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贷款却被催收,中信银行信贷业务合规存疑

500

来源 | 镭射财经

一个未在中信银行贷款的人,却被中信银行反复催收,中信银行贷款业务三查不到位问题再次引起关注。

据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报道,郑州市民郭先生从未在中信银行办理任何业务,自9月以来反复接到中信银行催收电话和短信,并被告知贷款逾期信息已上报人行征信,甚至可能造成各类信贷业务办理困难。

但在郭先生看来,他属实“躺枪”。自己“被贷款”后,不仅要忍受频繁催收,而且担心自己征信受损。尽管经属地分行查询后,郭先生确实不存在贷款行为,但中信银行此举已涉嫌侵犯了消费者权益。

这场贷款乌龙背后,也暴露出中信银行信贷业务的不审慎。贷前环节未能做到借款人身份信息核实,贷后则存在对未贷款者的催收不当。

从未贷款,却遭频繁催收

据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披露的信息,郭先生在九月份频繁接到中信银行的催收短信和电话。催收短信截图显示,9月8日、12日和17日,中信银行三次对其发送催收短信,催收缘由即是贷款逾期。

500

郭先生被催收的短信截图

郭先生被催收的过程中,甚至出现逾期已上报人行征信、信用记录受损等告知内容,这令其十分困惑。因为,他并未在中信银行办理过任何贷款业务。

在郭先生明确告知中信银行自己没有贷款后,中信银行继续对其进行催收。东风新闻报道显示,9月20日,郭先生再次接到中信银行总行客服中心95558的电话。中信银行客服直呼郭先生名字,并表示其在中信银行有一个房抵经营贷,截至9月20日逾期了19天,本息合计1419.21元,逾期会按日计收罚息。

中信银行如此追击催收,那么郭先生究竟有没有在中信银行贷款呢?对此,郭先生明确表示,他没有在中信银行办过业务,也没有中信银行的储蓄卡和信用卡,他自己的手机号也已经使用多年。

为了查清贷款真相,郭先生随后至中信银行郑州分行营业部咨询。经中信银行查询,郭先生确实在该行没有任何贷款信息,被催收的逾期贷款是该行的另一名客户李某所贷,但这笔贷款所留电话为郭先生的手机号码,最终造成催收对象为郭先生。

郭先生与李某并不认识,至于为何其贷款时会填写自己的手机号,他不得而知。得知事情原委后,郭先生便对中信银行贷款审核流程是否严谨产生质疑。

目前,中信银行已不再向郭先生进行催收,但对于被贷款催收真相,中信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中信银行总行还没查出原因。

一般来说,在金融信贷业务中,授信风控是确保信贷业务稳健运营的基本条件,而风控准入的第一步便是对借款人身份信息的准确识别。尤其是在贷前调查环节,需要对借款人完成四要素认证,确保身份的真实性。

四要素认证包括借款人的身份证号、姓名、手机号、银行卡号,验证其是否完全匹配,目的就是核实用户身份信息,确保贷款申请是用户本人发起。身份信息确认后,才可进入授信审批环节。

郭先生的手机号竟然能被另一贷款人用于贷款申请,可能暴露出中信银行贷款审批存在合规瑕疵。而在郭先生明确告知中信银行客服自己并非借款人后仍被催收,也反映出中信银行贷后催收存在问题。

贷款业务频踩合规红线

郭先生的遭遇只是中信银行贷款业务合规存疑的一个缩影。年初以来,监管披露多则中信银行罚单,其中就包括因为贷款业务存在违规行为被罚。

3月,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昆明分行收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云南监管局行政处罚决定书》(云金罚决字〔2025〕31 号),监管机构对昆明分行贷款管理不审慎等问题,罚款人民币115万元。

5月,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分行收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行政处罚决定书(浙金罚决字〔2025〕19 号),对杭州分行贷款三查不到位、票据业务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罚款人民币625万元。

7月,安阳金融监管分局披露中信银行相关行政处罚信息,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安阳分行因个人贷款“三查”不到位、流动资金贷款贷后管理不到位被罚款65万元 。

7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西监管分局发布中信银行相关行政处罚信息,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南昌分行因贷款管理不到位、违规发放贷款以及违规办理国内信用证业务被罚款190万元。

9月,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海口分行收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海南监管局行政处罚决定书(琼金罚决字〔2025〕40 号),对海口分行贷款三查不到位等问题,罚款人民币115 万元。

9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分局发布中信银行相关罚单,中信银行北京分行因贷款“三查”失职被罚款50万元。

罚单背后,可见中信银行贷款业务频踩合规红线,贷款风险管理须进一步强化,审慎经营意识须提升。毕竟,贷款风险管控不到位不仅容易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而且也可能引起贷款资产质量的波动。

事实上,贷款业务是中信银行创收的重要来源,在其生息资产经营层面占据重要地位。

2022年至2024年,中信银行(合并口径)营收收入分别为2113.92亿元、2058.96亿元、2136.46亿元;净利润629.5亿元、680.62亿元、694.68亿元。业绩稳增背后,取决于贷款等生息资产的支撑。

2022年至2024年,中信银行总资产分别为85475.43亿元、90524.84亿元、95327.22亿元。其中,垫款及垫款总额分别为51527.72亿元、54983.44亿元、57201.28亿元,规模持续增长。

中信银行贷款业务中,公司贷款在全行贷款总额中占比保持在50%左右,个人贷款占比40%左右,个人贷款包括住房按揭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2022年至2024年,中信银行个人贷款规模分别为21169.10亿元、22838.46亿元、23621.10亿元。

不过,2025年上半年中信银行个贷业务规模有所下滑。2025年上半年,中信银行贷款及垫款总额5801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3%,其中个人贷款23507.55亿元,相较年初下滑0.48%。

个贷规模下滑的同时,资产质量亦有所波动。2025年上半年中信银行个人贷款不良余额302.16亿元,不良率1.29%。相比上年末不良率有所抬升,增加0.04个百分点。

中信银行在半年报中提出,将持续推动个贷业务风控能力进阶,着力推进个贷数字化转型,落实联防联控机制,优化组合管理、全流程管理,强化业技数融合,赋能个贷业务高质量发展。

眼下,从贷款催收乌龙事件来看,中信银行个贷业务风控能力仍有提升空间。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