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周“榜单三国杀”,巨头在争什么?

文 | 山核桃

刚刚过去的这个黄金周,在线下的各大商场、餐饮店乃至高铁、机场,你很容易看到这样的景象:打到电梯里的榜单广告、餐饮店门口摆放着整齐划一的各类榜单推荐。

阿里、美团、抖音以及小红书在这个国庆,都试图以“榜单”包揽消费者吃喝玩乐的心智。

高德在国庆第3天宣布扫街榜“累计去重用户超4亿”。美团发布最新数据也显示,9月以来,“必吃榜”、“必玩榜”的搜索量同比分别提升96%和145%。

另一边的抖音和小红书也没有错过“榜单大战”。

小红书以“小红卡”低调入局,抖音生服“心动榜”从餐饮拓宽至酒旅,覆盖的城市和餐饮也呈现出下沉趋势。

最新数据显示,10月1日至10月7日,地方菜抖音团购销售额同比增长76%,秋季饮品增长57%,住宿增长50%。

巨头们表面上争的是榜单,实际争夺的是本地生活到店的平台心智入口。

这场即时零售的战火已然从年初的外卖到家已逐渐拓宽至到店业务,明显的迹象是,巨头们不仅在争做更好的榜单,还在尝试更多动作,包括更丰富的内容生态、打通更多的流量入口以及加码团购来优化供给,以此来夯实自身在本地市场的优势。

可以确定的是,这个国庆是各家展现和检验能力的试炼场,也是下一轮常态化竞争的起点。

1、国庆“榜单大战”:拼撒券、拼内容、拼场景

这个黄金周,可以称为“榜单三国杀”。

回到家乡苏北县城的周燕意外发现,连家门口的包子铺都摆上了“抖音团购”的标识,以往根本不懂“啥是团购”的老板,也上线了0.01元的套餐,逢人就推荐:“抖音有划算套餐,可以打开看看”。

500

社交媒体上,有不少用户和探店博主们也在这个国庆用“榜单”包揽吃喝玩乐的一切,背后的原因很直接——平台在疯狂撒券。

在扬州旅行的重庆人李楠用高德扫街榜找店时,打开APP就弹出了“大额扫街券”。

这个国庆,高德推出了“每天分1亿红包”活动,加码红包补贴。另一边的美团,撒钱则覆盖了“吃喝玩乐行”,为消费者提供酒店、门票、闪购、外卖等多类消费券。

500

利用折扣和补贴跑马圈地,这是平台惯用的打法,在不久前的外卖大战里也有呈现。

但财经无忌观察到,此轮平台“撒券”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聚焦高价值用户。

比如美团在十一大促中推出了“会员专享价”,小红书的小红卡则直接通过设置“每年168元”的付费门槛,筛选过度追求低价的用户,这代表平台的补贴策略并不是一味地大水漫灌。

500

二是折扣和补贴不是为了追高增长,而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包括榜单在内的本地生活内容生态。

这也是平台围绕国庆“榜单大战”展开的新赛点:把榜单做细,拼内容。

这之中,各家都在尝试结合自身的特点,搭建榜单内容生态。

大众点评基于UGC生态和用户行业数据,在必吃榜基础上整合资源推出了“必吃风味集”,提供了特色路线。

小红书则以小红卡和“马路生活节”的预热配合,借用户线下探索地图的兴趣,由此实现搭建从内容到交易的闭环。

500

高德结合自身的地图导航优势,推出了“城市指南”功能,可根据人群的不同需求规划宝藏路线,找到细分场景,比如根据人们旅行的“夜生活”需求,上线夜市、夜宵、夜景榜,针对“在高铁站找美食”需求推出“十大吃货友好高铁站”榜单。

500

抖音生服“心动榜”则是从抖音擅长的“兴趣内容”出发,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榜单强调“氛围感”。

具体来说,抖音生服还将“氛围”进一步划分为东方美学、山野自然、松弛时髦和未来先锋,相比高德打出的“真实感”,抖音生服瞄准的是情绪价值,这本身也符合内容平台的种草逻辑。

500

除此以外,平台们的榜单内容也进一步拓宽至餐饮以外的场景和品类。

大众点评的“必玩榜”,抖音生服首次推出“酒店心动榜”,高德扫街榜也进化至文化艺术、潮流生活等细分场景,借国庆这一消费节点,巨头们试图以榜单这一更“轻”的方式来切入用户吃喝玩乐行的决策环节,这是一种方式,但背后无疑是更大的野心。

2、榜单是“面子”,到店才是“里子”

榜单并非是新鲜事物,从享誉全球的米其林榜单再到如今必吃榜等成熟的榜单产品,重要的从来不是榜单,而是榜单背后制定者的“标准”和话语权争夺。

站在消费者角度,“榜单”本质是一个用来进行消费决策的参考,其依旧离不开“多、快、好、省”的逻辑:

