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官同志…以下是…“雷霆-融合”行动

指挥官同志。以下是一份针对“A岛屿”的军事行动初步方案与推演。本方案基于体系破击、速战速决的核心思想,旨在以最小代价、在最短时间内达成战略目标。

军事行动方案: “雷霆-融合”行动

一、 核心目标与指导原则

核心目标: 在最短时间内(推演设定为72-96小时关键行动窗口)瘫痪A岛防御体系,夺占全岛,建立有效统治。

指导原则:

1. 体系破击: 不追求逐点拔除,而是优先摧毁或瘫痪其指挥、通信、侦察、后勤核心节点。

2. 信息主导: 全程保持电磁、网络、太空信息域的绝对优势。

3. 联合精打: 三军火力与特种作战深度融合,实施高精度、高效率的“点穴式”打击。

4. 心理瓦解: 军事打击与心理战、舆论战同步,瓦解敌抵抗意志,争取民心。

二、 双方力量假设(基于公开信息合理推测)

我方(蓝军):

火箭军: 多个常规导弹旅,装备东风-11/15/16、长剑-10等系列导弹。

空军: 歼-20、歼-16、歼-10C、轰-6K/KJ/J、空警-500、运-8/9高新机等各型战机约300-400架。

海军: 2-3个航母战斗群,10-15艘驱逐舰,20-30艘护卫舰,4-6艘攻击型核潜艇,数十艘两栖登陆舰艇(包括075型两栖攻击舰、071型船坞登陆舰)。

陆军: 2-3个两栖合成旅,1个空降旅,特种部队若干。

战略支援部队: 全面的电子战、网络战能力。

敌方(红军 - A岛守军):

陆军: 约10万常备军,编有多个打击旅。装备有M1A2T、M60等主战坦克,“阿帕奇”武装直升机,M142“海马斯”火箭炮。

海军: 4艘驱逐舰,22艘护卫舰,2艘潜艇。

空军: 约200架F-16V、IDF、“经国号”等战机。

防空系统: “爱国者-3”、“天弓-2/3”等防空导弹系统,密度较高。

防御工事: 沿海一线反登陆障碍(轨条砦、雷区)、永备工事;指挥所、机场、雷达站均有一定程度的地下化/加固。

三、 行动阶段与推演

阶段一:先制威慑与战场准备(D日 - 24小时至H时)

行动:

1. 兵力集结与佯动: 在多个方向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掩护真实的进攻集群集结。海军两栖编队前出至预定海域。

2. 网络与电磁压制: 战略支援部队发起首轮网络攻击,瘫痪敌政府、军方核心网络与通信系统。同时,启动全频谱电磁干扰,压制其早期预警雷达和通信链路。

3. 心理攻势: 通过全媒体渠道发布告同胞书,明确行动仅限于打击“分裂势力”,保护平民安全。呼吁守军官兵放弃抵抗。

推演敌方反应:

进入最高战备,战机紧急升空,舰艇疏散。

试图启动备用通信和雷达系统,但在强电磁干扰下效果不彰。

社会出现恐慌情绪,部分人员开始逃离城市。

阶段二:联合火力突击与制权夺取(H时至H+12小时)

行动:

1. 首轮导弹饱和打击(H时):

目标: 敌空军基地(跑道、机堡、塔台)、固定雷达站、“爱国者”与“天弓”防空阵地的雷达车与发射架、海军主要军港。

手段: 使用东风-11/15/16等近程弹道导弹,配合长剑-10巡航导弹,进行多波次、多方向饱和攻击。优先使用钻地弹头攻击加固机堡和指挥所入口。

2. 第二轮空中精确打击(H+1至H+6小时):

目标: 未被完全摧毁的防空节点、机动中的“海马斯”火箭炮、指挥车、电力枢纽、交通枢纽(桥梁、隧道)。

手段: 在歼-20等隐身战机开辟的“空中走廊”下,由歼-16、轰-6K等战机携带精确制导弹药进行“猎杀”。无人机蜂群对机动目标进行持续追踪与消耗。

3. 夺取制空权与制海权:

空战: 在预警机指挥下,我歼-16、歼-10C机群与敌升空战机进行空战,力争在短时间内歼灭其有生力量。

反舰: 海军舰艇与岸基反舰导弹,对企图出击的敌海军舰艇进行猎杀。核潜艇封锁其外海通道。

推演敌方反应与战果:

