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客户“单押”到专利“注水”,纳百川新能源这些风险不容忽视

500

 

在新能源产业热潮下,纳百川新能源的上市计划备受关注。但透过招股书可见,其客户高度依赖、财务恶化、信息披露不规范及专利争议等问题凸显,既关乎公司经营能力,也为投资者敲响警钟。

一、宁德时代“绑定”下的合作隐忧

宁德时代对纳百川营收的影响堪称“命脉级”。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公司直接及间接来自宁德时代的营收占比分别为53.73%、48.94%、48.21%,2025年一季度仍达44.39%,连续三年接近50%。公司核心产品电池液冷板占总营收超85%,该业务近半数收入来自宁德时代体系,形成“核心业务系于单一客户”的格局。

500

这种绑定虽短期保障订单,却让纳百川议价被动——宁德时代2023年启动电池液冷板自研后,2024年对其采购量同比降12%,且2025年自研产能预计覆盖自身60%需求,纳百川面临核心订单流失风险。更值得警惕的是,公司对与宁德时代合作协议的到期时间、续约进展未明确说明,仅以“合作持续推进”模糊表述,该问题已被深交所问询函点名要求补充披露。

二、增收不增利与现金流的双重考验

纳百川近年财务数据明显恶化,增收不增利特征突出。招股书显示,2022-2025年一季度营收从10.31亿元增至3.37亿元(季度环比增长),但归母净利润从1.13亿元降至0.15亿元,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滑3%,2025年一季度增速进一步放缓。

盈利能力方面,主营业务毛利率从2022年22.00%逐年降至2025年一季度14.34%,降幅超35%,远超新能源热管理行业平均降幅(约15%),公司“价格竞争加剧”的解释难以完全成立。现金流压力更凸显: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减65.17%,2025年一季度转为-5652.75万元;2024年末应收账款达5.6亿元,占总资产近30%,周转天数从2022年68天延长至95天。叠加资产负债率升至58%(较2022年提12个百分点),短期偿债与运营资金缺口已显现。

三、信任基础的双重动摇

招股书明确,实控人陈荣贤夫妇及其子陈超鹏余通过直接+间接持股合计控公司55.58%股份,形成家族管控闭环。更值得关注的是,陈氏家族通过姻亲巩固控制权——董秘陈超鹏余的岳父以9.5元/股入股,显著高于同期员工持股平台3.8元/股的增资价,被疑“估值抬轿”,这也让专利管理、信息披露等环节的独立性存疑。

纳百川信息披露存在“避重就轻”:早期招股书12次提及与特斯拉合作,明确配套其Model3/Y车型液冷板,但更新版将“特斯拉”全替换为“T公司”,且未披露合作未达预期、未续约的核心事实。该行为已被交易所问询函重点关注,要求说明更名原因及合作终止细节。

招股书宣称拥有20项发明专利、183项实用新型专利,但隐患明显:其一,近三年仅新增2项发明专利,创新动能不足;其二,部分专利处于“无权”“终止”状态,有效数量存疑;其三,董秘陈超鹏余(90后)专利挂名争议突出——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其挂名136项专利(2023年后新增超80项),但公开履历显示,他仅2020-2023年曾任工艺部部长,核心职业路径聚焦证券事务与管理,无材料科学、机械设计等研发背景,且超90%挂名专利与电池液冷板核心技术无关,被疑“蹭专利营造研发假象”。(资钛出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