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八天长假,打工人已经对旅游祛魅了

不想上班的人类能有多幼稚?

2025年10月8日23:53分,10382人同时在听周杰伦的《反方向的钟》,让这首20年前的老歌冲上平台飙升榜第七。

这起源于互联网坊间的一个古老传言——听100次《反方向的钟》,时间就会倒流。大家在评论区虔诚许下一个共同的愿望:回到国庆前一天。

500

类似的集体祷告仪式,每次长假结束前都要上演一次,周杰伦大概也没想到自己能以这种方式吃到红利(・_・;

500

可能是听完《反方向的钟》没能回到过去,于是打工人又转战《时光机》和《Last dance》,在评论区留下同样的许愿信息。

解释一下,大家怀疑《反方向的钟》《时光机》具有穿越魔法,就只是因为它们的歌名,而《Last dance》是因为某个言情剧的男女主一听到这首歌就会穿越,反正主打一个死马当活马医。

500

开会时老板们摇头晃脑,说所有产品都值得用AI重做一遍,而打工人只想找到神秘方法,把国庆重过一遍。

如果可以穿越回过去,许多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大概是立刻取消/改变他们的出游计划。

500

因为这个国庆,网友们已经亲身把全球目的地全都避雷了一遍——小红书、抖音上全是吐槽、劝退的内容,打开就可以偷窥大家颠沛流离的假期旅游。

这可比精装的九宫格朋友圈真实太多了。

 01.“别来,能劝一个是一个”

如果为躺在家里过了8天长假而感到遗憾,不妨打开社交平台搜索“你想去的目的地+国庆”,几乎每个帖子的内容都差不多:别来;能劝一个是一个;劝退;避雷;翻车。

点进去即可观赏大型真人版《人在囧途》。

这是崂山,完美诠释什么叫上山容易下山难。10月4日,大批游客被困在山上,一边在雨中排队一边大喊退票,回程大巴要等四五个小时。

500

很多游客直到晚上才回到游客中心,鞋湿透了,外套上还沾着泥,想象中的登高望远成了绝地求生。

500

这是泰山,上不去下不来,台阶被人流占满,一眼望过去,全是密密麻麻的人头。

500

10月1号晚上还下起了小雨,气温骤降,没酒店住的游客要么花80-100元在山顶的饭店大厅过夜,要么在山上的厕所躲雨。雨一直下到第二天,当然也没有日出,好惨。

500

没下雨的庐山也被避雷了。博主说等缆车摆渡车排队40分钟,缆车排队90分钟,好不容易进了景区发现四处限流。评论区立刻有人回:哪止40分钟啊,排了一个半小时才坐上缆车,等的时候有人都热得中暑了。实属难兄难弟。

500

国庆确实不适合爬山,爬山没有回头路,一旦开始上山,就只能跟着人流往前蠕动,面对时不时插队的路人和嗷嗷大哭的小孩,后悔也已经来不及了。

500

500

爬山大军全员骂骂咧咧,那么选择城市游的朋友们怎么样?

乍一看好像辣椒油,不过这个是大同。大家在古城里等着看无人机表演,散场时堵得水泄不通,一位网友说好不容易走到停车场,排了一个小时队才把车开出来,三个小时后才吃上晚饭。

500

云冈石窟当然也是人挤人,关于这点,大佛已经提前打过手势了:别来。

500

这是景德镇,汽车、电鸡、行人、自行车分享一条马路,很难搞明白到底是谁的路权,只好写下一句“狗都不来”以泄心头大恨。

500

这是国庆的东方明珠,排几个小时的队,隔着玻璃往外看几眼,下来又得排很长的队。

500

500

中国的国庆节,已经成了世界的黄金周。

据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预测,这个长假期间,每天约有200万人次进出国门;在Airbnb的搜索榜上,中国游客搜索最多的海外目的地是就是日本。

500

国庆大军也冲向了巴黎,平时不排队的塞纳河游船要等100分钟。

500

在肯尼亚不住人的岛上躲雨,中国人含量90%。

500

去哪都是要排队的,于是网友在排队大军里苦中作乐,向后拍了一张游客们的表情,发现0个人在开心。

500

国庆出游会人挤人,这是大家一早就有心理准备的,但他们可能没想到的是,酒店价格竟然能翻那么多倍!