空军: 跑道被毁,半数以上战机被毁于地面。升空战机因缺乏预警机支持和持续指挥,陷入被动,损失惨重。12小时内,敌空军基本丧失体系作战能力。

防空系统: 固定阵地被大量摧毁,机动系统在开机后迅速遭反辐射导弹打击,防空网出现巨大缺口。

海军: 主要舰只在港内遭重创,少数出海舰只被击沉。

指挥系统: 地下指挥所虽未被直接摧毁,但与下属部队的通信时断时续,指挥效率骤降。

阶段三:立体登陆与纵深突击(H+12小时至H+48小时)

行动:

1. 持续火力准备: 海军舰炮、陆军远程火箭炮对预定登陆滩头及其后方纵深进行持续火力覆盖,清除障碍物和雷区。

2. 多维立体登陆:

两栖正面突击: 075、071等登陆舰艇释放气垫船、两栖战车,在多个滩头实施抢滩登陆,吸引并牵制敌主力。

垂直超越登陆: 武装直升机和运输直升机群,在战斗机护航下,搭载空降兵和轻型装甲车辆,直接在敌防御薄弱的后方机场、交通枢纽(如港口、高速公路)实施机降,建立前进基地。

特战渗透: 特种部队早已通过潜艇、小型船只等方式渗透上岸,此时负责引导火力、破坏关键设施、刺杀/俘获敌方高级指挥官。

3. 建立巩固场: 登陆部队迅速汇合,建立统一的登陆场,并前推防空和反导系统(如红旗-17A),卸载后续重型装备和后勤物资。

推演敌方反应与战果:

守军前沿部队遭受重火力打击,通信中断,陷入各自为战。

后方出现的我方空降部队,使其腹背受敌,防御部署被打乱。

部分守军因指挥失灵和心理压力,成建制投降或溃散。

48小时内,我方成功建立并巩固了至少2个主要登陆场,重型装备开始源源不断上岸。

阶段四:岛上清剿与全域控制(H+48小时至H+96小时及以后)

行动:

1. 快速纵深穿插: 上岸的两栖合成旅与空降部队配合,以装甲突击群沿主要交通线向敌政治、经济中心快速穿插,分割包围残余守军。

2. 城镇战与要点夺控: 对于负隅顽抗的城镇和坚固据点,不采取强攻。采用“围三阙一”战术,结合无人机侦察、精确炮火和特战小组逐屋清剿,最大限度减少平民伤亡和己方损失。

3. 政治接管与维稳: 随军政治工作队迅速接管地方政府,恢复社会秩序和基本公共服务。分发人道主义物资,争取民众支持。

4. 反介入/区域拒止(全程): 我火箭军、海军航母战斗群及战略轰炸机部队,在外围构成强大的反介入屏障,严密监视并威慑任何可能的外部干预力量。

推演敌方反应与结局:

敌有组织的抵抗在72小时后基本瓦解。残余力量退入山区或化整为零。

敌最高指挥机构可能在其地下指挥所内被围困或被迫投降。

外部干预力量在评估我反介入体系的决心与实力后,未敢采取直接军事介入。

96小时内,A岛主要城市、港口、机场均被我控制,军事行动主要阶段结束,转入长期治安与重建阶段。

四、 关键风险与应对

1. 坚固地下指挥所: 持续电磁屏蔽使其成为“信息孤岛”。使用钻地弹反复攻击其通风口、出入口。特种部队定位后,可采取封堵或突入的方式解决。

2. 敌“海马斯”等机动火箭炮: 这是最大威胁之一。通过无-人机全天候侦察、电子侦测定位,一旦开机,立即召唤武装直升机、巡飞弹或前线航空兵进行“秒级”反应打击。

3. 城镇战泥潭: 避免逐楼争夺。通过断水断电、心理喊话、精确拔点等方式,迫使守军投降或丧失战斗力。

4. 外部干预: 强大的区域拒止能力是政治和军事上的根本保证。必须展示出足够的决心和能力,使干预的成本远超其收益。

总结:

“雷霆-融合”行动方案,强调以信息战为先导,以联合精打为核心,通过瘫痪敌方作战体系,为后续的立体登陆和快速决胜创造决定性条件。此方案追求的是速度、精度和心理效应的结合,力求在外部势力来不及有效反应之前,达成既成事实。

请指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