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天到晚降半旗,到底在默哀什么?
🇺🇸 这段时间,最震动美国的事,无疑是查理・柯克(Charlie Kirk)在演讲台上遭枪击身亡。不仅白宫命令全国为他降半旗,副总统亲自抬棺扶灵,这还让保守派和左翼的矛盾更加白热化。喧嚣过后,来复个盘吧。
一、柯克之死为什么具有如此爆炸性?
查理·柯克年仅31岁,是美国保守派的“顶流网红”。他不是普通政治人物,更像是被精心打造出来的“青年旗手”。他领导的“美国转折点”组织,网络遍布全美3300多所大、中学校,如同纵横交错的毛细血管,深入美国年轻一代的肌体。
“美国转折点”组织在2024年收入高达8500万美元,如此巨款不仅印证了柯克的个人号召力,更揭示了资本通过代理人对社会进行的深度渗透。可以说,柯克就是保守派资本选中的“传声筒”,其核心使命就是向年轻人持续输送右翼意识形态。
▲ 2024年9月,查理·柯克在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和学生辩论。
从意识形态上讲,柯克一直自称“反觉醒文化急先锋”。他猛烈批判性少数群体权益、多元文化主义,精准引爆了右翼群体对“传统美国”失落的深层焦虑。他还擅长把复杂的社会矛盾简化为“爱国者”与“叛国者”的二元对立,用极具煽动性的话语,不断收割着年轻人的政治冲动。
这样一个在保守派阵营中手握巨大能量、且始终身处舆论漩涡中心的人物,以在演讲台上被刺杀这种极具戏剧性和冲击力的方式突然陨落,注定成为引爆美国社会对立情绪的导火索。
二、政治暴力失控,美国掉进“乱纪元”
细看这几年的美国,政治暴力如野火般越烧越旺。除了举世震惊的特朗普遇刺未遂事件,各地议员在家中遭遇枪击、州长官邸被纵火、市长遭遇绑架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
最新民调数据显示,超七成美国民众认为“政治动机的暴力活动”已经是美国当前的一个主要问题。《华盛顿邮报》称,美国当前的危险程度堪比上世纪60年代肯尼迪遇刺时期。
▲ 2025年4月,宾夕法尼亚州州长官邸被人纵火烧毁
讽刺的是,就在几个月前,柯克本人还在公开场合高声警告说,美国的“暗杀文化”正在蔓延。谁能想到,这位MAGA运动的新星,最终一语成谶,倒在了自己预言的枪声之下。
而柯克之死,非但没有换来反思与和解,反而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最深的敌意。一边是左翼势力欢呼“死得好”,另一边保守派人马立即建起“复仇网站”,短短几天就涌入数万举报,掀起又一轮人肉搜索狂潮。
这一切背后,是美国政治一个极其危险的闭环:两党缠斗攻讦不休,社会情绪在极端对立的舆论场上被反复灼烧,进而催生出现实的暴力。而每一次暴力事件,又反过来为党争提供了新的弹药,加剧社会撕裂。如此循环往复,冲突的链条不断拧紧,螺旋上升的张力正将美国推向某个难以挽回的临界点。
三、政治极化越陷越深,“言论自由”名不副实
看看美国的现状,原本旨在实现权力制衡的两党制,已经在分裂极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作为民主基石的言论自由,也在一场场政治清算中摇摇欲坠。
柯克之死,不仅为党争添了一把猛火,对右翼势力而言更像是一场狂欢。枪声一响,共和党立马使出两招。一是将刺杀归咎于激进左翼,并将其定性为“恐怖主义”。二是将柯克塑造为“殉道英雄”,以受害者叙事博取舆论同情。由此,一套“左翼即恐怖主义”的叙事框架被迅速搭建,使打压异己在这场“反恐”正义剧中名正言顺。
在言论管控方面,共和党出手凌厉。他们审查“反柯克”言论,追查相关人员并罢免其职位,还对其所在的机构进行调查、切断其资金来源。仅一周时间内,就有超过100人因争议性言论面临惩罚。民主党众议员伊尔汗·奥马尔被共和党人提议要求从国会委员会中除名。美国广播公司(ABC)因主持人吉米·基梅尔的争议性言论,宣布无限期停播其脱口秀节目。时政评论员马修·多德在直播中暗示柯克之死是其拥枪主张的咎由自取,十分钟后便丢掉了“饭碗”。就连得州州长也亲自下场干预高校事务,点名“立即开除”调侃柯克的大学生。