大连这家普普通通的酒店平日价格是88元,国庆期间最高涨到了685元;亚朵和桔子都从平日的300多涨到了1000+。

500

国庆的景德镇会惩罚每一个不提前订酒店的P人:找不到酒店一家四口在车里睡了一晚。

500

“一家5口正在流浪”“连夜跑回杭州”。

500

找不到酒店结果在洗浴中心的地上睡了一夜,三个人挤一个地垫,没有被子。这事鸡排哥也要负一定责任。

500

500

其实睡车里虽然难受,但也算省钱了,国庆期间很多酒店是又贵又让人难受。比如花510元睡这张沙发和露宿街头之间,多犹豫一秒都是对金钱的不尊重。

500

花418元可以获得鬼屋一晚体验门票:墙面是金色花纹的塑料板,光线昏暗,唯一的灯泡在墙上打出刺眼的光斑。角落里放着一把旧木椅,坐垫的布料已经褪色。确实很像鬼屋探险。

500

这家洛阳的酒店国庆期间卖297元,墙纸好像是90年代流行的粉色碎花,茶几掉了一大块,镜子都生锈了。

500

评论区很快开始比惨,这是500一晚的南京酒店。

500

这位选手用掉漆的房门、坏掉的马桶、狭小的过道和暗红色的诡异氛围一举终结了比赛。这个恶劣的居住环境,任谁看了都忍不住感慨一句“太倒霉了吧”。

500

忍受完昂贵且破烂的酒店,挤完人满为患的景点,那去逛逛当地特色的商业街吧!结果大家很快发现,这些地方特色早已有了全国统一配方:挂满红灯笼的仿古牌坊、烤大鱿鱼、竹筒奶茶、文创雪糕,当然还有“我在XXX很想你”。

古镇和古镇相似,城市和城市很像。相隔2000公里,没准吃到的都是同一批冷冻烤鱿鱼。

500

当然,这对鱿鱼来说确实算不上什么好消息。

500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人太多了。酒店贵、景点排队、堵车堵成停车场,这些都是人多最直观的体现,国庆大军移动到哪里,哪里的资源就先被榨干,供给跟不上需求,价格自然上涨。

人流量一大,市场逻辑也就改变了。在海量的游客面前,独特性变得不再重要,最简单的办法是复制成功模板:同样的文案、装潢、菜单、拍照角度。

这样做成本低、回报快,于是当然全国的老街都长一个样。旅游体验越来越像预制菜,换一个馆子吃还是同样的味道。

500

又贵又挤的出游体验,批量制造的诗和远方,让假期出游的打工人彻底对旅游祛魅了,在各个平台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避雷帖子:千万别来。

02.这游,非旅不可吗?

如何气哭一个国庆出游的倒霉蛋——在ta的避雷帖子底下,回一张空无一人的景点照片,并配上一句语气平淡的“你错峰来就好了”。

和这句话同样具有杀伤力的,“你出去玩之前没想到人多吗?”和“出国人就少了”。

500

这些评论看起来在给建议,实际上在补刀。每个选择国庆节出游的勇士都知道必然哪哪都是人挤人,但他们依旧硬着头皮出去玩,为啥?

——对于普通打工人来说,国庆再不出去旅游,就得等到退休才能旅游。

公共假期中可以算得上长假的也就三个:五一、国庆、春节。春节是合家欢环节,要回老家陪父母,五一时间较短不能跑得太远,于是国庆成了唯一能好好出去玩一趟的时间窗口(错过就等退休)。

谁都知道错峰旅游体验好,酒店便宜人又少,可惜牛马的错峰时间是属于公司的。

500

休年假或者请假旅游,这是一个解决方案。

但我们可以看一下这则数据:2024年,人社部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人均带薪年休假约10天,实际上人均享受带薪年休假天数仅为6.29天,民营企业职工甚至不足4天,超过72%的民企职工未完整享受过年休假。

500

年假都休不满,怎么可能请假出去旅游。

另外,国庆出游人群中,很大一部分是家庭场景,国庆节是一家人唯一能够凑到一起的休息时间。

500

而且,那么长的假期,宅在家里什么都不做,也很容易让人觉得亏了点啥。

国庆前后,同事们的打工摸鱼话题就自然而然换成了“国庆要去哪玩”,哪里都不去显得胸无大志、无所事事,就好像不出去旅游=浪费掉一个假期。

假期的朋友圈就更热闹了,大家晒出的精修九宫格中带着五花八门的定位,选择留在家里玩手机的人刷到也很容易感到焦虑:是不是只有我躺在床上啊!

