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央企迁驻雄安:“千年大计”迎来疏解建设新里程碑
10月9日的雄安新区,秋阳正好,清风送爽。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总部大楼前,五星红旗伴随着庄严的国歌缓缓升起,这面象征着国家使命的旗帜,不仅见证了两家龙头央企的历史性跨越,更标志着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迈出了关键一步,“千年大计”在实干中迎来了新的发展里程碑。
作为首批疏解央企,中国华能与中国中化的迁驻,从一开始就承载着党中央的战略嘱托与时代使命。两家企业深刻领会疏解工作的重大现实意义与深远历史意义,始终以“国之大者”的担当,紧紧围绕雄安新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的功能定位,主动融入新区规划建设全局。如今,中国华能1000余名总部及直属单位员工、中国中化近1000名总部及配套单元员工已顺利进入常态化办公,从北京到雄安的空间跨越,不仅是办公地点的迁移,更是央企服务国家战略、投身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实践。
这份顺利迁移的背后,是雄安新区“全方位、全流程、全要素”的服务保障体系在默默支撑。自规划建设之初,雄安新区便将承接疏解作为核心任务,始终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从硬件到软件构建起完善的保障网络。在办公场地方面,新区精准对接企业规模与功能需求,高标准推进总部大楼规划建设,确保办公空间既满足当前办公需求,又预留未来发展空间;在员工生活配套上,新区同步推进人才公寓、学校、医院、商业设施等建设,解决员工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后顾之忧”;在政策服务上,新区相关部门主动上门对接,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在工商登记、税务迁移、资源协调等方面实现高效协同,让企业“迁得顺、留得住、发展好”。此次两家央企平稳过渡、快速进入常态化办公,正是新区疏解服务保障能力的“试金石”,也为后续更多央企、高校、科研院所疏解入驻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对于中国华能与中国中化而言,迁驻雄安不仅是一次“搬家”,更是一次融入国家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作为能源电力领域的龙头央企,中国华能将雄安作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支点,提出了“四板块一中心”的战略布局——以能源保供为基础,以绿色转型为方向,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产业协同为抓手,以服务区域发展为中心,立志当好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个排头兵”。未来,中国华能将充分发挥在新能源、智慧能源等领域的技术优势,为雄安新区打造“绿色低碳之城”提供稳定、清洁的能源支撑,助力新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而作为化工领域的领军企业,中国中化则将雄安视为推动产业升级、深化绿色转型的“新起点”。依托在新材料、精细化工、绿色农业等领域的技术积累,中国中化计划以雄安为枢纽,推动上下游产业链资源整合,将绿色生产、循环经济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为雄安新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中化动能”。正如中国中化相关负责人所言,此次迁驻是“全面融入国家战略大局、深度参与雄安新区建设的关键一步”,未来企业将与雄安新区同频共进、共生共荣,在服务“千年大计”中实现自身更高质量的发展。
两家龙头央企的扎根,更将为雄安新区带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辐射效应。从产业层面看,中国华能与中国中化的入驻,将吸引其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向雄安集聚——能源领域的设备制造商、化工领域的原材料供应商、配套服务的科技企业等将陆续跟进,形成“龙头带动、链条延伸、集群发展”的产业生态,加速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新区从“城市建设”向“产城融合”迈进;从资源层面看,近2000名央企员工的入驻,不仅带来了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更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成果和市场资源,这些优质资源将与新区现有资源深度融合,推动城市功能完善、创新能力提升;从城市活力层面看,大规模人口的导入将带动消费市场扩容、服务业升级,让雄安新区从“建设中的新城”逐渐转变为“充满活力的宜居之城”,进一步增强新区的吸引力与凝聚力。
从2017年雄安新区设立,到如今首批央企正式迁驻,“千年大计”的蓝图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中国华能与中国中化的迁驻,是雄安新区承接疏解工作的“重要节点”,更是新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未来,随着更多疏解项目的落地,随着产业、人才、技术等资源的持续集聚,雄安新区必将不负党中央嘱托,不负人民期待,成为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书写“千年大计”的崭新篇章。
需要我针对文章中的“雄安新区服务保障措施”或“央企战略布局”部分展开详细解读吗?这样能帮助你更深入理解背后的逻辑与价值。
作家:乘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