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马斯官宣“停火协议达成”,和平能走多远?

500

一纸声明,全球震动。当地时间9日,哈马斯首席谈判代表哈利勒·哈亚对外宣布,他已收到美国及多方调解方的“明确保证”,加沙战争正式结束。

随后,以色列方面、埃及、卡塔尔、联合国等多方陆续发声,确认加沙停火协议已达成。特朗普本人更是在社交媒体上激动发文:“这是伟大的一天!”仿佛加沙的天空,终于撕开了一道光。

500

可队长我盯着这条新闻看了三遍,心里却没来由地泛起一丝凉意,“停火,真的等于和平吗”?

有一说一,这份停火协议,确实来之不易,谈判历时数月,背后是美国、埃及、卡塔尔等多方的密集斡旋。核心内容包括:立即全面停火、释放被扣押人员、开放人道主义通道、重建加沙基础设施等。

从纸面上看,条款不可谓不全面,甚至可以说“理想得像个童话”。但现实问题是,谁来保证它不变成又一张“被遗忘的纸”?谁来监督停火?谁来确保人道援助不被截留?谁来防止极端势力在暗处重新集结?

要知道,哈马斯与以色列之间的恩怨,不是从2023年10月7日才开始的,而是延续了大半个世纪的结构性矛盾。从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到六日战争、赎罪日战争,再到多次加沙冲突。

500

几十年间,签过的停火协议,少说也有七八次,2014年、2021年、2023年……每一次,都曾被媒体称为“历史性突破”,每一次,也都曾在炮火重燃中沦为笑谈。历史一再证明,没有信任的协议,就像在流沙上盖楼,看着挺高,风一吹就塌。

更复杂的是,外部势力深度介入,美国长期支持以色列,伊朗则暗中支持哈马斯,中东成了大国博弈的棋盘,而加沙,是棋盘上最脆弱的那颗棋子。

所以,这次停火,与其说是“和平曙光”,不如说是“各方暂时累了”,以色列打不动了,国际压力山大,经济承压,士兵疲惫;哈马斯扛不住了,加沙基础设施几乎被夷为平地,人道危机空前;特朗普也亟需一个“外交胜利”来装点门面,尤其是“诺贝尔大奖”临近。

500

于是,大家坐下来,签了个字。可签字容易,履约难。协议里写的“释放人质”、“开放口岸”、“停止火箭弹”,哪一条不是雷区?哪一条不需要“信任”作为地基?

更讽刺的是,最希望和平的加沙平民,反而最没话语权。特朗普说“伟大一天”,可对加沙人来说,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第一关:活下去。不是“活得好”,是“活下去”。没有干净水,霍乱可能爆发;没有电,冰箱里的药全废了;没有燃料,冬天怎么过?联合国说,加沙有超200万人需要紧急人道援助,可援助车队,真能如数顺利进来?

第二关:找回“人”的感觉。一个12岁的孩子,三年没上过学,每天在地道里躲空袭。他不知道课本长什么样,只知道爆炸声分几种,火箭弹、无人机、坦克炮。心理创伤,比身体伤更难愈合,停火后,他怎么重新走进教室?

500

第三关:未来在哪?年轻人失业率超70%,青年一代没工作、没希望、没未来。如果停火后,还是封锁、还是贫困、还是看不到出路,那“和平”对他们来说,不过是“慢一点的死亡”。

经常有人问,为什么哈马斯能一次次卷土重来?答案就在这儿。

当绝望成为常态,极端就是唯一的出口。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