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文化专家调研大汶口:解码家文化根脉,构建新时代传承范式
2025年10月9日,家庭文化专家、资深媒体人、“‘为长者折枝’计划”发起人王好凤一行赴泰安大汶口镇,围绕“中华家文化探源、传承与民生实践”开展专题调研。泰山国际品牌文化研究院荣誉院长董传元、大汶口文化学术部主任温兆金、《文明之源大汶口》作者马广东、泰安市工艺美术学会副秘书长、红梅拓片非遗馆馆长张红梅等陪同,先后走进前周村与周家院文化馆群,挖掘家文化从史前萌芽到当代落地的传承密码。

此次调研背景深刻,我国2024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21.8%,农村养老成民生焦点,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深入推进,顶层设计对“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强调,为家文化探源与实践指明方向。大汶口镇兼具大汶口文化核心区与东方礼制渊源,成为调研理想之地。大汶口镇周家院村,将家文化从史前源头延伸至当代实践的传承路径极具价值。聚焦此地“文化探源有根、场馆运行有魂、民生实践有温度”的特色经验,讲好中华家文化的大汶口故事,为传统家文化的现代传承提供借鉴。

在前周村,长辈食堂是孝文化实践的核心载体。自2023年运营以来,这里实现80岁以上老人免费就餐、60-79岁老人半价就餐,日均服务35人次,解决了空巢、失能老人“做饭难、吃饭愁”的困境。调研团队现场捐赠食油、米面等物资,仔细查看餐食与卫生情况。

前周村党支部书记周立刚介绍了“孝田保障+志愿服务+文化浸润+制度支撑”的四维体系。王好凤肯定“前周模式”,建议强化“文化赋能、社会支持、代际互助、良性发展”闭环;董传元则建议融合大汶口文化根基,在解决老人吃饭问题的基础上,提升他们的精神生活,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做好文化赋能与产出,在代际传承上,实现“一老一小”的现实互动,结合元圣周公礼制文化,增强模式辨识度与厚重感。温兆金则结合泰安岱庙、普照寺等著名景点经济支撑延续的经验,谈了长辈食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双方一致认为,该模式具备全国推广价值,值得媒体跟踪报道。此外,团队还考察了大汶口文明之光博物院筹备现场,王好凤建议专设“家文化当代实践展区”,纳入前周村案例。

午后,调研团队来到周家院文化馆群,这里承载着双重文化基因:6000年大汶口文化积淀,考古发现的家族墓葬群、刻符陶器印证早期家文化萌芽;作为元圣周公后裔聚居地,传承“尊祖敬宗、睦邻友恭”的礼制传统。
文化馆群负责人周广华带领团队考察家文化馆、4个非遗馆、书谱馆和姓氏文化研究中心、元圣文化研究中心等。在周氏家谱馆,老谱记载了血脉传承,新谱延续了当代繁衍。周广华透露筹备全国首个“家谱非遗博物馆”,搭建“宗亲文化平台”,获王好凤一行认可。

在红梅拓片非遗馆,馆长张红梅现场展示技艺,5分钟内将大汶口文化“日月纹”“网纹”等刻符拓印在宣纸上,让团队直观感受“非遗+家文化”的传承路径。中国书协会员宁延文将个人创作“福蕴华堂”等书法作品赠予文化馆群。

当日下午的专题座谈会上,马广东指出大汶口文化晚期母系向父系社会转型,出土的夫妻合葬墓、随葬品等级差异表明早期家庭形态与伦理观念已形成;周常安展示馆藏文物中的家文化印记,呈现家文化从史前到近代的演变;董传元强调大汶口家文化“源头清晰、传承未断、实践鲜活”的独特优势;王好凤提出“讲好大汶口家文化故事”的方向,包括探源、总结传承模式、推广民生模式。

座谈会明确三大核心成果:确立大汶口家文化“全国标杆”地位,可培育为“中华家文化传承示范区”;提炼“前周模式”推广价值,助力解决农村养老可持续性问题;明确周家院文化馆群升级方向,支持建设“家谱非遗博物馆”与“中华家文化研学基地”。

王好凤在总结中表示,从追溯大汶口文化的史前家脉,到以场馆传承文化记忆,再到用长辈食堂落地民生关怀,周家院村构建起“源头—载体—实践”的完整传承链条,让中华家文化在乡土间实现了活态延续。尤其是长辈食堂将“孝亲敬老”的家文化内核转化为看得见的民生服务。这种实践不仅解决了老人“做饭难、吃饭愁”的问题,更让“睦邻互助”成为村风底色,使史前家文化在当代有了最温暖的表达。大汶口实践证明,家文化是破解当代民生难题、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