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诺奖榜单“带偏”!中国科研实力,从来不是靠奖杯堆出来的!

【本文由“梅溪居士”推荐,来自《别整天喊科学没突破了,今年诺奖全是高手。》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孙子乒法
  • 看一个博主说今年的物理学奖 是用超导约瑟夫森结的 库珀对  实现宏观量子隧穿。  

    哲学层面的原理是:单个电子是费米子,库珀电子对具有类似玻色子的性质。相比 一般的电子隧穿,库珀电子对更容易实现宏观量子效应。 如果这个原理是真的,那么很多量子力学的实验 都可以改进为宏观量子力学实验,属于是认识论层面的突进。

     额,我也不能辨别真假,只是转述一下。

别被诺奖榜单“带偏”!中国科研实力,从来不是靠奖杯堆出来的!

.

当今世界,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在科学、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蓬勃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然而,中国的崛起让一些西方国家倍感压力与不安,它们不遗余力地从各个方面对中国进行抹黑与贬低,诺贝尔奖竟也沦为了它们别有用心的工具。2025年诺贝尔奖开奖之时,西方国家再次拿中国的得奖数做文章炒作,误导了部分国人的认知。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些网友,竟简单地将诺贝尔奖数量与中国科研整体实力划等号。这种单一化的评判逻辑,不仅忽略了诺贝尔奖本身的局限性,也严重低估了中国在多个前沿科技领域所做出的重大贡献。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性看待诺贝尔奖?又该怎样跳出“唯诺奖论”的思维误区,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中国科研的真实面貌和发展路径?笔者以为,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

首先,从涵盖范围来看,诺贝尔奖是以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命名的国际性奖项,最初涵盖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领域,1968年又增设了经济学奖。不可否认,在基础科学领域,像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际科学研究的较高水平。但是,科学研究的范畴极为广泛,远不止诺贝尔奖所涉及的这些基础科学领域,科学研究还包括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等众多应用科学领域。而恰恰是在这些方面,诺贝尔奖对它们的关注度并不高,评审机制也未能充分体现其影响力。因此,如果我们仅仅依据诺贝尔奖的数量去判断一个国家的整体科研水平和实力,显然是片面且不准确的。

.

其次,从侧重点方面分析,诺贝尔奖有其固有的倾向性和偏好。自设立以来,它在基础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一直强调“原创性的理论突破”,也确实推动了许多基础科学的进步。但与此同时,它对于那些更具实践意义的应用型研究则缺乏足够的重视。而中国的科研体系长期以来秉持“经世致用”的理念,注重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例如能源安全、粮食保障、公共健康等方面的技术攻关。这样的研究导向与诺贝尔奖侧重理论创新的特点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中国科学家虽未获得诺贝尔奖,却实实在在改变了亿万人民生活的深层原因。

.

再者,诺贝尔奖的评选过程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无论是评委会成员还是评审标准,都深受欧美主流学术圈的影响。他们看事儿的眼光、评判的标准,自然偏向西方那套科研思路。尤其是一些非自然科学类别的奖项,如文学奖、和平奖乃至经济学奖,往往反映出特定意识形态下的价值观取向。比如经济学奖,得奖的理论大多强调自由市场、金融霸权,而对于批判资本主义结构、反对美元霸权的研究者,却从未给予过奖项。到了 21 世纪,经济学奖几乎被美国学者包圆儿了,被人笑称是“美国专属奖”。又比如文学奖,像托尔斯泰这么牛的作家,愣是没拿到奖;可那些反对共产主义的作家,比如 1933 年的蒲宁、1980 年的米沃什,因为合西方的政治胃口,就能轻松拿奖。至于和平奖,则更是笑话。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居然在1939年也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近些年,和平奖好几次颁给了有明显政治争议的人或组织,甚至评出帮西方搞地缘政治的结果。它不再是“人类和平的灯塔”,而是沦为外界口中的 “挪威议会奖”。

.

正因为如此,我国许多真正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并未得到诺贝尔奖的应有认可。比如钱学森提出的“工程控制论”,奠定了我国火箭与导弹技术的基础;马伟明院士团队攻克电磁弹射关键技术,极大提升了航母作战能力;袁隆平研发的杂交水稻累计增产超过八亿五千万吨,养活了几亿人口;还有“人造太阳”项目成功实现高温等离子体稳定运行,为人类未来的清洁能源提供了可能。这些成就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亚于任何一项诺贝尔奖级别的工作,但由于它们更多聚焦于实际应用而非纯粹理论探索,因而在诺奖体系中难以获得青睐。诺贝尔奖错过了这些真正改变人类命运的科研成果,不仅是科学评价体系的遗憾,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损失。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