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高超,从“大概齐”到正经有点意思
先说结论,从朝鲜劳动党建党80周年阅兵式上展示的几种高超声速导弹的外形来看,朝鲜对乘波体的研究开始进入某种正轨了。
之前朝鲜展示的乘波体外形基本上是照抄我们的东-17,但是在试射中没有如他们所愿实现相同效果,那次的飞行速度只有3马赫,也没飞出去多远,应该算是实验失败了。
之前其实我们就说过,大家去看各国的乘波体,且不说三哥那些玩意,我们看美国人、我国早期一些试验乘波体设计,以及欧洲、日本、俄罗斯的乘波体设计,会发现这些比较早期的乘波体都有种让翼面向下“兜住”下方气流的意思,夸张一些的简直就像是“圆月弯刀”。在最早运用乘波体的XB-70轰炸机上看的更明显,它的机翼在高速飞行时向下弯折。
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尽可能增加升阻比,让激波保持在飞行器的下方,持续产生升力。
而到了后期,比如东风-17,以及国内一些院所的“中超”乘波体试验装置的外形,可以明显看出接近实用化的乘波体飞行器设计上就逐渐减少类似这样的设计,之前我们也解读过国内相关论文,这有赖于通过大量的试验,对高超声速飞行下激波特性的深入理解,最终通过计算精确控制激波产生和维持的位置,再通过试验进行验证,进一步优化, 总之就是理论计算——试射——理论计算优化——试射,通过大量持续的试射和优化研究,最终才能建立出一个不必“兜气”,但仍能维持很高升阻比的气动外形。
其实类似的工作美国人也做了,我们看当年的HTV-2基本就已经很接近我们后来试射的高超飞行器的基本外形了,只不过相应的热管理等方面对于美国人来说后来又成问题,至今也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但是至少从气动外形方面来说,美国人肯定是摸着了边的。
当然,实用高超导弹由于尺寸限制,外形限制等等原因,有些情况下可能实在没办法做成理想外形,也可能需要通过弹翼“兜气”的设计来增加升阻比,比如我国新的鹰击-17导弹滑翔器,它的边条翼也有一些下反角,实际上也是这种“兜气”设计。这是因为它要能够装进通用垂发,翼展尺寸有限,不得不做成这样。
而朝鲜现在的这几种飞行器,都明显具备了带下反角的弹翼,并且前缘的折线设计也明显已经和我国公布的几种飞行器的外形有了明显的不同。不要小看这种不同
如果说之前的朝鲜试验飞行器更多的是照着我们公布的外形和可能存在的一些论文资料,大概抄一下,经过试验证明不太行,那么现在这些飞行器,采用了相对更保守的设计,但实际上却可以说是朝鲜人不仅仅是回到绘图板上,而是回到基础的层次上,用风洞也好(可能借俄罗斯风洞吧,呵呵),用超算也好(朝鲜挖矿的计算阵列还挺不错的,现在拿出来干点正事儿也很合理嘛),反正应该是从空气动力学更基础的层面上对于高超飞行器的设计进行了从头开始的正向设计,然后通过试验和计算反复迭代的结果,自己设计出来的一个外形。
应该说这表明朝鲜的高超声速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从“我管你这那的,先抄一个看看”,发展到了正经的跟着师傅正向把研究道路走一遍。
尽管目前来看,他们展示的这几种高超导弹到底性能指标能到啥水平,也说不好,但后面肯定这些弹是要试射的,我们可以等着看它的结果到底如何。
总的来说,朝鲜的科技工作者们,总是有一种“好学生”的感觉,老师想来也是欣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