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盲和公知,谁更缺德?

看理想

2025年10月10日 13:08:45 来自安徽省

500

《野梨树》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当下社会是道德缺失的社会。比如人们越来越难互相信任,彼此之间越来越淡漠,恶性事件也层出不穷。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果真越来越缺德吗?

早在近300年前,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就对文明与道德的关系展开了论述。不过,卢梭没有直接给出肯定的答案,而是对现代文明进行了溯源。

在他看来,现代科学和艺术并非起源于美德,而是懒惰、奢侈等恶习。文明会给予我们一种滤镜,比如把学识渊博的人当作道德典范。

这背后关乎着一种社会结构的不平等,有人生来就在罗马,有人生来就是牛马。

500

讲述|仲树,《独树不成林》主播

来源|看理想节目《像读八卦一样读政治学》

01.

一个名留青史的暴论

《论科学与艺术》(以下简称《一论》),是卢梭的第一部作品,在1750年获奖。那时候卢梭已经38岁了,在此之前,他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厮,因为这部作品一战成名,成为欧洲最炙手可热的哲学家。

卢梭在成名之前,做过很多杂七杂八的事情,比如做家教、抄乐谱、创作音乐。乐评人公认,他没有什么音乐天赋。

这部作品的写作契机是1749年,他从巴黎跑到郊区的监狱里,探访好朋友狄德罗,法国当时最著名的启蒙思想家。那时候法国没有言论自由,经常有人因为说错话坐牢。

在赶路的过程中,卢梭顺手买了一份《法国信使报》,读到报纸上刊登的第戎学院(Academy of Dijon)征文启事。征文的题目叫作:科学和艺术的发展是否净化了道德?

看了这个题目后,卢梭在树下沉沉地打了一个盹儿。30多年之后,他在自传《忏悔录》中写道:

读完了这则征文启事之后,我瞬间看到了另一个宇宙,我变成了另一个人。

这是个打通任督二脉的过程。卢梭说,这个宇宙是一个点子,他将用余生的热情去研究这个点子,这是一种极强的灵感。

500

《野梨树》

卢梭回家之后,就哼哧哼哧地写下了《一论》,然后在匿名的状态下拿了第一名,让整个法国乃至欧洲大陆法语辐射区的学界一片哗然,从此走上了他到处跟人骂战的智识生涯。

他在这部作品里,铮铮有词地维护了一个嘹亮的观点。他说,启蒙运动带来的现代文明在欧洲的蓬勃发展,不是一件好事,败坏了人类的道德。

在卢梭之前,没有一个启蒙时代的哲学家说过这种话。大家都觉得,进步与发展当然是好事,可以让我们成为更文明的人。这当然也包含了预设,更文明的人就是更道德的人。

讨厌卢梭的人认为,卢梭的观点开启了即将在40年后颠覆、撕裂整个法国社会的法国大革命里的激进派。他们挥舞着手臂说要推翻法国政权,重塑美德。这个美德不是古典美德、宗教美德、传统法国美德,而是卢梭式的美德。

法国大革命的激进派都是卢梭的信徒。很多人会把法国大革命之后100多年的动荡血腥、打压异己、平民对贵族的暴力谋杀、告密、旧制度的瓦解、法国传统的摧毁,全都归为卢梭哲学在未来的影响。

喜欢卢梭的人认为,卢梭的观点开启了德国启蒙运动。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的康德、费希特、谢林等,都在试图解决文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这是整个德国启蒙主义最核心的问题。

02.

现代文明起源于人类的恶习?

实际上,卢梭在《一论》中回答的是另一个问题:科学和艺术的发展是否腐败了我们的道德?

他没有去论述文明进步和道德败坏是否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而是认为现代文明会隐藏我们的恶习,让我们更难看清楚什么是美德,什么是恶习。

他强调,我们会错把文明当作美德和优点,用现代流行语来说,文明会给予我们一种滤镜,比如把学识渊博的人当作典范。但这不代表这个人道德败坏,仅仅代表文明具有光环效应。

500

《冬眠》

大众对卢梭观点最常见的误解,就是“野蛮人的道德要高于文明人”。其实卢梭是在警告现代人,现代文明可能会让人盲目,看不见内心真实的腐蚀。

这意味着跟古代人相比,现代人可能需要一种全新的判断力,需要全新的看待美德和恶习的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可能会比古代人来得更加艰难,因为现代有了舆论。

现代文明需要依赖舆论。古代社会没有舆论,古代社会的公共讨论是直接对美德的讨论。到了现代社会,舆论成了全新的道德力量,会产生盲目的效果。它并不跟真正的美德或恶习有直接的关系。

