时会被情绪裹挟;公众希望企业家敢言,但敢言的人往往难逃被误解的命运。

风波过去数日,罗永浩与西贝的争执仍未尘埃落定,而网络上对“预制菜”的讨论却越演越烈。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这场喧嚣的争论中,于东来依旧选择了做他自己——一个信奉“实事求是”的人,即使代价是被误解。


500

那个为国防捐款的年轻人

争议的第二波,在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网友发问里爆发。

十月初,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留言问道:“于总,您怎么看电影《731》?”——这部新上映的影片以日军细菌战为题材,真实、残酷,也让无数观众观看后泪流不止。

问题带着试探性,也带着一种公众对企业家“价值观表态”的期待。

于东来回复道:“不要把记住仇恨当作唯一方式,传播美好比传播仇恨更重要。”

短短一句话,却像一根火柴,点燃了整个舆论场。

500

有人立刻指责他“淡化历史”,说他“模糊是非”“不尊重先烈牺牲”。

有网友愤然评论:“若没有铭记,哪来的警醒?你让我们忘掉痛苦,难道不怕历史重演?”另一部分人则为他辩护:“他并没有否认历史,只是在呼吁理性与善意。”

两派观点的拉扯,在短短几个小时里,把这场讨论推上热搜。

500

500

这已经不是公众第一次对于东来的表态产生分歧,但这次的敏感程度前所未有。因为在集体记忆的语境中,“731”不只是电影,而是民族创伤的象征。任何“不够激烈”的言论,都可能被视作冷漠或不忠。

而当一句强调“传播美好”的话出自一位公众人物口中,立场就被自动放大、被赋予政治与道德的双重标签。

但如果回想于东来的行事逻辑,这句话并非出于轻慢,而是他一贯的处世方式——克制、实干、少说漂亮话。他的经历,早已证明他并非“无情无感”的人。

对于有些网友称其缺乏爱国情怀,有一个被央视报道过的真实事件——

那是多年以前的1996年,那一年,于东来30岁,因为在电视上看到外国航母编队穿过台湾海峡,当即跟两位兄弟一起,带着两万元钱,前往人生地不熟的北京,要将这笔钱捐给国家的国防建设。

500

1996年,两万元……那会儿,于东来只是一个小老板,那时的他或许还未曾领略生活的凶险——两年后,他的门店将被人报复而放火烧毁。然后,咬牙含泪,东山再起。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全国都在紧张抗震救灾,物资短缺、交通受限。那年,于东来决定拿出近千万元,用于采购抗震物资、支援一线。

对于东来来说,这不是“作秀”,而是“该做的事”。

后来,他在接受《人民日报》的采访时也曾谈到自己的信念——企业的最高意义,不是赚更多的钱,而是“让人们活得更体面,让社会更有善意”。

500

在许昌和新乡两地的胖东来门店里,员工的工资普遍高出同行30%至50%,连保洁和理货员都有带薪休假、节日奖金和员工旅游。

他说:“我希望我的员工在工作中有尊严,这样他们服务顾客时,也会尊重别人。”

这就是于东来的“爱国”方式——不只是喊口号,更是让员工过上体面的生活,让同胞买到放心的商品,让中国的零售业更有良心。

他从不以“民族情绪”作为标签来装点自己,而是用一个个细节去证明:踏实做好一件事,本身就是对国家的贡献。

500

为郑州洪灾帮忙的于东来

互联网的情绪往往寻找‘共恨’的出口,而理性声音在群情激愤时,总显得格格不入。

在一次交流会上,于东来曾对员工说过一句话:“悲伤是要记住的,但不能永远活在悲伤里。我们做企业的意义,就是让人有力量去创造幸福。”

500

于东来给员工过生日

诚然,公众人物的发言,总要面对被过度解读的风险。而对于东来来说,这种风险并非第一次出现——他太真诚,也太直接。这种直接,曾让他赢得无数人的尊敬,如今却成了他最大的“舆论隐患”。

风波之后,他没有再就此事发声。有人说这是他的“倔强”,也有人说这是“体面地沉默”。

话说回来,假如一个企业的负责人,真的存在立场问题,那么,还能有如今的胖东来吗?


500

假如,胖东来塌房了......

胖东来的发展过程绝非一帆风顺——被人放火烧过,被恶意勒索过,被无端诽谤过……

如果,胖东来在此次部分网友的抨击中塌房了、倒下了,那么,最受损失的,会是谁呢?

500

2024年,胖东来对“擀面皮事件”作出回应,

对8833名相关顾客退款并补偿1000元/份,

总赔付金额超过800万元

两起争议过后,于东来的个人表态不再只是个人事——它迅速被放大为对“胖东来”这个品牌、对其企业价值观的全面审视。

网络上有不少声音把创始人的一句话扩展为“企业立场”的代言,把个体的社交媒体回复当作公司态度的最终判定。

这样的逻辑并不罕见:在当代媒介生态里,创始人一言一行常常与品牌命运紧密绑定,公众也倾向于把“人的话”等同为“公司的话”。

公众人物的个人言论,往往会让公众对公司产生“全面怀疑”。

其中一方面是情绪驱动——食品安全、历史记忆等议题本身带有强烈的道德情感属性。一旦触及这些敏感点,公众的反应往往是快速、绝对化的;

另一方面是媒介机制:社交平台的截屏转发、标题党式放大、话题化讨论,会把某句原本语境化的表述剥离出来,变成一个可供情绪放大的符号。

500

胖东来前身“望月楼胖子店”

胖东来并非一家空喊理念的公司;长期以来,它在员工待遇和公益方面的实际投入为其赢得了大量实证性的口碑。

胖东来近年在薪酬层面已经显著高于行业平均:创始人于东来在公开场合披露,2025年初公司(交完社保后)基层员工月均收入接近一万元,店长平均到手工资则达到数万元(报道列举为约78,058元)。

这些数字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能直接提升员工生活质量、工作尊严与服务质量的“硬事实”。

500

同样,胖东来在历史上多次参与大型救援与捐赠,于东来本人,却极少接受媒体采访。

500

与此同时,市场表现也说明胖东来并非靠情感营销走红的“偶像牌”公司:在今年国庆档期,媒体报道显示其八天销售额合计达8.2亿元,且超市板块仍是业绩主引擎,这说明其经营能力与顾客黏性仍然坚实。

500

胖东来超市门口

胖东来在中国零售业引发的并不是单纯的“崇拜”,而是一种“示范效应”。

媒体与从业者多次讨论其“用真品换真心”的企业文化、以高薪酬与严格质量管理推动服务与供应链升级的策略,这些做法对同业形成了压力与推动,促使市场在某些环节向更高、更良性标准靠拢。

500

胖东来最初的柜台

现实并非非黑即白,如何把个人表态与企业责任区分清楚,成了摆在胖东来面前的实际问题。

人们希望看到一个“完美的胖东来”,一个永远说对话、做对事的榜样;但现实更复杂——任何一个坚持自我表达的人,终究要学会与误解并存。

舆论可以一夜之间改变方向,但企业的价值从来不是在风口浪尖上决定的。

它藏在长期的行为里,藏在那些不被传播的日常——一份工资、一场培训、一趟救援车、一句不被理解的真话,以及一份又一份经过严格质检才能上架卖给同胞的良心商品……

或许,比争论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嘈杂声中,依然能分辨出那些真正值得被珍惜的东西。

500

500

监制:视觉志

编辑:鹿

视频号:视觉志

点击「视觉志」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