• 快:获取榜单的方式和入口足够便捷,提供清晰的决策建议;

• 多:榜单玩法、内容、场景、数据和商家供给足够丰富;

• 好,榜单重要的是“精”,要替消费者做决策,因此榜单的内容质量决定了它后续的商业化;

• 省:支付链路丝滑,同时在“性价比”年代,能主动提供最大化折扣,不需要消费者比价。

因此,榜单只是面子,巨头集体“卷榜单”背后,依旧是即时零售战火的深化和延续,只不过这一轮是“到店场景”的话语权争夺。

为什么是到店?原因也并不难理解。

一是市场足够大,还远远没到天花板。

在2022年的一次财报电话会议上,美团创始人王兴在被高盛的分析师问到怎么“到店消费市场竞争”时,提到一个观点:“目前蛋糕还小,短视频们的加入会加速行业发展”。

换句话说,线下消费的缓慢复苏、独特的社交属性以及庞大的连锁和中小商家,到店市场还有巨大的增量空间,没有固化,据浙商证券的测算,预计202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4万亿元。

500

二是到家外卖高频带动到店低频,平台能力可以复用。

这之中,包括对做团购爆品引流的经验、经营工具的优化(如巨量本地推等)以及线下BD网络的搭建,本就为巨头持续拓宽到店场景打下了基础。

三是到店和到家相互协同,既能盘活流量,也能找到变现路径。

蒋凡此前在财报电话会上也提到,每天约有1.5亿人使用淘宝闪购,其中不少用户同样存在到店自提或团购的需求,这也是为什么淘宝闪购在外卖冲单大战后,迅速试点布局到店团购的原因所在。

在商家端,经历了疫情后抖音和美团的到店团购战后,团购也已成为商家重要的生意营收来源。

一家南京的火锅连锁餐饮门店店长向财经无忌透露,该店团购订单占整体销售额的一半还多。据中国饭店协会与美团团购联合发布《2023火锅品类发展报告》显示,早在2023年,火锅品类订单量占比近30%,其中团购核销量超27%。

来自用户的到店需求和商家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诉求,到店也能进一步盘活平台生态本身的流量活跃度,为现有的工具入口找到新的营销场景,为后续流量变现提供更多的可能。

3、到店心智,是一场持久战

本地生活的竞争是一场综合能力的比拼,不仅是各家供给能力的效率和规模竞赛,也是内容、履约、服务等前端后端一体化的竞逐,这无疑是一场持久战。

这场由榜单引发的“到店竞争”,也同样如此。

可以预见的是,这个十一黄金周是各家展现和检验能力的试炼场,也是下一轮常态化竞争的起点。

从短期和长期来看,如何评判这场竞赛的拐点,就看各家谁能率先建立稳固的“到店心智”,我们认为可以重点关注平台三个重要能力变化:

一是榜单内容生态和团购业务的协同能力,实现“优质供给+口碑体系”双轮驱动。

“到店”的本质是“店”,团购和榜单都可以被看作是到店引流的手段,只不过团购“重交易、轻内容”,榜单“重内容、轻交易”。

本地生活玩家需要更好地建立榜单和团购的闭环,一方面需要重视榜单的内容生态建设,包括UGU、KOC和已有行业内容的沉淀,这既看AI等技术能力的辅助,也需要极强的运营能力。

另一方面,要建立优质的团购供给盘子。团购不是发券那么简单,还需要打造优质供给,这依赖选品、商家资源、服务商以及BD能力。

二是集团“大树”的协同和配合。在阿里“AI+大消费平台”的野心下,淘宝闪购与饿了么入局团购,和高德扫街榜形成双线作战,在集团“统一指挥”下,实现“到店+到家”的本地生活业态闭环。

另一边的美团虽占据榜单生态“大而全”的优势,但也在以非商业化的“小而美”路径,探索到店的闭环,以鸭觅做深到店内容生态。

财经无忌了解到,定位为“小众点评”的鸭觅也会有自己的榜单产品,其国庆推出的“本地人美食指南”专辑内容也已具备榜单的初级形态。

500

三是躬身“下沉”的耐心。

如我们所观察到的,美团、阿里和抖音都在其到店业务强调“烟火小店”和对中小商家的扶持,在线下商家的开拓和推广上也瞄准下沉市场的小店,这既有利于丰富平台商家生态,也能进一步打通和聚合平台“消费订单+商户评价+用户画像”的数据。

但同时,榜单固然能为庞大的中小商家带来客流,是其生意的增量,但在建立起用户到店心智的同时,怎么在榜单之外帮助商家做长效的复购,把流量转化为看的见的经营资产,这是更长期的挑战。

“榜单大战”不是坏事,一定程度上它打破了过去本地生活赛道的固化,也把消费决策的主动权重新还给了商家和消费者,而非平台。

而对巨头们来说,“榜单”只是撬动到店和到家业务协同的一个有力杠杆,它的背后依旧是本地生活这片星辰大海。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