卢梭的另一个观点是,现代艺术和科学不源自我们的美德,而是我们的恶习。

他认为艺术起源于奢侈(luxury),奢侈是一种恶习。崇尚古典的人会说,艺术是一种包罗万象的信仰的外在体现。对于艺术的欣赏,是一种基于传统的生活方式的外向化。这里的艺术是广义上的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诗歌、文学作品等。

关于“艺术是什么”,卢梭提出了很现代的理解。这种理解有其合理性,很多人认为,文艺复兴之所以会达到高峰,就是因为当时的美第奇家族手上有闲钱,愿意去支持伟大的艺术家,不计成本地创造人类艺术的巅峰。

在我看来,卢梭预料到了从现代艺术到后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后现代艺术已经不再追求美,甚至在很多人眼中不是艺术,是完全塑料化的资本主义的体现。

卢梭说,奢侈不但带来了艺术,还会腐蚀艺术,不断消磨艺术中本来应该传达的美德。在古典对于美德的理解中,美也是一种美德。但是奢侈作为一种恶习,会渐渐地让艺术失去美德,失去美。

后现代艺术作品的核心,就是失去了所有标准,变成反对艺术的艺术。它唯一没有失去的是奢侈。甚至可以说,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只剩下了奢侈,以及市场。

很多人没有办法再去分辨艺术品和商品的区别。他们会说,这是艺术吗?这不就是为了卖吗?

500

《疯狂约会美丽都》

至于科学,卢梭认为,现代科学起源于懒惰这个恶习。现代社会的所有科学发明,甚至发明的动力,都源自于懒惰。

因为懒得走路,所以发明了汽车;因为懒得爬楼梯,所以发明了电梯;因为懒得用手洗衣服,所以发明了洗衣机。现代科学需要并且滋养了懒惰这个恶习。

总的来说,卢梭的意思不是说文明导致了缺德,是文明反映了缺德,缺德发生在文明之前。科学和艺术来自于道德败坏,来自于懒惰和奢侈。所以卢梭更多是一个现代文明的观察者,而非现代文明的批判者。

03.

卢梭哲学的关键词:不平等

卢梭在《一论》中得出了一个结论,想要促进科学和艺术发展的社会,必然是不尊重美德的社会。因为你需要一套全新的价值体系,需要在脑海中不再认为懒惰和奢侈是恶习,是不好的东西。

也许懒惰和奢侈不是很严重的恶习,但对卢梭来说非常重要。这需要提到卢梭哲学的一个关键词,不平等(inégalité)。

卢梭认为,懒惰和奢侈代表的是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是随机的。只有在不平等的社会里,才可能有一些人有能力、有特权、有自由,去选择懒惰和奢侈。他们是幸运的,一个社会不可能所有人都可以懒惰和奢侈。

我们把时间倒回懒惰和奢侈作为社会现象出现的瞬间。

第一步,在社会地位不平等的地方,占据顶层的人物是一群没有美德的人。第二步,因为这些人没有美德,所以可以懒惰和奢侈,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肯定没有这个权利,他们要吭哧吭哧地做牛做马。

500

《冬眠》

第三步,这些既懒惰又奢侈的人,带来了科学和艺术这些文明的产物,又转过来刺激、促长懒惰和奢侈从上往下蔓延到越来越多的人身上。

《一论》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现代文明的起源是因为这一小撮懒惰和奢侈的人。他们以恶习为荣,创造出了科学和艺术,让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和奢靡。顺便允许了更多的人去培养这些恶习,形成了一个循环。

对卢梭来说,这一切的起源是一个不公平的起源,罪恶的起源。

卢梭在《一论》中还提出了“公平的不平等”理论。前文所谓的不平等是随机的,是“不公平的不平等”,而“公平的不平等”,是美德的不平等。美德的不平等不会带来懒惰,也不会带来奢侈。

他设想,如果一个原始社会,地位最高的人是最有美德的人,而不是随机的有钱人、高个子和壮汉,那么这个社会就不会堕落,社会里的人就不会奢侈和懒惰。

不过,卢梭并非想要让最有美德的人来统治富人社会,只是提出了没有实际效应的想法。

尾声.

古典的现代人

一直以来,我们对于卢梭的误解都很深。

单就《一论》这个文本,卢梭在用一个现代人的视角,维护一种有点古典的哲学推论,那就是美德的缺失给这个社会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与此同时,之所以说卢梭站在现代人的视角,是因为他关心的是不平等的起源,“不公平的不平等”给这个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这是现代人关心的问题。

500

《猜火车》

一句比较好的对卢梭的形容是:他是一个古典的现代人。

当我们一步一步地把卢梭作品中的观点拆开仔细理解,就会发现,他的想法非常晦涩,论点非常微妙。乍一听很炸裂,但其实不太适合传播。

他本质上甚至都不是为了批判现代社会,只是想要追溯现代社会的起源,去描绘我们为什么会沦落到现在这个地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