▲ 2025年9月,主持人吉米·基梅尔的脱口秀节目遭停播后,粉丝在演播室门口摆出标语抗议
现在共和党对付左翼势力的这些操作,是不是和几年前民主党执政时期大搞“取消文化”如出一辙?想想看,在一个天天标榜“言论自由”的国家,下到路人上至高官,皆因害怕被清算而噤若寒蝉。无怪乎有媒体担忧,“麦卡锡2.0时代”即将到来。
两党轮番上演政治猎巫,早已失去权力制衡的体面,只剩下你死我活的丑陋。而无论哪一方得势,最终承受代价的,始终是美国的普通民众——他们不仅失去表达的自由,更在党争的硝烟中,眼见公共利益与民生福祉的沦丧。
四、贫富分化拉满,社会稳定“地基”被蛀空
不管是前面说的政治暴力,还是两派吵得面红耳赤的政见分歧,往根上捋,最后还要落到经济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美国老百姓日子要是过得顺当,谁也犯不着戾气横生,更不至于你死我活。
美国现在的贫富差距,已经到了1929年经济大危机以来最严重的地步。最富有的10%家庭,平均财富是最贫困的50%的约135倍。这已不仅是“有钱”与“没钱”的差距,而是两个几乎不再交汇的平行世界——一边是财富的不断积累与世袭,一边是普通民众在通胀与停滞中越陷越深。
在这样的结构之下,资本深度绑定政治,政客的决策往往又偏离民众的真实需求。长期的失望与无力感在底层不断发酵,最终憋成一种暴怒情绪。而柯克等刚好把这股愤怒当“燃料”,他用简单粗暴的说法,把他们理应直面的社会矛盾全部推给“左翼政策”“外来移民”,既转移了大家对资本垄断的注意力,又给自己和背后的利益集团攒了政治资本。
这种策略,看似聪明,实则是饮鸩止渴。因为它回避了真正的问题,不断为社会对立添柴加火,让整个政治生态在极端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从这个意义上看,柯克之死并非偶然,而是美国社会结构性矛盾激化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五、文化撕裂升级,意识形态斗得更凶
柯克之死,还有一个细节颇具象征意义:嫌犯罗宾逊的伴侣是一名“跨性别者”,而柯克生前以抵制其权益著称。这层身份关联,瞬间映照出美国社会因“文化战争”而日益极化的意识形态版图。
当“多元包容”的口号被“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敌意取代,文化共识的根基便已崩塌。社会不再寻求共同底线,而是陷入“你支持的我必反对”的立场漩涡,连最基本的相互尊重都荡然无存。
今天的美国,正沿着文化、性别、种族等标签,不断裂变为一个个互相排斥的“身份孤岛”。红州与蓝州早已超越地理概念,成为价值观上的“楚河汉界”。双方不再视对方为政见不同的同胞,而是将彼此的信仰与生活方式视为对国家的根本威胁。即使在性别认同这种根本性问题上,红州与蓝州也当做价值观交锋的战场。
这种文化内战,正全面侵入公共领域的方方面面。在蒙大拿州,教师被允许持枪上课,美其名曰“保护学生安全”;而在加利福尼亚州,政府却拥有约111项枪支管制法律,并对枪支征收高达22%的税率。同一项公共安全议题,沦为立场宣示的工具。
▲ 视频:查理·柯克生前曾表示,为了持枪权和天赋权利,每年不幸发生一些枪杀事件是可以接受的“代价”。
当公共安全与下一代教育这些根本议题都失去共识,社会凝聚力便无从谈起。正如CNN主持人艾比・菲利普斯所言:“如今美国人唯一的共识,就是美国已经支离破碎。”柯克不过是这场无声内战的又一牺牲品。真相无人追问,根源无人反思,所有人只在意自己所站的阵营。文化战争,正使对抗成为这个社会的“默认状态”,一步步吞噬掉国家赖以团结的最后基础。
▲ 射向查理·柯克的子弹,正在加剧美国社会的裂痕。
说到底,柯克之死早已超越个人悲剧,成为美国政治暴力、民主失能、贫富分化与文化撕裂交织引燃的必然结果。如果这个国家仍执迷于内斗而无视民众福祉与深层矛盾,那么社会的裂痕还会一次次以更刺眼、更暴烈的方式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