500

当所有人都在度假,留在家里反而被视为格格不入。侯麦的电影《绿光》里,正值法国夏季休假,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旅行计划,女主为了寻找一个旅游目的地四处奔波,她去了很多地方,发现不合心意就立刻回家,但在家里又无法久留——因为那意味着她在假期什么都没做、哪儿也没去。

国庆集体出游其实很像一场现代版的动物大迁徙。

非洲的角马在旱季来临时,成群结队地奔向新的牧场,打工人在收到放假通知时踏上旅途,寻找补给的窗口。

500

500

高铁航线与高速公路是迁徙廊道,涨价、堵车、人挤人是路上的天敌。一路困难重重,但又不得不出发,因为角马追随雨季的草场,打工人追逐短暂的假期,都是被生存条件驱赶的周期性迁徙——没啥更好的解决办法。

既然非去不可,那去哪儿就是一个值得好好研究下的算术题。众所周知,跑得越远人越少,相应地,价格也就越高,所以出游者需要在可承受的价格和可忍受的拥挤里之间,找到巧妙的平衡点。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期间,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达到23.6亿人次,日均约2.95亿人次;相比之下,国家移民管理局预测的假期日均出入境旅客是超200万人次。

每天近3亿的国人在路上溜达,但出境的只有很小一部分。因为出国实在很贵啊!

500

国内出发去日本,平日价格并不算高,常常能买到一两千元的往返机票。而在国庆期间,往返机票大多涨到了5000元,东京市区的普通酒店更是直逼2000元一晚。

如果想去更远一些的地方,比如欧洲、非洲,国庆机票动辄一万往返起步,还没迈出国门,普通白领一个月的工资就搭进去了。

500

热气球也会涨价,卡帕多奇亚热气球9月的价格是100-200欧,在国庆期间要300欧-500欧。

500

国外不过国庆,但中国游客会在这几天集中爆发式出行,供需关系改变,机票、酒店、景点价格自然全线水涨船高,让出国玩一次的成本变得很高,普通家庭很难负担得起。

于是大家试图在国内找到一个好玩又小众的目的地:避开人潮,反向旅游。

这往往也是徒劳的。中国人那么多,只要一个地方稍微有点风景、有点故事、有几张出片的照片,就会被旅行博主包装成下一个宝藏景点,被假期人流淹没。

真正小众又好玩的地方还没有被开发成适合游客的样子,交通不够方便,动不动高铁转火车转大巴,配套设施也不够成熟,买瓶水都得看缘分。

500

时间有限、预算有限、体力有限。所以大家权衡半天,最后还是在人挤人的各大景区相见,因为这是现实条件所允许下的最优解。

大不了排队时自我开解:过节嘛,就是图个气氛!

 03.祛魅之后,仍然出发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祛魅的概念,他把现代社会看作一个理性化与制度化不断扩张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信仰、神话、迷信、神秘力量等解释世界的方式越来越被科学、法律、技术所替代,世界变得可理性、可计算的同时,失去了它的神秘性。“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掌握一切,而这就意味着为世界祛魅。”

旅游正是这套理性机器的一次消费侧重演。很多网友不约而同地发帖说,假期回来对旅游祛魅了,千里迢迢去另一个城市,看千篇一律的风景。

500

想不祛魅都很难吧。旅游原本应该是远离规则、追求陌生与未知的冒险,但打工人的旅游,更像是一场精心计算过的放风。

假期被精确计算,规划路线、优化时间、计算成本、争取效率;模版化的旅游体验,在社交媒体的算法推送下,每一个热门目的地都迅速被格式化:拍照机位、推荐路线、网红店、必买清单;出游变成了社交货币的一环,不管去哪里出片都是头等要事。

当旅行被算法规划、被消费逻辑重新定义,它的未知性与自发性也在一点点消失,人们会对旅游祛魅,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500

当然,祛魅也不代表我们能够逃离它。

工业社会的机器化生产提高了效率,但也容易造成生产过剩——商品远多于社会的自然需求。 为了不让系统停摆,资本主义必须刺激新的消费,制造出一个又一个关于远方的幻想:妈妈,人生不是轨道是旷野啊!

雪山的空气、海岛的浪漫、森林的疗愈,让人们在追逐自由的途中,持续地消费、更新、循环,这才是最高效的社会运转机制——工作生产价值,消费释放价值,打工人带着短暂的放松感回到岗位继续生产。

500

系统需要消费循环,个体同样需要一个情绪出口。对打工人来说,假期旅游是现代生活的止痛片,副作用明显,却能让人暂时产生恢复精力的幻觉,让工作的疼痛暂时变得可以忍受。

假期结束时,大家一边吐槽着“挤成狗”“绝不在国庆出门”,一边开始期待下一次放假出游,默默收藏新的旅游攻略。

年复一年,我们无可避免地、精准地掉进同一个陷阱,只因为在这个循环里,出发本身,就是对抗沉闷日常最后的倔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