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实粉丝惨成“韭菜”?谁还敢买长城WEY汽车!

——从VV7到顶配摩卡,工薪阶层数十万支持国产换权益落空

一名长城魏牌车主近日投诉称,其在购车时被官方授权4S店诱导,退掉了原本在APP上的有效订单,导致其丧失了厂家官方“前5000名”的资格。店方当时承诺“权益不变”,但在该4S店倒闭后,长城汽车厂家以“非系统认证前5000名”为由,拒绝履行“终身基础保养”等核心权益。更让车主不满的是,厂家客服体系在处理投诉时宛如“传声筒”,始终通过4S店转达结果却不直接沟通,被批效率低下、推卸责任。

“他们当时对我说,把APP上的订单退掉,直接在店里重新下单,提车更方便,之前承诺的前5000名权益全部都会保留给我。我相信了官方授权店,结果却掉进了一个‘坑’里。”近日,魏牌摩卡车主李先生(化名)向记者讲述了他颇为曲折的购车与维权经历,揭开了汽车销售环节中一个值得警惕的陷阱。

500

精心设计的“换店”建议:官方APP订单被诱导取消

时间回溯至2021年4月23日,李先生通过长城魏牌官方APP,成功下定一台顶配摩卡,订单门店为东莞虎门为众成4S店。这一订单时间,使其稳稳地位居厂家官方“前5000名”之列,可享受终身免基础保养、免费NOH自动驾驶等珍贵权益。

然而,计划在不久后改变。据李先生陈述,长城汽车深圳宝安西乡为众达4S店的站长吴先生与销售张先生主动联系到他,并提出一个“更优方案”。“他们反复游说,让我退掉APP上的原始订单,将提车门店改为他们西乡店,并再三承诺,所有基于‘前5000名’的权益将原封不动地转移至新订单。”

出于对魏牌品牌及其授权4S店的信任,李先生于2021年6月12日,依照店方指导,退掉了宝贵的原始订单,并重新在深圳西乡店下单。正是这一关键操作,为日后的维权困境埋下了伏笔——新的订单号,在厂家的系统里,已无法被识别为“前5000名”。

500

店倒承诺空:厂家以“非官方名单”为由拒绝履约

在随后的两年里,车辆一直在西乡为众达4S店进行保养,所谓的“终身免基础保养”权益也正常执行,这让李先生一度认为一切无忧。然而,2023年,这家4S店的突然倒闭,让隐藏的危机彻底爆发。

当李先生前往其他魏牌授权4S店要求继续享受终身保养时,却被明确告知:“厂家系统查询不到您享有该权益的记录。”他这才恍然大悟,当初的“权益保留”很可能只是门店为达成销售业绩而开出的“空头支票”。

“这就像一个死循环。厂家说我的新订单不在前5000名,所以不享受权益。但让我退掉前5000名订单的,正是你们长城自己授权的4S店!”李先生愤怒地表示,“授权店的行为,难道不代表品牌吗?他们为了抢业绩欺骗我,现在后果却要我来承担?”

值得注意的是,与保养权益同批承诺的“NOH自动驾驶”功能,因已在西乡店倒闭前完成硬件升级,得以保留。这形成了鲜明对比:厂家兑现了已落地的硬件权益,却拒绝了需要持续成本的售后权益。

500

沟通渠道形同虚设:厂家客服被指“只记录,不解决”

在权益纠纷之外,长城汽车的客户服务体系也引发了强烈质疑。李先生表示,他曾多次通过官方400客服电话投诉,但体验极其糟糕。

“客服永远只有一句‘已记录,会反馈’。”李先生告诉记者,“最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厂家从不直接给我答复。每次都是我把问题反映给厂家客服,客服再把问题转给某家4S店,然后由4S店的售后人员打电话来告诉我‘厂家不批准’。”

这种“传声筒”式的沟通模式,让李先生感到既低效又缺乏尊重。“厂家明明有我的直接联系方式,为什么不能就处理结果给我一个正式的、直接的说明?为什么要让一个毫无关系的第三方4S店来通知我?这难道不是厂家在刻意回避,不愿意直接面对用户和问题吗?”李先生质疑,这套流程设计的初衷,似乎就是为了让投诉“空转”,而非真正解决问题。

500

法律专家:品牌方应为其授权经销商的过错负责

“在此事件中,授权经销商为争取销售机会,诱导消费者作出损害其自身权益(退订)的行为,并作出虚假承诺,这本身就涉嫌消费欺诈。”该律师强调,“品牌方作为授权和管理者,不仅负有监管不力的责任,更应承担起对消费者的最终保障义务,而不能简单地将责任切割,让消费者成为渠道内部竞争的牺牲品。同时,厂家建立畅通、直接的投诉沟通渠道,是其履行售后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转达’模式显然未能尽到该义务。”

500

车辆质量隐患叠加,信任危机加剧

除了权益纠纷与沟通障碍,车辆本身的质量问题也让李先生的处境雪上加霜。他向记者透露,该车在高速上曾多次出现惊险故障,包括突然急减速、同时弹出7个功能失效报警,以及差速器漏油、严重烧机油等机械问题。然而,这些在官方APP上的故障反馈,却如同石沉大海,阅读量长期为零。

“从VV7到顶配摩卡,我花了工薪阶层几十万的积蓄,用真金白银支持国产,换来的却是高速上的心惊胆战和维权时的百般推诿。”李先生的话语中充满了失望,“在整个过程中,我感觉自己没有被当作‘用户’,而是被厂家和经销商像‘皮球’一样踢来踢去。”

500

行业警示与消费者提醒

此事件也为所有消费者敲响了警钟:在购车时,对于销售人员任何涉及修改合同、订单的核心建议,务必保留录音、聊天记录等证据,并要求其将各项承诺以书面形式加盖公章确认。同时,在维权时,应坚持要求厂家给予直接、明确的书面答复,避免陷入无效沟通的循环。

站务

全部专栏