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可以如何改变一个作者
有个名诅咒:
“得了诺奖后的作者,再也出不了名作了”——好像唯一例外是加西亚·马尔克斯,1982年得奖后,还出版了《霍乱时期的爱情》。
刚得诺奖肯定是好事:销量、名气、经济。
传说川端康成一得奖,就大肆购买自己早就想买不舍得买的艺术品。
辛格得奖前,一度得靠太太工作来支撑家庭(有点像李安),得奖后好歹能去纽约和迈阿密过日子了。
但这个财有其极限:
诺奖能提振销量,但也不一定是发大财。
大江健三郎1994年得了奖后自嘲过,说自己的书还是只能卖五万册;他女儿喜欢的村上春树,一本书卖四百万册(指当时《挪威的森林》?)。
再之后?
莱辛得奖后说真是灾难啊,得无休无止地接受采访和拍照。
略萨的原话,“得奖一周是童话,得奖一年是噩梦。”
当然对有些作家而言,得奖本身对生活不是好事,帕斯捷尔纳克和索尔仁尼琴经历了啥众所周知。也有些直接来物理攻击:马哈福兹得了奖后,被极端人袭击。
1968年川端康成得奖后承认自己好像没法写东西了,失眠、焦虑、搬家。
两年后三岛由纪夫——川端得奖后,他知道自己得不了诺奖了——以著名的激烈方式搞事情,最后惨烈自杀。又两年后,川端康成以煤气自杀——距离他得奖只有四年。
当然托妮·莫里森得奖后继续当老师,也挺好。
但埃尔诺说法最明白:
得奖后,得奖者就会从一个作者变成一个标识与象征。
有的人天生喜欢面对人群,有的人天生喜欢安静。有些外向型作者,得奖后,直接从作者变成文化ICON,那是正逢其好。
但鉴于写东西的人偏好独处的多,所以会有许多作者出于真心觉得“得奖之后人生变得好麻烦”,倒未必是凡尔赛式自夸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