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个被高估的制造业强国
1995年,索尼CEO出井伸之站在东京总部大楼的落地窗前,看着楼下熙熙攘攘的上班族,对身边的同事说了一句话:"我们正在沦为一家零件供应商。"当时没人相信——那一年,日本制造业如日中天,丰田刚刚超越通用成为全球第一大车企,索尼的Walkman风靡世界,东芝的笔记本电脑占据全球30%的市场份额。
但出井伸之的预感是对的。
三十年后的今天,日本制造业的衰落已经不再是预言,而是一个被数据反复验证的事实。只不过,由于某些幸存者偏差(比如丰田还在赚钱、佳能的相机依然高端),很多人仍然沉浸在"日本制造无敌"的旧梦里。
这种错觉,就像是一个曾经的世界拳王,虽然已经骨质疏松、反应迟钝,但因为偶尔还能打赢几个街头混混,就被误以为还是当年的那个霸主。
1. 日本制造的黄金时代,到底是怎么来的?
要理解今天的日本制造,得先回到它的崛起逻辑。
二战后的日本工业,本质上是一场"举国体制"的胜利——通产省(MITI)像下棋一样布局产业,银行无底线给企业输血,员工终身雇佣确保技术不外流。这种模式在追赶阶段极其有效,因为目标明确:美国人造什么,日本人就抄什么,然后做得更便宜、更耐用。
于是,70年代的丰田用"精益生产"吊打美国汽车,80年代的索尼用Walkman和特丽珑电视征服全球,90年代的东芝、NEC在半导体领域逼得英特尔差点破产。
但问题在于——这套模式的副作用,在成为世界第一后开始反噬。
2. 日本制造的三大癌症
日本制造业的衰落,不是一夜之间的崩塌,而是一场持续三十年的器官衰竭。三个癌细胞在90年代就已经潜伏,如今已经扩散到全身。
(1)创新者的窘境:为什么日本企业总是错过时代?
哈佛教授克莱顿·克里斯滕森在《创新者的窘境》里提出过一个经典问题:为什么巨头总会错过颠覆性技术?答案很简单——因为它们太擅长现有的业务了,以至于任何可能威胁现有利润的创新都会被内部绞杀。
日本企业是这个问题的最佳案例。
液晶面板的悲剧:90年代,夏普率先研发出液晶技术,但日本产业界集体选择了"渐进式改良"CRT电视,因为当时特丽珑电视还能赚大钱。结果韩国三星押注LCD,十年后日本面板产业全军覆没。
电动汽车的迟钝:丰田在1997年就造出了混动车普锐斯,但为了保住燃油车产业链,硬是拖延纯电战略,直到2023年才仓促推出bZ4X,结果因质量问题全球召回。
智能手机的溃败:索尼2010年就有机会整合相机、音乐、游戏资源做手机,但内部各部门互相扯皮,最终沦为小众品牌。
这种"不敢革自己命"的心态,让日本企业像一列刹车失灵的火车——明明看到前面是悬崖,却因为惯性太大,只能眼睁睁冲下去。
(2)加拉帕戈斯化:日本制造的"孤岛效应"
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生物进化与世隔绝,结果演化出一堆无法适应外界环境的奇特物种。日本制造业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境——过度追求本土市场的特殊需求,导致产品无法全球化。
典型案例:
手机:2000年代,日本功能机支持电子支付、电视播放、地铁刷卡……技术领先全球,但复杂到外国人根本不会用。等智能手机时代来临,这些"黑科技"瞬间变成废铁。
办公设备:日本的复印机可以自动装订、双面扫描、加密打印,但欧美企业只需要一个能联网的简单设备。结果佳能、理光在云办公时代彻底掉队。
这种"自嗨式创新"的代价是:日本企业越来越擅长制造"只有日本人需要的产品",而在全球主流市场,它们的存在感正加速归零。
(3)年功序列制:一群60岁的社长在给30岁的市场做决策
日本企业的管理层,普遍有一个特点——年龄越大,权力越大。
比如丰田现任社长佐藤恒治,53岁上任时已经被媒体称为"年轻干部",因为他的前任们基本都是60多岁的老将。这种制度在工业时代没问题,因为汽车制造的核心是"经验"。但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问题就大了——一群用翻盖手机的老头,怎么决定智能座舱该怎么做?
后果很直接:
日本车企的软件投入不到大众的1/3,导致车机系统卡顿得像20年前的Windows。
索尼直到2022年才成立"电动汽车事业部",比中国新势力晚了整整十年。
更可怕的是,年轻人根本不想进制造业。东京大学毕业生最想去的是金融和IT公司,东芝、日立的招聘会上,排队的大多是二三流大学的学生。一个国家的工业根基,正在因为人才断层而慢性失血。
3. 数据不会说谎:日本制造的份额都去哪了?
有些人会说:"日本只是消费电子不行了,高端制造还是很强!"
真的吗?
半导体:1990年日本占全球半导体市场的49%,2023年只剩6%。光刻机被ASML垄断,芯片材料虽然还有优势,但中韩正在快速追赶。
机床:1980年代日本机床横扫全球,如今高端市场被德国通快、中国科德数控挤压,2023年出口额首次被中国超越。
造船:2000年日本造船吨位世界第一,现在份额不到10%,连越南都能抢它的订单。
唯一还能打的只剩汽车,但情况也在恶化:
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
丰田的利润里,60%来自北美市场,而北美正在加速电动化。
换句话说,日本制造业的现状是:老本行被中韩啃食,新赛道又跟不上。
4.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日本制造很强?
这背后有三个认知陷阱:
(1)幸存者偏差
人们只记得"活下来的"日本品牌,比如丰田、索尼,却选择性忽略已经消失的巨头:
东芝:2015年财务造假暴雷,白色家电卖给了美的,电脑业务被夏普收购。
松下:等离子电视战败后沦为特斯拉的电池代工厂。
夏普:被富士康收购,品牌价值缩水90%。
(2)工匠精神滤镜
"日本工匠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叙事很动人,但现实是:
日本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其实比中国还短(23年 vs 25年)。
神户制钢造假、日产排放作弊、小林化工数据篡改……"日本质量"的神话早就千疮百孔。
(3)地缘政治加分
美国需要日本制衡中国,所以西方媒体很少报道日本产业的负面新闻。相比之下,中国制造业的任何问题都会被放大审视。
5. 日本制造的终局:退守"隐形冠军"?
未来的日本制造,大概率会收缩到一个更小的生态位——高端材料和精密零部件供应商。比如:
信越化学的光刻胶(全球份额70%)
村田的MLCC电容(全球40%)
日本精工的轴承钢(航空航天级垄断)
这种模式能活,但注定做不大。就像瑞士的钟表业——精致、昂贵、小众,但再也无法影响世界工业的格局。
结语:一场没有硝烟的工业战争
日本制造的衰落,本质上是一场"路径依赖"的悲剧——它曾经的成功模式,反而成了转型的最大障碍。
当中国用举国体制砸半导体、德国用工业4.0改造工厂、美国用AI重塑制造业时,日本还在用昭和时代的玩法应对令和时代的挑战。这种错位,比任何竞争对手都更致命。
回看出井伸之30年前的预言,如今看来更像是一句墓志铭:
"我们不是输给了别人,而是输给了昨天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