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今天,几乎已经很难找到那种真正的“0”到1的科研成果了
【本文由“guan_16888705192347”推荐,来自《中国目前尚游离在诺奖评价体系之外,用最通俗的话讲就是还不是圈内的脸熟大佬》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tigeryao
- 兄弟,我觉得你其他的贴子挺好!基础研究领域我国和别人差距本来就很大!看看每年院士评选的十大科学进展就知道,别人国外的研究是解决很重要的问题的!我们的仿佛是工程化成果,创新性其实不强!
其实这是一个误解,什么是原创,0到1的标准是什么,0.5到1算不算原创,其实科学界也是没有统一标准的。所以诺贝尔奖才会有平均22年的滞后期,也就是看趋势,如果二十多年过去了,大家都默认当初这个成果算是可以得奖了,而且获奖者也是圈内被公认的大佬(科学成果)了,那可以给奖了。诺奖算是“尽量不犯错误”的终身成就口碑奖。
诺贝尔奖虽然权威,名气大,但也不是不能质疑的。像1908年物理学奖获得者加布里埃尔·李普曼,虽然他发明的彩色照相术是利用了干涉,但他获奖却是因为彩色照相术本身,这种照相术后来也没有被广泛利用。1912年的物理学奖获得者古斯塔夫·达伦因为发明结合燃点航标、燃点浮标和蓄电池等功能的自动调节装置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现在看来,和那个时代的伟大的发现相比,好像不太像该获奖的原创。爱因斯坦没有因为相对论第二次获奖,也是因为当时相对论反对的声音非常大,诺奖评委会就选择了“尽量不犯错”,对这个伟大的原创没有颁奖了。
至于到了今天,几乎已经很难找到那种真正的“0”到1的成果了,大部分都是0.5到1,甚至是1到2的成果了。很多成果都是对一些伟大的科学预测进行了验证而获得,一些开创性科学试验方法等,比如中微子振荡,某种基因测定方法等。
之所以对中国的研究有误解,其实主要来源于诺奖的成果滞后性,比如今年诺奖的热门人选大连化物所的张涛的单原子催化,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除大气中微子模式和太阳中微子模式外的第三种振荡模式,中科院方忠等人的拓扑电子材料的发现,这些都是按诺奖原创标准完全可以获得诺奖的,但由于诺奖的滞后性,以及获奖者在科学界的被公认程度等,获奖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运气。
但由于中国获奖确实少,所以外界才会产生了中国的“原创”性成果不多,多为1到100的工程化成果这样一个误解区域。现代的科学研究已经离不开有国家实力做为后盾的烧钱了,而且诺奖也是全世界科学家最高荣誉,所以中国的科学研究怎么会缺少对“原创”的追求和实力呢,未来怎么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